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史话二:途经鲁国的一位过客,暗示了杞侯往更东发展的时间点
周桓王十三年,即鲁桓公五年,周郑之间最后的那层窗户纸也被捅破,天子率领着五方联军攻入了郑国境内,爆发了著名的“繻葛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故事,鄙人此前已经以三篇“郑国史话”的形式为各位做了讲述,还多叙了一篇“鲁国史话”,说了说大战同期鲁国国内发生的一些事情。那这次咱们将要继续往下推进,聊一聊《春秋》记载的,发生在当年冬季的一件“重要小事”。
之所以在下要称这件事为小事,是因为《春秋》只用了“州公如曹”四个字来记载。并且,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直白,就是州国的国君出访曹国这样一件事。那一个他国国君出访其他国家,鲁国史官为什么要如此上赶着记录此事呢?《公羊传》、《谷梁传》给出了同样一个答案,即州公是途经鲁国之后才到达曹国的,所以要记载一下。
鲁国史官为何要记录“州公如曹”呢?
可这样一种解释似乎也不能令人满意。毕竟,周代诸侯国众多,国与国之间彼此走访、结交也是常有的事。而鲁国刚好又处于比较繁忙的交通要道之上,路过他们这里的他国国君和使节肯定很多,怎么不见史官加以记载,偏偏只记录了州公呢?显然,州公途经鲁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于是,咱们需要往后再翻一翻史书,会发现原来《春秋》所记的鲁桓公五年冬季的这件事,其实只是全过程的一半。另外一半发生在来年的春季,说的是州公又从曹国翻回来拜见了桓公。正因如此,州公如曹后再朝见鲁桓公是一件完整访鲁事件,所以史官要认真记下这件事。只不过整件事之中,州公第一次途经鲁国时都没有跟主人家打声招呼就匆匆穿过,实在有些不太懂礼数。所以,鲁国史官也是有意在讥讽州公,才把他去曹国的这段经历也写在了书中。
那州公到底在着急什么,以至于慌张到忘了礼数呢?按说他只不过是出访一下曹国而已,慢慢穿行鲁国并跟姬允打声招呼就好,无需这么匆忙啊。莫非鲁国境内有人要打劫他不成,才吓得他飞奔而去吗?没错,州公此行的确是因为害怕而在逃命。但令他惧怕的人或事物并不在鲁国,反倒是在他自己的国家。那州国国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他们的国君都怕成这样了呢?咱们还得从州公的另一个称呼说起。
州公因逃命而失了礼数,没有去拜见鲁侯
据《左传》等史书记载,州公除了这个官称以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即“淳于公”。从字面理解,他可能复姓淳于,才得此名。但事实上有众多史料记载,州国的国姓为姜(如司马贞《三皇本纪》中记载:“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不姓淳于。之所以州公又作淳于公,是因为州国都城在淳于,他本人来自淳于这个地方,才被尊称为“淳于公”。
然而,一说到这里,相信就有很多童鞋要提出疑问了。据他们所知,淳于城应该是杞国迁到山东后的一个都城,为什么这里又成了州国的国都呢?另外,就算州国的都城是淳于,为什么史书会用都城名来称呼他们的国君,而其他国君没有类似用法呢?(如鲁侯从没被称为“曲阜公”,齐侯也没被称为“临淄公”)再有,“闲叙”你已经讲了半天,还未具体讲过州国,到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那为了解释这些疑问,我就逐一给童鞋们讲一讲。
先来看看州国,正如咱们刚刚提到的,他们是一个姜姓诸侯,显然也是神农氏的后人。正因如此,州国的爵位理应不会太低,加上他们的国君被称为“公”,很可能他们就是一个公爵国。或者,至少同齐、纪等国一样是个侯爵之国,才被尊称为“州公”。而州国所在位置,大致在今山东潍坊境内,其都城正是淳于邑。
淳于最早为州国都城
既然州国的都城是淳于邑,那杞国的都城淳于又在哪里呢?难道在山东境内还有两个淳于不成?关于这一点,在下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各位,此淳于就是彼淳于,二者完全是画等号的。正是由于杞国凭借武力占据了州国的土地,并将国都迁到了这里,才让后人更熟知淳于为杞都,而不知其最早乃是州都。并且,又因为州国被杞国所灭,“州公”这个称呼对于最后一任国君来说就不太合适了,所以《左传》等史书才改称他为“淳于公”,暗示他来自淳于邑,却已失国。
什么,什么,最后一任州公才被称为“淳于公”?“闲叙”你是怎么知道的,明明这个途经鲁国的州公既访问了曹国,又拜见了鲁侯,好好的怎么就成了该国最后一任国君了呢?
