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宇平:40年,弹指一瞬间
40年,弹指一瞬间
封宇平
知道中国加油站变迁史的人,都会感慨40年的变化之大之快之眩目。以前采访过一位老石油肖琢云,本地第一座加油站,实际上是铁路边的一个坡地,利用铁路的边坡,用废旧轮胎垫底,把油桶从火车上推倒,滚下来,跌进轮胎圈,几个人护着,设法用撬桶铁架车的抓钩抓住边沿,撬起桶身,使之悬挂离地,不和铁架或水泥地磕碰,一桶桶拖运进库房,这种抓钩铁架车后来在润滑油加工厂还被继续沿用,架子和把手被磨得油光发亮,没有锈蚀,无需油漆,算是见证第一代加油站那种肩挑手扛的搬运。
那个年代油料的炼制水平有限,汽油含铅,在库房内工作,人们得屏息静气,遇到外县来装车,大家都一齐上阵,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油桶转运,利用台阶装上货车车厢。类似的作业,在后来润滑油加工厂还保留着,因此,我也算是用过第一代加油站作业工序的油二代。在一次车间调配润滑油的时候,工友在抓钩车边就势搬倒油桶,不慎滚压到我的右脚大脚趾根部,造成我次日脚肿难行,却没有请假休工伤。留下变天就会脚痛的病根,如同准确的天气预报。
到了夏天,油气味道太熏人,又很闷热,一刻钟就得轮换一下,师傅们准时出去透气,远远地抽棵烟,刘东升这些刚招工进来的学徒,自觉地多在库房内干点活。在油料库房,出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油汗”。220升的标准油桶,装满油很沉重,搬运移动,需要利用巧劲,娴熟的老工人能让油桶连滚带转,如同在场内起舞。清洗油桶需要用铁链去桶内除锈,有的锈蚀的地方,还要焊补,那都是技术活,还容易出安全事故,一般都不会让小年轻干。以至于在润滑油加工厂,修补油桶的时候,我们都远远地围观卢师傅的作业。
父亲决定了我的就业,也给了我在单位交友的建议——等到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油库已经是立式油罐,铁路专线,槽车在栈桥通过鹤管卸油,从油库的警卫,到卸油工,和油料更亲密地接触了,离开油库前,我是司泵学徒,东哥则是资深的计量员。我们卸油作业前,都是他打开罐盖,计量取样,用很稀奇的电脑计算数据,俨然是个科技专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从火车槽车上摔下来,却咬牙没有休息,继续敬业地工作,感觉我和脚伤的情形那么相似,我们都是霸蛮的人。那时我还不知道他以前是用抓钩车卸油的学徒,却没兴趣学计量,后来和他共事,还是到润滑油门市部当营业员。我们一起走访客户,一起量油零售,推油桶更是家常便饭。
我到加油站当加油员,后来成为计量员的时候,东哥还在油库,我进机关,办报纸,他就到了安全数质量科,后来考上了注册安全工程师,退休还成了市里的安全专家组成员。我自豪的是自己抓基建,建设了新一代的加油站,还曾远赴吉林,筹建加油加气站和油库。本来以为在县里工作两年多了,可以调回油库,完成职业生涯的一个轮转。不料身体出了问题,住进了医院。
东哥是聊天的好伙伴,少不了和他一起回忆过去。说起1978年,他比我更有清晰的记忆,还在新化县当知青的他,得知石油招工的消息,成为一名石油工人,曾是很多青少年的梦想,我还在家里读铁人故事的时候,东哥就成了肖师傅的徒弟,光荣地到火车铁道边接卸大油桶了。
40年,对一个人来说,就是风风雨雨的大半辈子,而对国家和民族,甚至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瞬间。东哥从刚招工的青年,如今步入了退休的老年,他是石油工人中第一批电大毕业的大学生,油库改造进了革新小组,后来就一直从事计量。他保持着爱学习的精神,就算是职业生涯的低潮,因小人陷害,从副主任的岗位重新回油库当计量员,也没有放弃对自己的挑战,他业余到人寿保险公司卖保险,我们自然成了他首要的服务对象,卖保险的经历,彻底改变他不擅于交谈,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本来面目,变得健谈,开朗,做事讲效率,服务讲诚信,就是退休了,还被社会企业重金聘用,兼职安监局专家组成员,负责审核社会加油站的安全资格证。
东哥人生的这四十年是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的,我们的四十年,是和中石化的改革发展同行的,我没有他那样刻苦学习的精神,但是一样保持了石油工人的本色,唯一能比过他的,就是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和东哥的友谊,是我把他写进新闻报道和情感散文,以至于《中国石化报》的编辑老师都知道我有一个著名的同事加朋友叫东哥。
编辑企业报纸时,我把他发展为通讯员,教他使用相机和摄象机,我们一起采访老石油,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他进入单位后的第一个师傅。有时他拍照,我配文字;有时我采访,他拍摄视频。我们合作的采访,陆续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有的还被电视台新闻节目采用。他不仅学会了新闻摄影,还学会了视频剪辑,光盘制作,还利用技术,为一些婚礼寿宴拍摄纪念光盘。虽然没有叫东哥师傅,其实我已经把他当自己的师傅,他在我烦恼时,建议我用音乐调节心情,在我面对去吉林工作前的选择时,鼓励我挑战自己。他还陪我早晨打羽毛球,练气功,退休兼职的时候,参加广场舞,比我在外地工作过得丰富多彩。
有一次,东哥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我爸爸到过家里,可以说我们的缘分其实足够40年,我很高兴,这40年的人生有东哥这样的良师益友!记得在油库,有时候去他家蹭饭,看到他炒将肉切得非常细,把日子过得很节俭,后来他到市区买了房,又邀请我去他新家,一起啃老家送来的腊排骨。排骨汤黑呼呼的,和洗锅水一样,但是这份情谊是深厚的。跟着他,我交了不少知青朋友,他也曾陪我多次到养老院,拍摄我残疾大姐姐的照片。我父亲和姨夫生日宴会的视频短片,就是他拍摄和剪辑制作的。可以说,家庭最宝贵的记忆,多亏了东哥的纪录。
回望40年,我们一起走过,未来的路,还会一起走。我们守望相助,我们风雨兼程,我们的性格已经很中石化,也预备和老石油一样,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壮丽的事业。父辈的旗帜,依然鲜红,我们高举着并将传递下去,奋斗不息!
感兴趣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