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润:学术短文五篇 | 西东合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1932年本题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现时惟有陈钟凡著一种。观其所述,大体略具,然仓卒成书,罅漏时有。略而言之,盖有数端。荀卿有言,远略近详。故刘知几曰:“史之详略不均,其为辨者久矣。”又曰:“国阻隔者,记载不详;年浅近者,撰录多备。”今陈氏所论,唐代以前殆十之七,至于宋后不过十三。然文体繁杂,溯自宋元,评论铨释,后来滋盛,概从阔略,挂漏必多。此则繁略不能悉当者一也。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震于盛名,易为所蔽。杜甫一代诗人,后来仰镜,至于评论时流,摭拾浮誉,责以名实,殊难副称。叶适《读杜诗绝句》曰:“绝疑此老性坦率,无那评文太世情。若比乃翁增上慢,诸贤那得更垂名。”而陈氏所载杜甫之论,累纸不能毕其词。此则简择不能悉当者又一也。又文学批评,论虽万殊,对象则一。对象惟何?文学而已。若割裂诗文,歧别词曲,徒见繁碎,未能尽当。有如吕本中之《童蒙训》,刘熙载之《艺概》,撰述之时,应列何等?况融斋之书,其指有歧,宁能逐节分章,概予罗列。然中土撰论,大都各有条贯,诗话词品,曲律文论,粲然具在,朗若列眉,分别陈述,亦有一节之长。此则分类不尽当而不妨置之者又一也。述兹三者,略当举隅,旨非讥诃,无事殚悉。今兹所撰,概取简要,凡陈氏所已详,或从阙略,义可互见,不待复重。至于成书,请俟他日。

林东海《诗法举隅》序
  
  东海同志作《诗法举隅》,既成,问序于予。
  东海所举的诗法,既详且尽,其实已经不是一隅了,即使我想写一篇序,也实在感到无可补充,因而也就无序可写。
  虽然,有可言者。
  古人说:“诗言志。”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亲,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托兴观群怨之感,尊之则上同于君亲,贱之则同于鸟兽草木,实在有些不伦不类。诗人之志,似乎不应如此。
  虽然,有说。
  段玉裁注《说文》云:“《周礼》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识。’盖古文有志无识,小篆方有识字。……今人分志向一字,识记一字,知识一字,古祇有一字一音。”推是以论,诗言志者,诗言识也,诗者志之所之也,识之所之也。事君事亲则有识,鸟兽草木则有识,其尊卑诚有别,其记载则宜无异。荷马之歌,腊玛延那玛哈帕腊达之篇,乃至拉萨尔王子之传,其与“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固无二义。诗之言志,其义固在于此。
  言志是第一义,其次是言情。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是一个最详尽的解释,也是诗的进一步的解释。诗至于言情,则宜无可加。尾生抱柱而死,叔先雄自沉而死,乃至《楚辞》作者之投湘而死,庐江小吏之自挂东南枝而死,其情之沉挚痛切,宜可以与天地并而不朽。情之所至即诗之所至,诗而至此,不可与言法,亦不宜于言法。平上去入,阴阳翕合,作者无此一念,即举者亦无可举。东海深于诗者,以为何如?

