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桥之战,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壮烈牺牲,说20个字遗言令人泪目

观古今看世界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的前夕,为了使主力红军安全转移,军委会决定派出派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东征闽浙皖,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寻淮洲任军团长,并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当年他才22岁,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

寻淮洲,湖南浏阳社港乡人,他出生在一贫苦农民家庭,在高小读书时,他就立下“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的志向,积极参加儿童团、学生联合会、农民协会等组织,成为当地学生领袖。随后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

在红军队伍中,他作战勇敢,屡建奇功,从副班长、排长、连长、团长做起,特别是在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寻淮洲率领的那个团担任左翼主攻,由于他身先士卒,指挥有功,晋升为师长。紧接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漳州战役等又立下大功,被任命为红7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中央执委。

1934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后,任第19师师长,奉令先行出击浙皖边。

红十军团的行动立即吸引了国民党军的注意,蒋介石命令5个正规师另2个独立旅、4个保安团共10多万兵力,分三路对红十军团进行围追堵截。面对严峻的敌情,红十军团决定,在皖南、浙西交界的谭家桥附近乌泥关地区设伏,狠狠打击紧紧尾追的敌人,震摄一下敌人的气焰。

谭家桥乌泥关,原名乌泥岭,传说是宋朝有位爱国将领为抵御金兵入侵在此凿壕设关而得名,是一抵御外侮的古战场,这里距谭家桥5公里左右,是个山隘口,一条公路自南向北通过,路东侧有一个高地,南端是道悬崖,靠北是一溜小山坡,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战。当时,寻淮洲率部埋伏下来,等待敌军钻口袋,谁知战斗未打响,出了意外,敌尚未完全进入伏击圈时,一个红军战士过于紧张竟然走火了。

这时,敌人立时警觉,停止了前进,主力迅速沿公路两侧展开,一部则直趋抢占最近的高地。无奈之下,军团长刘畴西只好下达了出击的命令。结果,一场伏击战打成了遭遇战。

战斗此地提前打响后,当务之急不惜代价夺取制高点,寻淮洲也看到了乌泥关的重要性,此处居高临下,是整个战场的关键点,决不能落入敌手,敌旅长看出红军的缺陷,当即命令手下各团抢占附近要点,并集中所属迫击炮和重机枪压制红军,支援一部兵力向控制战场的制高点乌泥关发起猛攻。

寻淮洲带着部队迅速赶到战场,并发起反攻,当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亲自带一个排争夺乌泥关制高点,他一手执枪,一手握刀,腰别手榴弹,带着战士们拼死冲锋。可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强,红军的第四次冲锋仍被击溃。枪林弹雨中,寻淮洲腹部中弹,鲜血喷涌,通讯员急忙将他背离战场。

谭家桥乌泥关一战,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没能够消灭敌军,反而折损不少,还消耗了大量弹药,可以说打了个败仗。一时红军的士气非常低落。更加令人痛惜的是,重伤的寻淮洲在送往茂林的途中,因山路颠簸从担架上摔了下来,导致失血过多,在弥留之际,寻淮洲万分悲痛地说了20个字:“死我是不怕,但不能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我痛心啊!”真的是字字戳心,令人泪流满面。

是呀,这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没有成为抗日战场上与日寇奋勇拼杀的战斗队,却是在前往抗日战场的途中,被那些反动派围追堵截,寻淮洲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赣皖,行程数千公里,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激发人民的爱国抗日热情,密切军民鱼水般的关系,用他年仅22岁的生命诠释了革命信仰,谱写了英雄赞歌。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