大家先别急着质疑,还记得在下前面遗留的“州公匆匆穿行鲁国到底在害怕什么”这个问题吧,予以为他所害怕的其实就是杞国。由于,《春秋》中“鲁桓公五年至六年”所记的这次奇怪的出访,在《左传》中给了更细致的说明,称州公这次出访不仅行色匆匆,还就此没再回过州国。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害怕自己国内即将(或者说是正在)发生的危难,遂不敢回去了。
《左传》中州公因害怕不敢归国的记载
那能让一位国君害怕到连家都不敢回,无非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其内部出了内乱,有人将现任国君赶下了台,并自立为君。但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除了这位被称为“淳于公”的州公以外,之后再没有其他州公了,显然内部篡位一说不太能成立。而另一种会让他不敢回家的原因,就是有外敌入侵,迫使他失了国,这不刚好与杞国再次向东发展的事实相吻合吗?所以,鄙人才会认为“淳于公”乃是州国最后一任国君,他出访曹国实际上是在逃亡,暗示着州国被杞国所灭的时间点。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可算引出本次“史话”真正的主角杞国了。谁让他们的史料太少,总找不到直接的证据来讲述杞国,只能通过史书中的只言片语,一点点挖掘出咱们想要的故事。那杞国已然出现,接下来咱们就往更深一层挖掘一下,分析分析杞国为什么要吞并州国,又为什么会选择鲁桓公五年至六年这个时间点来完成吞并。
1、莒国带来的威胁与日俱增,让杞国不得不考虑搬家
早在鄙人讲“杞国史话一”的时候,咱们就重点说过“莒人伐杞,取牟娄”这件事。说明杞国从中原一带搬到山东以后,并没有让自己远离战争,还是被新邻居莒国一直欺负着。好在杞国投靠了一个好“大哥”鲁国,而鲁国又跟纪国结为同盟,让莒国轻易不敢再骚扰鲁国阵营的伙伴。
杞侯要通过搬家来远离危险的莒国
可是,随着齐国的不断打压,纪国逐渐失去了威慑莒国的实力,让鲁国变成了孤军奋战。因此,贪婪的莒国再次蠢蠢欲动,让大哥鲁国都要在祝丘建城来进行防御。那作为小弟的杞国,自然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生存问题,搬离危险之地就成了当务之急。
2、大哥鲁国不再是保护伞,反而成了新的威胁
杞人在中原之时就是一个受气包,得不到什么援助,还被宋人等仇家一直打压。好容易杞侯下定了决心,率领族人来投奔邾国,并加入到了鲁国的阵营,让他们似乎找到了靠山。但杞人早年学会的夷礼习俗,也着实坑了他们,让杞国在隐公之时便是整个鲁国阵营中的边缘,到了桓公之时更是引发了一场战争。
正因如此,当时的国君杞武公一面要率领族人抵御莒人,一面还要担心自己的大哥时不时就要过来教训小弟,真是应接不暇了。反正,鲁国这把保护伞已经不能再替己方遮风挡雨,杞国倒不如另觅靠山来得更实际。所以,这也是杞国打算搬家的原因,就是免得再受前后夹击之苦。
为国家安危忧愁的杞武公
3、纪国的衰落,给了杞国往东北方向发展的机会
通过以上两条的分析不难看出,杞国已经下定了搬家的决心。那往何处迁移更合适呢?往西和往南是不可能了,因为西边有鲁国,南边有莒国,这都是逼他搬走的国家,杞国不可能再自投罗网。而往正东和正北方向也不行,因为东边几乎就到了沿海,发展空间小不说,依然没有逃出莒国的势力范围;而正北则是齐国的疆域,杞国绝不敢跟这样的强国为敌。如此看来,杞国似乎是无路可走了,只能留在原地任人宰割了。但在下要说的是,杞国其实还有一个选择。
杞国还剩下的这个选择,则是他们的东北方向。那里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且占据该处的国家又是一个比杞国还弱小的州国,这可让杞武公看到了希望。只不过,州国与实力强大的纪国既是邻居、又是同宗,只要有纪国的保护,杞国是没有机会的。可偏偏鲁桓公五年的时候,纪国被齐国打压得自身难保,便让州国暴露在了杞人的面前。面对这样千载难逢之机,杞武公怎么会错过呢?他便派遣大军杀奔州国,为本国的搬迁去抢地盘了。
州国与纪国位置关系示意图
4、吞并州国,间接帮了齐国,算是杞国加入阵营的见面礼
杞国要搬家,一方面是要远离危险,另一方面也是发出了要“跳槽”的信号。毕竟,鲁国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保护伞了,杞国想在山东半岛上生存,还需要另找个靠山才行。那还有哪个国家有这个实力呢?当然就是强大的齐国了。可问题是杞国是从鲁国阵营转投到齐国阵营的,要如何让齐侯相信自己的诚意呢?
或许有的童鞋要说了,此时的齐国和鲁国已经联姻,双方还有同盟关系,杞国投奔齐国应该会很顺利啊,毕竟不是从敌对阵营过来的。但大家也要清楚,就算齐、鲁两国目前看上去关系很融洽,私底下为了发展双方其实一直在较劲儿。所以,就算杞国来自于友好阵营,同样需要表一表忠心。刚好,杞武公已经选定了搬迁的新址,即州国的这片土地。这里既靠近齐国阵营的势力范围,又能帮齐国剪除纪国的盟友。相信有了这份见面礼,齐侯便会热情地欢迎杞国加入本方了。
来到淳于,杞国相当于加入了齐国阵营
这下大家应该明白了州国被灭的全过程,以及此事会发生在鲁桓公五年年末到六年年初这个时间点的原因了吧?正是因为《春秋》记载的“州公如曹”这件事背后,隐藏了如此大的秘密,所以鄙人才会称其为“重要”的小事。
那各位看到这里以为整件事就全部叙完了么?当然还没有。相信有不少朋友已经在思考了:这位出奔的州公为何会选择曹国做流亡的第一站呢?他如曹时曾对鲁人无礼,来年再拜见鲁桓公时会不会受到礼遇呢?淳于公已经失去了国家,他今后要如何安身,结局如何呢?这一系列的问题这回就不展开了,全都留到下次咱们再叙一番。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杞国灭州、春秋、重要小事、州公如曹、因何记载、州国简介、淳于公、引出杞国、吞州原因、选时原因、加入齐营。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