  
黄世中《李商隐无题诗校注笺评》序
  
  两宋以后,论及唐代诗人,经常推重李杜,有时并举韩、白,但是提到李商隐的时候,就出现了大量的分歧。有人认为商隐之诗,语语皆有寄托,精妙入微;有人认为诗中所言,多半为冶游之作:事涉聚讼,语无断限,实在令人望而却步。
  中国诗导源于《诗三百篇》,《褰裳》之诗是不是有寄托呢?当然不是,但是《左传》昭十六年郑六卿饯韩宣子的时候,子太叔赋《褰裳》,确实是有寄托的。所以韩起说:“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诗三百篇》的传统是“由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指出不理解《诗三百篇》,就不能运用古代的诗句,申明自己的主张。因此后人提出作诗之志和引诗之志的分别。举例说,《褰裳》诗的作者可以指古代男女间的来往,但是在赋诗的当中,不妨作为对外政策的引申。这是春秋中期的情况。
  唐宋以后,情况完全两样了。作诗者和引诗者是“一身而二任焉”。他引的正是他自己所作的。那末这样的一首诗是作者的意义,还是引诗的意义呢?我们读《诗三百篇》的时候,借助于古人的记载,可以理解引诗的意义,不必同于作诗。但是读到唐宋作家的时候,我们无从作出这样的区别。读商隐诗就遇到这个困难。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固然是深造有得,但是直到今天,苏雪林教授还在宣扬她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
  是不是可以作出结论,判定诸家论义山诗的是非呢?读书有不同的读法,有人是襞积细微,深造有得,但是也有人略通大义,不为章句之学。究竟是那一种好些?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必要求一致,也实在无从要求一致。即如王茂元的为人,《新唐书·李商隐传》说,“王茂元镇河阳,爱其才,表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善李德裕,而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但是近人考证,王茂元并非李德裕之党,那么商隐即使就婚王氏,也不至于干令狐绹之忌。这就是说商隐之诗不一定和当时的牛李党争有关。论诗如聚讼,论商隐之诗更是如此。
  倘使我们放宽一些立论,那么不妨说商隐之诗,一部分是有寄托的,一部分是无寄托的。平心之论,未必能得到各方的同意,但是在评论商隐作品的时候,我们祇能作出这样的结论。
  黄世中先生《李商隐无题诗校注笺评》是一部极有意义的著作。他平心精气,罗列诸家的见地,使读者可以从此备见古今论断,最后作出自己的认识。我深信读者从他这部书中可以得到不少的教益。
  

《乔大壮书画篆刻集》序
  
  一九四二年秋,余执教中央大学时,主持中文系者温州伍君叔谠,好以朴智自熹,然豁达能知人,余因得交大壮先生。大壮沉深有识度,不轻语笑,觌面时皆磬折,莫逆于心。及敌既降,中枢返京,次年大学东徙,校事益阨逆。余倦甚,治装欲去,一夕遇大壮,磬折毕,大壮曰:“能过我乎?”余曰:“幸甚。”大壮酌余,对饮既尽,大壮掀髯高谈,余亦应之。自国事校事,至立身治学,无所不及。披豁既尽,惘然若失。余始知大壮,大壮亦始知余也。一九四七年,余移席无锡,大壮东渡台湾。次年,台湾大学许季芾为贼所中,以大壮主系事。大壮移书于余,言不任系务,举余自代。余谢不敏,愿以菲才佐大壮。而大壮以仲夏归,自尽于清流矣。呜呼!国家杌陧,则举其长才大智而弃之,其幸存者又不自珍摄,而毕命于穷山绝壑,则国家又何赖焉?斯则余于大壮之死,俯仰徘佪而不能自已者也。大壮既死之三十四年,其孤抱其遗集曰《波外乐章》,曰书法,曰印蜕,共四卷,问序于余。余既髦,不足以尽大壮之学,叙二人之交游以应之。
  

徐培均《淮海集校注》序

  培均治《淮海集》,既成,问序于余。余不学,近益衰耄,不足以知少游,虽然,不可以不为培均言之。
  北宋之初,荡涤晚唐五代之瑕秽,士益有志向学,景德而后,骎骎盛世之音矣。然北困于契丹,澶渊既盟,时君愤切,亦羞言之,伪为天书,以自欺而欺世。及元昊勃兴,辽人索关南数州,富弼北使,益增岁币以噉辽,然南北俱惫,而西事方急。庆历而后,有识者多言陇右,不可谓不知缓急矣。
  少游诗词,为北宋一大家,或者讥其词多脂粉,然小词云兴,本为酒饱饭余,歌儿舞女而作,虽从容亦何伤。况乎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感慨身世,幽凄怨断,与后主事相,亦复何异?其诗之回肠荡气,真有得于骚雅,而元好问讥之。少游之时,君虽不武,而国未大乱,好问值南渡之后,武仙崔立,不择人而噬,百姓重足而立,好问亦东依严实,乞命于毡裘之君,假息于崩角之帅,而可以女郎少少游哉!
  余于少游之书,尤喜读进策三十篇,观其所得,盖导源于东坡,所见甚卓。其论选举与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为世俗之言。边防上下篇,虽贾谊、陆贽,何以尚之!西事既亟,宋人倾全力以事关中,迄无所得。范仲淹世得讥巡边穷塞主,韩琦以功名自期,然任福之败,死亡近万,琦虽以饬无轻进免罪,然听孀妻孤子哀号遍野,不能不荩然伤愧。梅尧臣读《孙子》,踊跃奋发,其成败不可知。独少游持论,大兴屯田,请分诸路之兵,岁各一出,如是三年,敌必大困,此真充国之遗计,破敌之上策。当时诸人,盖无有出其右者。
  少游已矣,遗编尚在,世必有真能知少游者。培均其为嗃矢乎!

