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散文的评价赏析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乏以极少的作品树立了自己的风格、确立自己地位的作家。
现代诗歌界的戴望舒、散文界的梁遇春都可以说是这一类的代表。
本文简单评析了梁遇春散文的三个方面的风格:一是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二是恬淡、悲观的人生态度,三是思想的独特和自由。
[关键词]梁遇春散文;东西方文化;悲观; 独特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梁遇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大部分收入生前汇集出版的《春醪集》和逝世后友人收集其遗作结集出版的《泪与笑》中。
另有20-30种翻译作品。
梁遇春的散文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
虽然早逝,但获得的评价极高。
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
”在上个世纪20、30十年代他被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
”(注:今译“伊利亚”,即英国19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笔名)。
本文主要谈梁遇春散文风格的几个方面,一是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二是恬淡、悲观的人生态度,三是思想的独特和自由。
一、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
由于梁遇春学习的是外文专业,并且具有五四青年那种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梦想,兼之他自己翻译了20-30种外国作品,尤其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梁遇春就对查理斯·兰姆的散文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兰姆那里学会了如何观察人生、如何表现人生,并且把兰姆那洒脱不群的人生态度和舒展自如的谈话体散文风格吸收过来为己所用。
兰姆的谈话体散文写作模式就成了他最喜欢的一种写作样式。
因此,将写作活动界定为谈话,是观察梁遇春散文的一个很好的角度,梁遇春的一些散文就是利用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演讲》一文,基本上就是写的两个人的谈话过程,《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醉中梦话(一)》、《谈流浪汉》、《文艺杂谈》单是从题目来看,也就可以知道是以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以谈话这种形式进行散文创作,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写作方法。
十分迥异于中国传统散文的,就是与现代散文的一般创作方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却非常适合梁遇春。
据梁遇春的朋友回忆,他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什么事一旦挑起他神奇的思想,他就会“鼓起如莲之舌,说的天花乱坠”。
谈话式写作方式比较自由、平易,不像一般的散文与读者有一种“隔”的感觉。
梁遇春好借用外国文学家已成的题目来来讨论人生。
《谈“流浪汉”》他声明是来自当代英国小品文作家杰罗姆·凯·杰罗姆的文集名称。
《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引用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每门学问的天生仇敌是那门的教授。
”但借用归借用,文章中的看法却是他自己的。
借用的题目或言语可以说是他散文写作的一个“催化剂”。
梁遇春还很喜欢掉书袋,我们通常一说到“掉书袋”,就会想到国故,梁遇春则除此之外,时不时涉及到欧洲的一些文学家。
这点上,他与董桥比较相像。
当然梁遇春等最早接触西方思想和文学的人,其作品中提及异域文学家及其作品自然也是近水楼台。
他自己就是一个书袋,北大英语系毕业,研读了中、英、俄等多国的名家著作,颇有些博采众家之长的意思。
西方的审美心理和幽默也对梁遇春的散文创作也有不小的影响。
梁遇春的业师叶公超在1933年除夕为梁遇春的遗著《泪与笑》作跋语时就评价这位学生:“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受了Lamb与Hazlitt的影响,尤其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
”
虽然梁遇春的散文有西方随笔的影响,但同时又有东方人的风格。
废名在《泪与笑》的序言里说:“秋心(梁遇春的笔名)的散文是我们新文学当中的六朝文,这是一个自然的生长,我们所羡慕不来学不来的,在他写给朋友的书简里,或者更见他的特色,玲珑多态,繁华足媚,其芜杂亦相当,其深厚也正是六朝文章所特有。
”做为知音的话,一句话就道出梁遇春散文在西化形式下那不可掩盖的东方传统文化神韵。
尽管梁遇春不断地在西方文化中汲取养分,也并没有摆脱自己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成分。
可以说,在新文学的散文里面,梁遇春拥有魏晋六朝文风的潇洒与飘逸、沉哀与无奈。
梁遇春和六朝人都追求人生的闲适和恬淡,喜欢随遇而安。
在文笔的美丽下,有一颗流乱而愁苦的心。
西方散文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直截了当地谈论人情事况,自然而又真切,但是它的一个致命伤是:有可能因为太想靠近人生,反而因为太实而失之单薄。
关于这一点,深谙西方散文的梁遇春曾有过解释:“……太迷醉于人生里面的人们看不清自然,因此也不懂得人生了。
中国诗人常把人生的意思寄之于风景,随便看过去好像无非几句恬适的描写,其实包括了半生的领悟……外国人天天谈人生,却常讲到题外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阅文章网 » 梁遇春散文的评价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