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技击法[李小龙主编的图书]

内容简介
李小龙技击法》介绍了李小龙的功夫格斗技巧,哲学和训练方法,凝聚了李小龙毕生的武学精要。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从基本功训练、技法训练、实践技术、自卫术四个方面全面而详尽地展示了李小龙独创的截拳道技战术体系,书中介绍的技法动作皆配有李小龙真人示范照片。
作品目录
序 言 李香凝
译者的话 打开通往中华武道殿堂之门 钟海明
前 言 水户上原
第一部分 基础训练
第1章 技击者练习
第2章 警戒式
第3章 步 法
第4章 力量训练
第5章 速度训练
第二部分 技法训练
第6章 移步技法
第7章 手法技巧
第8章 踢击技巧
第9章 格挡技术
第10章 攻击目标
第11章 对抗训练
第三部分 高级技术
第12章 进攻手法(第一部分)
第13章 进攻手法(第二部分)
第14章 进攻腿法
第15章 防守与反击
第16章 攻击五法
第17章 特质与战术
第四部分 自卫技术
第18章 对突然袭击的防御
第19章 对徒手袭击者的防御
第20章 对抓拿的防御
第21章 对勒掐和熊抱的反击
第22章 对持凶器来犯者的防御
第23章 对多个袭击者的防御
第24章 处于易受攻击位置的防御
创作背景
李小龙生前曾计划出版一本截拳道专著,1967年下半年,他特意邀请了一位摄影师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了一系列动作示范照片,并为之增写说明文。但是当李小龙听说武术界有人要利用他的名声来抬高他们自己时,就决定不出版此书了,因为李小龙不愿意让人们盗用他的名义来抬高他们自己或他们举办的学校,也更不愿意他们用这种方法吸引学生,特别是年轻人。该书的出版因此而搁置。1972年—1973年,李小龙开始对这些照片排序并为之增写说明。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去世后,他的遗孀琳达·埃莫瑞女士感到李小龙在武术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不愿让李小龙的武术知识一起消失掉,于是和《黑带》杂志原主编水户上原根据李小龙生前拍摄的动作照片和手稿,1977年,将《李小龙技击法》整理出版以飨读者,也了却了李小龙的生前夙愿。
人物介绍
本书写于1966年,书中的大部分图片是当时拍摄的。出版这本书,是李小龙的生前宿愿。但是,当他听说武术界有人要利用他的名声来抬高他们自己时,就决定不出版此书了。那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谈:“我教过李小龙武术”,或是“李小龙教过我截拳道”。其实,李小龙从未见过或根本不知道这些人。
李小龙不愿意让人们盗用他的名义,来抬高他们自己或他们举办的学校。他更不愿意他们用这种方法吸引学生,特别是年轻人。但是李小龙死后,他的遗孀琳达感到李小龙在武术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让李小龙的武术知识也随他一起消失,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虽然此书不能代替实际的教学和李小龙曾拥有的全部武术知识,但还是能够帮助武术工作者们在训练中提高技击技巧的。
李小龙始终相信所有勤奋训练的技击运动员,不论他们从事柔道、空手道还是其他功夫,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应付任何意外的情况。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认真地进行训练,必须集中全力踢打沙袋。李小龙常常这样说:“进行训练时如果没有实战观念的话,那么只能是欺骗自己。当踢打沙袋时,你必须确定你是在同对手真实较量,集中百分之百的力量去踢打,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
如果你没有读过李小龙的《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一书的话,不妨一读,那本书可作为本书的补充。这两部书中谈到的知识将会给你一个李小龙武道艺术的完整形象。
水户上原(M. Uyehara)
作品鉴赏
作者李小龙完全把握了传统武术的运用要领,书中的核心原理来自传统武术,强调中线;在传统武术里,任何一个拳种都重视这一点,不管内家拳外家拳,没有一家敢称自己不守中线。一出手,手尖、鼻尖、脚尖,三尖要相对、相照。而且传统武术里头还要求三尖齐治,这样的劲力才是整的。另外因为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中国武术很长一段时间只讲套路,对实战这一块比较忽视。而《李小龙技击法》让许多武术人开始重新面对中国传统武术实战,包括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之间格斗的方法,打开了通往中国武道殿堂之门。从道的角度看,李小龙的哲学基于中国传统的太极哲学,他能从整体的层面去理解武道,不再局限于门派、拳种等束缚。对武术人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作品影响
该作一直是美国《黑带》出版公司几十年一直高居畅销书榜首的书籍。 
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将《李小龙技击法》列为联盟和旗下截拳道道馆及其修行者们的指定教材。 
截拳道传人汤米·克鲁瑟斯在2010年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举办的第二届截拳道国际导师长沙讲习会的交流中透露出自己在截拳道的修行生涯中,《李小龙技击法》对他的影响也曾是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 
武术散打冠军赵子龙在他16岁时接触了《李小龙技击法》,之后他一直随身珍藏并经常翻阅学习和研究,同时以其专业的散打训练结合自己对于截拳道的研修心得,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散打风格。2011年,赵子龙通过此书找到了钟海明先生并拜师;随后赵子龙代表中国截拳道先后参加“紫禁之巅”和“锐武”综合格斗大赛,并于2013年2月加冕中国首批MMA全国93千克级冠军。
作者简介
