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鹏 | 又是一年端午节
图:陈书明
又到一年端午节。
在日日上班必经的庙巷口的牌楼边上,每年都会在这里卖油糕的夫妻俩早早就支起了油锅,摆好了桌案,锅里热油翻滚,案板上面团、馅料排列整齐。老两口一边轻松地聊着天,一边在灵巧的双手熟练地鼓捣之下,一个个圆圆的油糕便捏成了,随即入锅,经上色、膨大,金黄脆甜的油糕就出锅了。我从小就好吃甜食,因此,也便喜欢上了这个能吃上油糕的节日了。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节日的文化形式更加丰富了。就拿我们陕西关中地区的端午节民俗来说,主要包括饮食习俗、穿戴习俗、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
说起端午节的饮食,那首先要数节庆标配——绿豆糕了。虽然现在绿豆糕并非什么稀罕吃食,可它的养生意义却不容小觑。每年进入五月初夏时分,气温渐升,消暑降温就是必需的事情了。绿豆性凉,用绿豆粉制作的绿豆糕味道甜美,可以清热解毒。除了绿豆糕外,端午节这天的早餐桌上,还少不了粽子、油糕、水煮鸡蛋等吃食。
要说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穿戴,那自然是佩戴香包和五花绳了。香包,是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一般都是巧手的妇女就地取材,随方就圆制作而成。在里面楦上轻质硬物,用五色丝线缠成菱形,再用碎布缝成各种形状,装上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香包就做成了,据说佩戴可驱邪祈福。五花绳,是用五色丝线合股而成绳。记得小时候,母亲早早买好颜色鲜艳的各色丝线,合成一大团五花绳,于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置于室外,让露水打湿。然后在端午节的早饭之后挨个帮我们兄妹三人系上。待脖子、手腕、脚腕系上了漂亮的五花绳之后,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了。五花绳要一直戴到农历六月初六才能摘除。据说戴了五花绳之后,小孩在野外玩耍时,就不会被蛇伤害。
穿戴里边最讲究的是给小孩穿的肚兜,民间叫“戴裹肚”。裹肚的正面都绣着图案,最常见的就是五毒图案,即蛇、蝎子、蜈蚣、壁虎、癞蛤蟆。因为这几种动物本身有毒,孩子是不能碰这些东西的。为了让孩子认识并记住这些毒物,于是绣在孩子的裹肚之上。和香包一样,裹肚也是巧手妇女展示自己刺绣技艺的主要阵地。裹肚上一般要给小孩缝制一个大口袋,巧手的妇女会把这个大口袋绣成癞蛤蟆的形状,而这只硕大的癞蛤蟆的嘴就成了口袋的开口,小孩可以在里面装上玩具或吃的东西。在这只癞蛤蟆四周,围绕着蛇、蝎子、蜈蚣和壁虎。大红的裹肚配上漂亮的五毒图案,就成了一件精美的手工艺术品,也是整个夏天小孩的贴身衣服。
另外,“戴裹肚”也可以防止小孩肚子受凉而生病,体现了大人对小孩的一种关爱。
生活习俗主要是插艾。端午节这天早上,人们一定要去野外割艾草,然后取其叶扎成束,倒悬于家门或窗户之上。艾叶气味清香,插艾的作用就是可以防蚊虫、驱除晦气。
端午时节走亲戚送节礼也叫“送裹肚”,裹肚一般是长辈给晚辈送。晚辈送给长辈除了送常规礼物之外,一定少不了绿豆糕、油糕和粽子。作为回礼,长辈要到晚辈家里看望,一般是岳父、岳母或舅舅、舅母,来的时候一定要给小孩带上亲手缝制的漂亮裹肚。
时代在发展,节庆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端午节前,从街道上漫步走过,依然可以看见颜色鲜艳、制作精美的香囊挂满了小贩的架子,这些漂亮的手工艺品仿佛给我们诉说着这个节日的古老传说。戴一个香囊,系一段五花绳,我们就可以把今古相连,与未来相通了……
作者:欧鹏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