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苏东坡结婚当晚,写下一首洞房词,成千古名篇!
苏东坡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的诗词大部分以乐观、豪放为主题,只有提到结发妻子王弗时,他才会流露出难得的浪漫之情。在这份浪漫的背后,是一段被传为佳话的爱情故事。
据说苏东坡在成亲当日,心情大好,开心之余就提笔写了一首关于洞房的诗词,其内容十分肉麻、令人羞涩,但最终却成为了一首千古绝唱。那么,这首著名的洞房诗,是哪首诗呢?
1055年,19岁的苏东坡正在四川的青神古中书院学习,为科举考试做准备。当时书院的老师名叫王方,进士出身,在书院教书多年,弟子门生众多,而他最喜欢的还是豪放不羁、出口成章的苏轼。
有一次,王方带着书院的学生一起外出踏青,不知不觉众人就来到了山中的中岩寺。说明来意之后,寺庙住持亲自带领书院的师生在寺中游览,见众人都是青年才子,满腹经纶,老住持就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书院的师生能够帮他解决。
原来在寺庙的后山,有一潭碧水,千百年来流淌不息,却一直没有合适的名字,老住持就想请众人帮忙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听完住持的要求后,王方爽快的答应了,就带领学生们来到了后山的水潭旁。
只见潭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底欢快的游来游去,听到岸上众人的谈笑声,纷纷跳出水面,似乎在响应呼唤。学院众人纷纷为水潭取名,有的以藏鱼为名,取名“藏鱼池”,有的以欢快为名,取名“跳鱼池”。老住持听了之后,摇摇头笑道,这些名字之前也有人取过,但都欠缺意境,很难流传。
老师王方见状,立刻将后面的苏东坡叫上前来,让他试一下。苏东坡本不喜欢出风头,奈何老师邀请,就勉为其难的上前说道:“潭水中的鱼儿本在欢快的游玩,因为游人的呼唤而跳出水面,不如就叫唤鱼池。”旁边的老住持一听,立刻拍手叫好:“妙妙妙,唤鱼两字意境甚妙,新颖雅致,有声有色,此名,必将流传后世。”
老师王方有一位爱女,名叫王弗,年近16岁,自小在父亲的熏陶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回家之后,王方将中岩寺水潭的事告诉了女儿,但隐去了苏东坡取名的环节,让女儿为水潭也取一个名字。
没想到王弗沉吟片刻,在纸上写下三个大字“唤鱼池”,王方看完大喜,告诉女儿此前苏东坡同样为水潭取名“唤鱼池”。苏东坡与王弗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可谓天作之合,于是就决定将爱女许配给苏东坡。
不久之后,苏东坡与王弗就喜结连理,举行了婚礼。在当晚的洞房花烛夜,才子、佳人共处一室。在新婚之夜,苏东坡喝了酒,诗兴大发,就写下一首洞房诗给爱妻,直夸得新娇妻,含情脉脉,欢喜万分。此洞房诗是一首词,名叫《南乡子·集句》,全词如下:
南乡子·集句
作者:苏轼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此词约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二月或二月以后。东坡时年19岁,自称“年少”。当年娶王弗为妻,王时年16岁,正是“豆蔻”年华。此词为新婚时的纪念之作。也许是东坡填词的最早试笔。
词的大意是:清俊的容貌柔润着洁白滋泽的皮肤。唱一曲《倒金壶》的清亮之歌。婀娜多姿的《杨柳枝》全都熟悉。怎么比得上二月初的豆蔻梢上的花呢!年少时光即刻消逝。良辰暗暗地换得醉酒的工夫。丝罗帐子柔和地吊在白烛的背后。欢乐啊,如同舍弃掉平生的英俊气概!
词的上片,写妻子王弗的美貌。“寒玉细凝肤”,描绘王弗的体态。“寒玉”,突出她玉般容貌之清秀。“细”,刻画她皮肤的柔润。“凝肤”,细状她肌体之洁白。
“清歌一曲倒金壶”,描叙王弗之歌声。“清歌”,衬托歌喉之美。“一曲”,言歌唱得极少,可就是能叫人倾倒。“倒金壶”渲染歌后的效应“如醉如痴”。
“冶叶倡条遍相识”,比喻王弗的动人舞姿。“冶叶倡条”,突现她身段的婀娜多姿。“遍相识”,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如同老友问的久别重逢,一见如故。
将上述三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获取与“寒玉细凝肤”句照应的动人印象:王弗整个精神的美就在于“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它既点明王弗年龄,也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含意。
“二月初”,新嫩、旺盛、活泼,宛如“二月春风似剪刀”。对于词人的婚姻观来说,他冲破了“父母包办”下的“安心顺从”的世俗,成全了笔下她那“美丽”、“亲密”、“融洽”的妻子形象。
下片,写难忘新婚夜的欢乐生活。“年少即须臾”,意即珍惜少年时光。“年少”点明年龄,“须臾”点明青春易逝,突出了生命诚可贵的特点。
“芳时偷得醉功夫”,夫妻二人正处于情爱的“芳时”——黄金岁月,哪怕是喝酒时间也要抓住尽情欢乐,得闲“偷得醉工夫”,亲热,醉酒,行乐,词人突出了“芳时”宝贵的特点。
“罗帐细垂银烛背”,描绘新婚之夜的邂逅情趣。“罗帐细垂”,为新婚夜的象征物,“银烛背”,表明不能露之于外的新婚隐私生活。邂逅是命运对情侣的巨大恩赐,是深恋的显示,无疑,词人在这里突出了性爱情爱以“互爱为前提”的特点。“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照应开头,写新婚之夜那种纵情的总感受。
情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新婚之夜尽情倾泻,会获得“欢娱”的美感,以致“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是“豁得”,拿出平生之精力,但不英雄志短,儿女情长的话,那么,这种男女结合无异于动物的自然邂逅了。纵观整个下片,由年少——芳时——罗帐细垂——豁得,形象地组缀了一幅年轻夫妻新婚夜的璀璨夺目的情爱世界长卷。
其实,这首词的大多词句并非苏东坡的原创,而是摘自古人的诗词,但苏东坡将它们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通读全词,既有苏东坡对爱妻王弗美貌的赞美,也有对洞房花烛夜幸福的描述。特别是那句“罗帐细垂银烛背”,流露出了洞房之夜香艳的一面,让很多读者感到脸红和肉麻。
此时此刻,苏东坡不是豪放不羁的文人,只是一位掉入温柔乡的才子!其诗词言简意亥,充分表露出一种浪漫美妙的韵律。婚后,王弗一直陪伴在丈夫身旁,在情到浓时,两人又浪漫一番。王弗很快成为了苏东坡的贴心帮手,夫唱妇随,心心相印。
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可惜两人未能携手白头到老,王弗二十七时,即在1065年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而此后的十余年间,苏东坡从未停止过对爱妻的思念,他后来又写下了另一首千古绝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述说与亡妻阴阳相隔十年,十分难忘,想起千里外的王弗孤坟,加之寂寞到无处诉说自己的凄凉惨状,故此异常感伤。
写《江城子》的时候,苏东坡正在山东省密州当官,而亡妻王弗的坟墓则安葬在四川的眉山,每隔清明重阳除了他之外,无人去给王弗墓除草上香,故此变成孤坟一座。
由于太过思念王弗,苏东坡甚至在写此诗的前一晚做了一个梦,梦里他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走至当初两人的房屋窗下,看见王弗在里面梳妆打扮,而两人相视,却默然难语,尽流下悲伤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