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祖籍中国广东佛山。是武术哲学家、截拳道创始人、功夫巨星。李小龙从小在香港长大。13岁时,在叶问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咏春功夫。18岁时离开香港,前往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并在华盛顿的大学攻读哲学学位。入学后李小龙开办了自己的“学校”教授中国功夫。60年代中期,李小龙在美国长滩展示自己的功夫时被看中,并在电视连续剧《青蜂侠》中扮演加藤这个角色。在此期间,李小龙将自己发展的功夫命名为“截拳道”。《青蜂侠》系列的作品被取消后,李小龙的发展遇到了阻力,所以前往香港追求电影事业。在香港他参与制作的三部电影都连续打破了当时的票房纪录,并以全新的方式展示了武术。这时好莱坞注意到了他,邀请李小龙参演了第一次好莱坞与香港联合制作的电影《龙争虎斗》,这部电影使他一举成名。
水户上原(编辑整理者),李小龙亲传弟子,《黑带》杂志创始人。
出版信息
1977年,英文版的《李小龙技击法》(《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出版;2013年,后浪出版公司获得了《李小龙技击法》的正式中文授权并于当年10月出版。截止2013年,《李小龙技击法》被翻译为十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作品争议
1988年3月,《李小龙技击法》经钟海明、徐海潮翻译,将英文原书四册合成一册,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李小龙原著中文版在国内首次公开面世。1996年,由于国际版权问题,人民体育出版社停止了此书的发行。  此时,人民体育出版社版《李小龙技击法》发行量已达到近30万册。
译者简介
钟海明,国家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系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兼任东方文化传播促进会主席、北京市武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主席等职。
多年来,在科研之余,潜心武学与传统养生功法及中医经络调理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华武道概论》、《吴斌楼戳脚翻子全书》、《李小龙技击法》、《经络调理与眼保健》和《王者之路——探秘功夫之王李小龙》等著作,曾被誉为“第一位将李小龙截拳道引入中国的人”。
目前,在国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武医文化工作小组负责武医文化的研究传播与推动工作。
徐海潮,1951年生人,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军旅生涯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的军事外交工作经历。自八十年代起,历任驻外交部驻伊朗使馆、中国常驻联合国军事代表、驻新西兰、阿富汗、保加利亚等多个国家的高级武官。目睹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亲历了阿富汗战后的动乱。曾获联合国颁发的维和奖章和保加利亚国防部授予的军旗下一级勋章。
在《李小龙技击法》一书的翻译中担任了重要的翻译工作。
序言
我父亲李小龙对于本书最初的想法是将之写成一本截拳道专著,并限量发行(不超过200册)。他还为此拍摄了照片。这些照片拍摄于1967年下半年,那时我父亲已提出了“截拳道”这一术语。然而,在图片拍摄完成后,他改变了出版这本截拳道专著的想法。1972年~1973年,我父亲开始对这些照片进行排序并为之增写说明,所以很可能他那时又重新考虑了这个计划。
李小龙希望这本书展示的动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寻找一位摄影师来帮助他把瞬间的动作拍摄下来的原因。很多镜头他用了高速摄影机去捕捉。那些在李小龙武馆里的照片都是在两天内拍摄完成的。其他镜头则是在李小龙房前、后院以及《黑带》杂志办公室外面完成的。
为确保动作看起来真实,我父亲坚持在击打时要做到实打实地接触,但是他不敢使用全部力量,因为他不希望伤害到任何人。不过他仍固执地要让这些动作看上去尽可能真实。黄锦铭(Ted Wong)曾回忆过这样一个情景:当时他要承受李小龙的一记踢击,专门找来剑道的护胸穿上,可李小龙仍担心防护不够。于是,黄锦铭又撕了不少硬纸箱,将这些碎片与类似填充物一并塞到自己衣服里,以使其在这次冲击中能起到帮助保护自己身体的作用。然而,即便如此,那天结束后他身上还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这些镜头至今仍是他非常美好的回忆。
没有丹·伊鲁山度(Dan Inosanto)、黄锦铭、乔·伯德纳(Joe Bodner)、奥利弗·庞(Oliver Pang)、水户上原(Mito Uyehara)、琳达·李(Linda Lee)等人的帮助,当然,还有李小龙,这本关于李小龙技击方法的书将永远不可能问世。非常感谢《黑带》杂志、Rainbow出版公司、Ohara出版公司和Active Interest Media的帮助以及他们对李小龙书籍与遗产的传承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特别感谢黄锦铭在书籍更新修订方面所提供的帮助。我们希望你能喜爱这本全新完整版的《李小龙技击法》。
李香凝(Shannon Lee)
2008年
译者的话
打开通往中华武道殿堂之门
李小龙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以影视为主要职业的技击家,以其短暂的一生给世界带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李小龙对世界的影响却不仅限于“功夫片”本身,他让世界看到的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具有的“武道精神”。他使人们看到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骨气,这正是习武之人所追求的“浩然之气”。李小龙通过他一系列的中国“功夫片”,以及在世界武坛中的强悍形象,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形象。从而使“Bruce Lee”成为在世界各地都路人皆知的大英雄。
