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

第一章 ~ 第十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相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不标榜贤明,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珍惜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盗心;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深渊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好像是天帝的宗祖。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

虚空的变化时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地永存着,作用无穷无尽。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性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抱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取祸患。

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儿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注释】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

爱国治民,能自然无为吗?

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

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畜养而不依恃,引导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

第十一章 ~ 第二十章: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语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重视身体好像重视大患一样。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仍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得惊恐慌乱,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好像重视大患一样?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

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见,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混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它叫做“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她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释】

古时善于行道之士,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来形容他:

小心审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

警觉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围攻;

拘谨严肃啊,像做宾客;

融和亲切啊,像冰柱消融;

淳厚朴质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

空豁开广啊,像深山的幽谷;

浑朴纯厚啊,像浊水一样;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

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只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释】

最好的世代,人民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大道废弛,仁义才显现;家庭不和,孝慈才彰显;国政昏乱,忠臣才见出。

第十九章:

原文: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命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释】

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 liù )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应诺和呵声,相差好多?美好与丑恶相差好多?众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惧。

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

我却独个儿淡泊宁静啊,没有行迹,好像不知嬉笑的婴儿;

落落不群啊,好像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多余,唯独我好像不足的样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浑浑沌沌啊!

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暗暗昧昧的样子。

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

沉静的样子,好像湛深的大海;飘逸的样子,好像无有止境。

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愚顽而拙讷。

我和世人不同,而重视进道的生活。

第二十一章 ~ 第三十章: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

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那样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那样的暗昧深远,其中却是可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认识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少发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表现失道失德的人,就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得到他;行为失德的,道也会抛弃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长久。

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释】

厚重是轻浮的根本,沉静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重的车辆。虽然有华丽的生活,却安居泰然。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

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体。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过失;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却使人不能看;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

因此,有道的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这就叫做保持明境。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镜,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迷糊。它真是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释】

深知雄强,却安于雌柔,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常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的状态。

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作为天下的川谷。作为天下的川谷,常德才可以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

真朴的道分散成万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作为百官的首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 léi );或培或隳(huī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释】

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力去做,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了。“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能出于强力,不能加以把持。出于强力的,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的,一定会失去。

世人性情不一,有的行前,有的随后;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

所以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还报。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就长满了。(大战过后,一定会变成荒年。)

善用兵的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是了,不借用兵力来逞强。达到目的却不矜持,达到目的却不夸耀,达到目的却不骄傲,达到目的却处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

凡是气势壮盛的就会趋于衰败,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消逝。

第三十一章 ~ 第四十章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

兵革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憎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用兵时以右方为贵。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如果得意洋洋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就不能在天下得到成功。

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这是说出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杀人众多,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道永远是无名而处于朴质状态的。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人能臣服他。

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们不须指使它而自然润泽均匀。

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制定了,就知道有个限度,知道有个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

道存在于天下,有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认识别人的是“智”,了解自己的才算“明”。

战胜别人的是有力,克服自己的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

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

身死而不朽的才是长寿。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

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称它为“大”。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注释】

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往。归往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

音乐和美食,能使过路的人停步。而“道”的表述,却淡得没有味道,看它却看不见,听它却听不见,用它却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 xī )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举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释】

将要收合的,必先张开;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

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注释】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虽然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就会不起贪欲。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道就会失去德,失了德就会失去仁,丧失了仁就会失去义,失了义就会失去礼。

礼,标志着忠信的不足,而祸乱的开端。

预设的种种规范,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薄华而采取厚实。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释】

从来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难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宁静,难免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妙,难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难免要涸竭;万物不能保持生长,难免要绝灭;侯王不能保持清静,难免要颠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岂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不愿意像玉的华丽,宁可如石块般的坚实。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道的作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 第五十章: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释】

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生于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最纯洁的心灵好似含垢的样子;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懦弱的样子;质性纯真好似随物变化的样子;

最方正的好似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隐幽而没有名称;

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道是独立无偶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之气,阴阳两气相交而形成各种新生体。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减损它有时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时反而受到减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当作施教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能够做得到的。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

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国家政治上轨道,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用来耕种。国家政治不上轨道,便大兴戎马于郊野而发动征战。

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释】

不出外门,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能够了解自然的法则。越向外奔逐,对道的认识也越少。

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感知,不察看却能明晓,无为而能成功。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智巧)。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圣人在位,收敛自己的主观成见与意欲,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百姓都投注他们自己的耳目,圣人却孩童般看待他们。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的过分地供养生命,妄为而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

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0)

相关推荐

  • 易经《系辞上传》译注(1)

    (2019-05-22 17:11:38) 转载▼标签: 易经系辞上传国学经典 (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 ...

  • 易经《系辞下传》译注(1)

    (2019-05-29 12:37:18) 转载▼标签: 易经系辞下传译注国学经典 [原文]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 ...

  • 《中庸》注释(二十八)

    [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至为真实无妄之次,可以曲成万物而不遗,虽曲折亦能返归真实无妄.内心真实无妄,自然会从外表流露: ...

  • 《中庸》导读(九)

    第二十九章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 ...

  •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下)

    第四十一章 ~ 第五十章: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

  • #早读#158《老子注译及评介》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438天 编辑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悦读者赵海若向大家推荐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 ...

  •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注译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注译 (一)断句及注释 夫道之妙者,乾坤A①得之而为形质②,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③,埏埴④陶铸⑤,合散⑥消息⑦,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 ...

  • 清·荣文达《辽东怀古/丙戍》注译新说

    (2018-01-21 14:34:05)                 七律 押阳韵             将军三箭气飞霜,驻跸山惊草木荒.             鸭水醋杯浇海表,凤城诗笔怨辽 ...

  • 徐大椿注道德经:太上第十七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圣人如何明道察物,如何以道治天下.本章接上文,具体讲圣王辅佐天道治世,让百姓顺天自化.   本章还提出了国家治理状态的四个等级,对应后世的治国理念来 ...

  • 魏晋天才哲学家王弼《老子注》再注解之前序

    观阴阳鱼的人序在前. 老子<道德经> 自古迄今,申发老聃道德之义者多矣.韩非子有<解老><喻老>:汉严君平作<道德指归>:葛玄<老子节解>. ...

  • 《白居易〈赋赋〉》注译

    [题解]白居易此赋,原题<赋赋--以「赋者古诗之流也」为韵>,正标题说明这是一篇论赋之赋,副标题点明了这篇赋所用的韵脚.唐代科举之进士科考诗赋,试赋初用俳赋,自开元二年改用律赋,白居易创作 ...

  • 黄庭坚《刘明仲墨竹赋》注译

    黄庭坚<刘明仲墨竹赋>注译吴礼明 /注译[赋文原文]子刘子河洛之英,骨毛粹清[1]:用意风尘之表,如秋高而月明[2].游戏翰墨,龙蛇起陆[3]:甞其余巧,顾作二竹[4].其一枝叶条达,惠风 ...

  • 十方:【诗经】小雅菀柳注译

    十方:[诗经]小雅菀柳注译 小雅菀柳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昵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於何其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