三国东吴古镇陆口
三国东吴古镇陆口
陆口,“百里赤壁”的大本营,三国时期的东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潘璋、吕岱、吕凯前后分别在此屯兵驻守,周瑜战赤壁,鲁肃征长沙,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陆逊战夷陵、败刘备的一切事件都与陆口有关。为千年古域军事锁钥要地,距今已有1810余年历史。
陆口,原名“隽口”,现名陆溪口。即陆水河流入长港河之口,再经长港河入长江。
三国时,陆水在界石和玉梅两山的夹击流入长港河下长江之口,谓称“陆口”。东邻嘉鱼县24公里,西离陆口大桥30米,赤壁古战场5公里,北至陆溪镇人民政府500米。源头在通城的古隽水河,贯穿崇阳、赤壁、嘉鱼四县(市),流入嘉鱼县西南30公里的界石山下古东岸,现西岸驻入长江。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周瑜在隽水(陆水和簸箕山(今界石山)的东岸驻军立寨,时称“周郎寨”;十五年(210年)孙权任鲁肃为汉昌太守屯兵建栅此地,人呼“鲁公屯”;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卒,吕蒙代之屯兵筑城,名曰“吕蒙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至吴嘉禾三年(234年),陆逊驻军于隽水(陆水)河东岸的吕蒙城。与吕蒙合谋智取了荆州,擒斩了关羽有功。后刘备为关羽报仇,举兵大伐东吴。夷陵之战时,陆逊又火烧蜀营七十余里,四十余座,击败刘备,使备吐血而亡。吴黄武元年(222年)八月,孙权特以陆逊的姓氏封吕蒙城为“陆口城”;隽水河为“陆水河”;隽口为“陆口”;这就是陆口的由来。
古陆水河西岸(今)有座小山嘴,形象簸箕,人称“簸箕山”;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楚国国君楚襄王时期,楚国有个屈原的弟子,名叫宋玉(前298-222年),又名马渊,湖北宜城人,被楚襄王任命为文学侍臣,后为大夫,在任时,和楚襄王游览长江云梦泽,在船上看到此山,并以此山风景为蓝本创作了著名的《高唐赋》,将其景观气势磅礴,生态雾绕美色极为丰富,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国刘备借荆州时,吴蜀两地以山下陆水河中碣石为界,并改名为“界石山”; 鲁肃、吕蒙、陆逊屯兵陆口期间,吴主孙权三次驻入陆口节度诸军征长沙、取荆州、战夷陵,并居住在界石山行宫,使陆口威震四海,古今传颂。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成为了真龙天子,地人为了纪念孙权,俗称此山为“青龙山”;并在山顶兴建了吴王庙,今改“吴王行祠”。
唐武德四年(621年)和天宝三年(744年),古蒲圻县治所两度从嘉鱼密泉湖鲍口(今白云山)迁入陆口川中凤山监(刀环口)为县治所,山随县名改称“蒲矶山”:山下长江绿洲(现界石村)至刀环口称为“蒲圻洲”:县治所刀环口改称“蒲矶口”;从蒲矶口至景口(今三乐闸)统称为“蒲矶洲”。宋﹒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载曰:“江(陆)水东迳蒲矶山,北对蒲圻洲,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头即蒲圻县治也……。” 指的就是唐代古蒲圻县治在陆口的位置。民国十年(1921年)《湖北通志》载:“陆口近蒲矶山,山北即蒲圻洲……”同样是说陆口在蒲矶山(界石)下。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设置嘉鱼县,在陆口分别驻扎12年和209年的古蒲圻县迁往赤马港纯川(原蒲圻县,今赤壁市区)。明正统元年(1436年),嘉鱼县将陆口始建镇治,县人有怀念陆口之乡愁,就将蒲矶山正名为“界石山”;蒲矶口命名为“陆溪口镇”至今。
现在周边三国文化遗址有赤壁古战场、太平城、陆口(陆口大桥)、陆水河、界石山、吴王行祠、靖江王庙(丁奉祠)、烽火山、引马山、印山、军畈、吕蒙城址、吕蒙墓、吕岱墓、古蒲圻城址、景口、鲍口、百匹练、竞江口(竞江口大桥)、蜀山、鲁肃夫人墓、太守陵园、周郎湖、江对面有乌林矶、鲁肃洲、鲁肃桥、吕蒙村、白骨塌等。
三国东吴陆口
陆口之陆水河\曹操南下越过长江到达此河,周瑜率军在此遭遇战,把曹军赶到江北乌林。
陆水流入今长港河,原长江古道。
孙权三驻陆口的行宫就在界石山
清咸丰四年,太平军挖开陆水河尾,使河口改道,直通长江,现称此段为红庙河。
冬季陆口长江水道
太守陵园及鲁肃亭
鲁肃夫人墓
诸葛亮驻地白云山武侯坡遗址,唐初古蒲圻县遗址。
刘备驻军的古蒲圻湖竞江口,今称西梁湖西港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