李小龙对世界武坛的影响,也不仅限于他创建的“截拳道”(Jeet KuneDo)武技本身,还有一种对当代世界武术的启迪。故而,现代搏击运动中的MMA和UFC等搏击形式均推崇李小龙为创始人。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首次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并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李小龙,当初却是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叛逆者的形象开辟国际武坛的。李小龙首次打破了传统武术的门户之见,摒弃了武术中许多华而不实的技法与套式,直取传统武术技击之精华。特别是将传统武术中长期蕴含的哲学思想——武道哲理提升了出来①。创建了“以无法为有法”与“以无限为有限”两句名言为代表的截拳道,从而为中国武术拉开了开创性改革的序幕。
四十年的时间转眼即逝,后人却还在困扰截拳道究竟是什么。其实正如李小龙自己所解释的“我只能说是国术,一个没有门派之分的国术,是反对让武术流入形式化的国术,是从传统中解救出来的国术”②。李小龙提出“国术应当有一套完整的道理才对,我希望用哲学精神,融化到国术里面去”的思想。无疑这将对中国武术各门派之间的整合,以及中华武道体系的建立起到深远的影响。其实早在李小龙去世前两年(即1971年)就曾声称,要收回载拳道的名称,改称为“Tao of Chinese Gung Fu”(中国功夫道或中华武道)。可以说李小龙是中华武道理念的第一位倡导者。
随着李小龙文化现象的兴起,在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李小龙文化研究的学者,开始对李小龙功夫片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从“死亡之迷”到“王者之路”,从“一代巨星”到“一代宗师”,从“成功之道”到“对生命的感悟”,人们在不断地探解着其中之谜和他的人生之道。在随之形成的李小龙文化现象中,更是把这种探解引向了对中华文化与生命的探讨。但大部分人却依然很少了解这位“一代武学宗师”更加深层的一面。②
李小龙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的武道体系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理念。他不是一名普通的武师,而是一位武术哲人,一位武道学者。他的武学体系有着鲜明的武道合一的特征。
当前,中国武术的发展正徘徊于十字路口。李小龙倡导的是“大武道”的理念,中华文化的修行都是由“艺”入“道”的。无疑,他的武道思想和理念对于抛弃“竞技”、回归“传统”,以及中国武术各门派之间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同时,对中华民族武道体系的建立将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
李小龙把中国功夫推向了世界,他的武道理念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在传统武道理念上第一次提出了开放的理念,也就是在技法上无门无派,以人为本,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前行、向上,不断自我完善的精神,这正是一种学无止境、艺无止境的心境。
李小龙是一位勇敢的践行者,他在不断挑战许多传统观点和理念的同
时,也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从而使传统武术在变革中走向世界。他对世界武坛的影响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而且仍然在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李小龙由“武道”中悟出的哲理思想之影响也已超越了他对武术本身的诠释。李小龙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对其成功之路的解读,会给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十分重要的启示,也会给中年人带来许多人生之道的感悟。纵观中华文化和中华武术数千年的历史,李小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武道思想的倡导者和推行者!
《李小龙技击法》和《截拳道之道》正是进入其武道体系的敲门砖,李小龙以他的武道理念与体系为人们打开了通往中华武道的殿堂之门。
旧版简介
《李小龙技击法》
李小龙技击法

书籍作者:布鲁斯·李、姆·乌耶哈拉 著/钟海明、徐海潮 译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1988年 印刷时间:1995-02-01。开本:32开 页数:459 页 印张:9.600

《李小龙技击法》(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由李小龙遗孀琳达女士与美国《黑带》杂志社总编辑、李小龙亲传弟子水户上原根据李小龙1966年—1967年所拍摄的大量早期截拳道(振藩拳道)的技战术动作照片及其书稿整理而成。本书所有技术照片均由李小龙本人带领其亲传弟子伊鲁山度、黄锦铭亲自示范,可谓当今存世最经典、最权威的截拳道专著和训练参考教材。
1988年3月,本书经钟海明、徐海潮翻译,将英文原书四册合成一册,由人民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文版。这是李小龙原著中文版在国内首次公开面世,指引了一大批中国截拳道爱好者,国内很多官方和民间武术家、武术修炼者以及散打运动员亦深受影响。1996年,由于国际版权问题,人民体育出版社停止了本书的发行,从此成为绝版,虽然存在国内早期印刷品共有的纸质不佳、图片印刷清晰度不高等质量问题,但因其历史意义和稀缺性,仍然成为国内外李小龙纪念品收藏者和截拳道爱好者竞相追逐的收藏和学习的珍品。
免责声明
意见反馈
©2021 baike.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