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功札记92——坐骨结节的一个妙用
1、胯骨上缘拔直了,坐骨也就跟着拔直了。胯骨上缘与坐骨是对向拔直,胯骨上缘向上拔直,坐骨结节自然是顺着往下拔直。
坐骨结节向下一拔直,感觉与大腿骨靠近了,连接在坐骨结节上的腘绳肌等肌筋自然就松开了,其肌腱自然也就能松动了。
腘绳肌肌腱松动之后,再用折叠方法,把它的意劲往上送,与臀肌相汇;再通过泛臀等作用,其意劲与臀肌一道向上走,延伸至后胯骨上缘,再与后腰背肌筋相汇。
再通过腰背肌骨的折叠用功,就与两肩胛骨下方肌筋相汇了。
再通过肩胳膊手上的折叠用功,整个身躯后背面的肌筋就能上下串联一气了。
此时再用功,俩胳膊手的运劲就是从后大腿上起来的。
(这个时候再走路,就是后胯催着人走的,又快又轻,就像军人似的雄赳赳气昂昂了。)
【髂骨上棘与坐骨结节对向拔直了,尾骨尖微向后拉再上提,骶骨向前挤进去,左右骨盆髂骶关节缝向外裂开,此时,整个髋关节前移,小腹不松不紧地绷着,再接着练习胯轴的旋转,感觉又格外不同了。】
2、练功时,三角肌的作用与臀大肌的作用类似。臀大肌由里往外翻卷(泛臀),帮助大腿肌筋与胯腰连通;三角肌前后束亦是由里往外翻出来再向中束收合,使得肩肱上的肌筋内外连通。
臀大肌与三角肌共同协作并运(再加上腹内外斜肌、胸腰筋膜、背阔肌、斜方肌,还有腹直肌等,这样就把身躯变成一个大皮囊似的),可使胳膊腿上的肌筋往身内脊骨收缩。当手足肌筋都能同时收缩至脊骨时,其周身团聚之意就跟着形成了。此时,其周身骨节在团聚之意境下再行拧裹抻拔。用功日深,逐渐做到真正的“一动无有不动”。
3、左右半身形成藤萝架。一动即是周身螺旋的状态。平常练功左右两半身腿交替练习。
设左腿在前,右腿在后。习练动作可借用形意里的拗步钻拳,或是拳击里的摆拳,皆可。
身形意象是右足腿至左肩窝成一根弧形藤条(此藤条柔韧结实有弹性),亦似弯弓,弧顶侧向前;
左腹胯顶到前面去,顶到右半身藤条弧顶下方的位置,意劲点(支点在左侧坐骨结节。
假如右腿在前,则左足腿至右肩窝似藤条,意劲点(支点)在右腹胯下面的坐骨结节。
此时再运动两膊,劲道从左右坐骨那儿向各个方向发出。藤条似弯弓,坐骨似放箭。用功纯熟,心意可在左右坐骨结节上任意游走。两坐骨结节变成了平衡两足腿及身躯胳膊手在运动当中的支点,且是活的。
心意再变,左右两半身前后交错(左足腿至左肩窝,右足腿至右肩窝)。假设,左足往前迈步,右足留守原位。
此时的意象是X形状,或是就像一种小折叠凳子似的,即左足在前,左肩在后;右足在后,右肩在前。骶骨是交叉点。有了此意象,身形豁然就变得高大起来。
这也是遵循“有上就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后,有内即有外”的这么一个原则。
譬如,我们用走路的方式练功,向前落步再迈步的瞬间,左右两腿至肩窝有一个瞬间交错的感觉,身子一下子就活了。练拳练的就是这个东西。多悟。
4、身法应用时可借用形意里的拗步横拳出势,胳膊手横出至斜前寓角,再变势,向身前中线即正角一横,后足跟着收到前足内踝骨旁。
奥秘就在这一横,不是胳膊一横,而是胸腔一旋,胳膊劲不是往回收,而是往前一挒再一个回旋。如此这般,后手跟着就打上去了,紧跟着前手回旋不停又接着打上去了。俩胳膊犹如车轮,无限回环往复向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