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乐避苦,就是自爱

人性观的基本类型(节选)
每一种人性观都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人性这个综合体的认识,它们都以一定方式为认识人的丰富本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8世纪的机械主义人性观

人的问题是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关注的中心。

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的社会生活,力图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说明人的社会生活现象。

这样,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问题成了他们的人性观的主要问题,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成了他们的社会伦理学说的主要问题。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对人的理解仍然带有明显的机械主义特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霍尔巴赫和拉美特利身上。但是,与此同时,在他们的人性观中,人的生物学特性被放到了一个更突出的地位,人的肉体感受性、生理结构、生理气质(尽管仍然是被机械地说明的)被更加明确地视为决定人性的基本因素。

此外,在这些法国哲学家的与人性观密切联系的伦理学说和政治学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不过,他们的理性主义不外是指正确地理解人的自然本性,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满足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在他们那里,理性主义是为自然主义服务的。

01
a、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拉美特利(1709-1751)把分析人的生理结构看作认识人性的主要方法。他运用他所掌握的解剖学知识来比较人与动物,发现两者的机体构造相似,于是得出结论:人不过是一个动物。人的机体同动物的机体一样,是由许多机括集合而成的一部机器。

人的理智能力包括在感觉能力之中,它们都是机体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拉美特利认为,仅仅是教育使人高出动物,因而他相信同样可以通过教育使动物变得有理性。他忘记了,人类是自己教育自己的,可是他想象中担当教育动物职责的却不是动物本身,而是人类。

当拉美特利把人性归结为生理结构、进而把生理结构归结为力学结构时,他陷入了机械主义。他的人性观具有典型的机械主义特征。

02
b、爱尔维修:肉体的感受性是人的唯一动力

肉体的感受性是爱尔维修(1715-1771)整个哲学体系的一块基石。他的人性观、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都建立在这块基石之上。

他自己说:“身体的感受性乃是人的需要、感性、社会性、观念、判断、意志、行动的原则。”

“肉体感受性乃是人的唯一动力。”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本性是以肉体的感受性为基础的。

人能够感觉肉体的痛苦和快乐,因此就趋乐避苦,这就是自爱。“人是一部机器,为肉体的感受性所发动,必须做肉体的感受性所执行的一切事情。”

人凭肉体的感受性而获得一切欲望和感情。在肉体的感受性中,食欲是支配人的最经常的需要,性欲是作用力最强的欲望。人的社会性是肉体的感受性的直接结果。

人的肉体天生是软弱的,装备不良的,因此,为了生存,人与人必须联合起来以对付不利的自然环境,于是形成社会。可见,爱尔维修把人的生物本能当作人的本质,而把人的社会性看作人的生物性的简单延伸。

在认识论方面,爱尔维修也把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归结为肉体的感受性,即感觉。他认为,人身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灵魂只不过是感觉能力,精神则是它的结果。把自然主义的人性观与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原则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特色。

爱尔维修在哲学上的主要建树是系统地建立了幸福主义的社会伦理理论,而这一理论的基础仍然是肉体的感受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以肉体的感受性为基础的自爱情感,由此产生追求个人幸福的趋向,这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

那么为什么人们之中有千差万别的性格、情感、欲望和观念呢?爱尔维修回答:这一切都是自爱的情感依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而发生的变相。

自爱情感本身无所谓善恶,它依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可以转化为罪恶,也可以转化为美德。这就是说,人的一般本性是肉体的感受性,这对任何人都是相同的,因而是普遍的人性。

但是,这种普遍的人性在特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又会发生变形,从而形成具体的人性或个性。那么,环境和教育又何以有不同的情形呢?

爱尔维修企图从理性寻找原因。“意见支配世界”,理性能否正确地了解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点决定一切。

如果理性懂得人的本性是自爱,就会制定出良好的法律,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巧妙地结合起来,依据公民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而把他们很自然地引导到公共幸福上去,使他们成为有德行的人。

这样,环境决定具体的人性,理性决定环境,对肉体感受性的认识决定理性,在兜了一个圈子以后,最后仍然落脚到肉体的感受性。因此,肉体的感受性归根到底也是道德和法的根本原则。

读者: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民悦读全国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山西广播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专注于纪录片解说。听到他更多声音,公众号:声境界,ID:tyreader  配图:摄影师:anna nycz

周国平老师会在视频号里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大家快去关注催更啦~
(0)

相关推荐

  • 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人对环境的态度,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原始态度,即本性:一是有了认识以后的态度,即理性. 理性要求本性服从它,但本性有时会服从,有时也会不服从.

  • 著者对第二组反驳的答辩

    著者对第二组反驳的答辩 标记书签邮件报错阅读记录 先生们: 我读了你们对我关于第一哲学的小论文所提出的意见后感到很满意.因为这些意见使我认识到你们对我的好意,你们对上帝的虔诚和你们为了增强上帝的光荣所 ...

  • 人性恶善论

    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一个好人,同样也一定遇到过一个坏人.那么,人的本性是向善还是向恶了? 荀子曾经主张过"性恶论",他认为人的秉性险恶,以"自己"为中心,天生就 ...

  • 不趋乐不避苦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摄于2018年7月无锡的傍晚时分) 智者说的对:"不趋乐,不避苦."这是真理,生而为人就是来到人世间体验各种滋味的,没有什么成败得失,一切都是体验经历.所以无论发 ...

  • 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乐与苦

    也许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又不断得到的过程. 放弃,不是怯懦,不是自卑,也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在痛定思痛后做出的一种理智的选择.用最好的自己,等对的你,这才是最美的遇见. 人生如路,要有耐心.永远 ...

  • 【乾訸书苑】修身养性,趋阳避阴

    墨风老师聊国学,喜欢这些内容的朋友,欢迎关注.留言.点赞.转发,谢谢!

  • 心言堂 | 得乐离苦,闲云落花

    世间苦,想要的不可得,欲辩的不可说,眼前的想不通,过去的放不下.一时有,以为所得,一时无,以为尽失,只在一时之间,却生久久之妄想.心有块垒,欲鸣不平,奈何仕海皆是喧嚣,此处乱耳,彼处惑意,所辩亦是喧嚣 ...

  • 道德经:何为天道?其实就是“四大天规”!悟透了趋福避祸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与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道德经>是一首思想与内涵极其丰富的"哲学诗. <道德经>是道家哲 ...

  • 【江西】梁烨《学语文的乐与苦》指导教师:郭永锋

    学语文的乐与苦 定南县第三中学初二年级 梁烨 学习语文有苦也有乐. 苦,就是学语文的过程要努力付出.学习语文要有恒心,有耐心,语文知识非常丰富.这也意味着要学习内容会很多,时间投入也会很大.如果不努力 ...

  • 道德经:何为天道思维?或就是这3大天规法则,悟透助你趋福避祸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 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63:形乐志苦,病生于脉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63:形乐志苦,病生于脉 上古大同世风纯,通天得道有真人.法则阴阳和术数,自由独立守元神.游行天地无终时,食饮五味养命根.起居知常不妄劳,形神相合归本真. 中古社会风 ...

  • 玄空飞星风水有个方便之法,就宅内外趋吉避...

    玄空飞星风水有个方便之法,就宅内外趋吉避凶的布局,尤其是以器物法催动激活飞星气场这一节. 物器本身就是物器,并无甚大的风水功效.不过使用得位.得法,却有个画龙点晴的效果. 章仲山<心眼指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