(0)

相关推荐

  • 鐵嶺縣志序

    鐵嶺縣志序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序曰志即史也何以言之古虞書君臣告敕都俞一堂因事陳辭炳焉與星日同朗此即唐虞之志也夏書即夏志商書即殷志周書即周志也刪定而後紀載不可勝詳魏晉以還皆以蘭臺石室 ...

  • 全遼志後序

    全遼志後序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余江介鄙士少時聞長老語遼東事居然天壤外嘉靖甲子官西臺奉命巡察茲土客有問行者謂余曰丈夫志四方雖萬里行無憚顧遼古先王荒服之地今為國家東鄙甌脫並處矩度紛拏戈 ...

  • 两淮盐运副使杨其廉,曾纂《涉县志》、《六景诗》

    两淮盐运副使杨其廉,曾纂<涉县志>.<六景诗>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涉县周边游2021-1"赵岭蒸云"与"韩山戴雨" 明清<南岗六 ...

  • 陈嘉映:以学术为志业 | 西东合集

    一 学术工作主要是解读文本.为了强调,可以说,学术工作主要是依靠某种技术来解读文本,不过,按照我对"解读"和"文本"的理解,"依靠某种技术" ...

  • 卡尔维诺:短篇小说五则 | 西东合集

    毛尖 译 黑羊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 ...

  • 李幼蒸:我与外语:记自学外语五十年 | 西东合集

    为什么要来回顾一下外语学习经历呢?长期以来我被一些朋友视作毕生专攻外语:我又的确靠外语哲学翻译进入了单位:其后我也用外语翻译了不少东西:我又靠外语条件与国际同行来往.即使如此,本来也不值得一提,因为外 ...

  • 汪民安:杜尚、劳森伯格和“八五新潮”美术运动 | 西东合集

    "八五新潮"美术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生命(批评家将这个艺术潮流称为"生命之流"),在这些推崇生命的艺术家那里,我们看到了两种激情:身体的激情(毛旭辉和西南艺术群体) ...

  • 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 | 西东合集

    基本术语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如果出发点错了,就会影响研究的大方向.近百年来的翻译作品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研究,成千上万的外来术语涌进中国学术界,这些术语有的译得比较准确,有的却似是而非, ...

  • 刘全波: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 | 西东合集

    类书始于<皇览>,历代皆有编纂,历代类书都有其独特之处及特殊价值,但存在的缺点也毋庸讳言,士子摇笔为文,离开"兔园册子"就不能下一言,这种只在辞藻里面下功夫.典故里面翻 ...

  • 渠敬东:学术生活是一场赌博? | 西东合集

    学术自由 "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 整整一百年前,韦伯在他<科学作为天职>(参见此书的新译文,李猛译.本文对此篇文献的引用,均不做注明)的演讲里,有这样一句话. ...

  • 孙丹虹:《文心雕龙·知音》篇与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发展历程 | 西东合集

    中国古代对作品的阐释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两大类."以意逆志"比较偏重于客观的文学释义方式,以读者自己的思想来猜度作者的 ...

  • 张桃洲:由批评而学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新确立 | 西东合集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个刊物的座谈会,会上有几位先生不约而同地谈到,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们所读到的一些当代文学研究论文实在不太尽如人意,与日渐成熟的现代文学研究论文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事实的确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