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论《伤寒论》第四条、第五条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1. 如果对前三条真的用心去想了,对于3条“伤寒”就顺其自然的会产生很多不解。因为3条。提到的“伤寒”讨论的是“伤寒”整个发展过程,中间历程跨越太多,导致我们不得不去猜疑。

4条、5条其实就是针对我们的这些不解、疑惑进行的细节划分讨论。

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告知我们如果“伤寒”只是导致手足太阳经两条阳经之间产生阳气蓄积、被困,而对手少阴心经没有产生影响,则“脉若静,为不传”。这个影响范围局限在了手足太阳之间。

如果“伤寒”的这个影响局势继续发展,则首先对前面的手足阳明经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吐”。

当背后的太阳经与前面的阳明经都进入被困后,则导致中间“枢”位置的手足少阳前后不能运转,从而形成“躁烦”。

“颇欲吐,若躁烦”说明了“伤寒”之后太阳与少阳完全被淤堵的状态。这个过程体现了“开、阖、枢”的转变关系。

当手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少阳都被迫淤堵时,则导致阳气淤堵压力开始向手少阴心经侵入,从而形成“脉数急”。

“伤寒”一会儿是“脉阴阳俱紧”,一会儿是“脉数急”,这是“伤寒”发展程度不同导致的,而不是另外乱七八糟的解释可能。

如果我们还是不明白“伤寒”之后手足三阳之间的演变过程,5条则进一步给出了“二三日”与“阳明证、少阳证”的对应演变关系。

经过3条、4条、5条的讲述,作者基本上把“伤寒”的演变过程全部告知了。

我们是真的体会不到张仲景的良苦用心,白白忙活了一场。

2.前面有很多人问过“营气”与“卫气”的关系,“卫气”的运转规律等等,你就对着人体去这样一个一个的去对应体会,看看能不能找到那个结果答案?

《内经》把人体经脉上的这些规律变化都告知的是一清二楚,只是我们从来没有灵活的应用、真正的当回事儿来看待,总是喜欢有事儿没事儿的“悟”,真的浪费了太多“聪明”。

3.把《伤寒论》的条文一个一个的都落实到人体上去看待,

然后返回头来再看看现如今这些五花八门的《伤寒论》注解,有一个是一个。

看看会是怎样的体会。

然后再想想,到底是中医不行,还是我们这些学中医的人不行?是前人这些发现、创造不行,还是我们后人无能?

再好好想想,真正把中医糟蹋的到底是哪些人、哪类人?

《伤寒论》研究该正经、正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