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观众已进宫!来自苏轼大展的第一现场与最全攻略
一场秋雨,让整个京城充满凉意。故宫文华殿外,细雨伴花香,让观众得以在“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的意境中邂逅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秋雨中的苏轼展览现场诗人、书法家、美食家、哲学家…现代人为苏轼贴上了很多标签,苏轼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轶事。对不太了解宋代文化史的人来说,他更像是一颗文曲星横空出世,凭着天赋异禀,而在中国文化中熠熠生辉。近来一直备受瞩目的故宫博物院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已经在文华殿布展完成,静待9月1日起观众的参观。 展览将展出至10月30日,9月1日起,故宫官网预约购票即可前往文华殿观展,无需另外单独购票。9月的第一天早上9:00整,第一波观众已入宫。当然,如果你看完展览还意犹未尽,文华殿内也设有书店,本次展览的图录以及《紫禁城》杂志都可现场购买。
现场展出 清拓东坡像
现场展出 德化窑白釉人物像其相貌与衣着特征与传世苏轼像有相近之处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不但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而散发独特的人格魅力。苏轼的艺术与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成为备受景仰的文人典范。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体数量、质量和丰富性上都具有一定优势。此次故宫博物院举办以文物为载体,以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的展览,尚属首次。
展览现场本次展览的展品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还得到了天津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展品以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文物为主,并兼顾了文物种类的多样性,在保证学术性的前提下突出了展览的观赏性。
展览最终展出作品目录目录由博物院官方提供 YC艺术网制图文华殿自两年前作为“书画殿”开放以来,一直着重推出明清绘画,此次上溯北宋,并以苏轼为主题,以文物、古代书画为载体,实为一次重要展览。展厅氛围也采用柔和灯光,与文人气质书画相映成辉。同一般展览不同,此次展览背景颜色稍暗,而台面颜色提亮,色与色的反差间,展览重点凸出,使观众便于快速捕捉信息。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为此次展览作贺词本次苏轼主题特展希望通过空间和色彩的引导,使观众能够沉浸其中,与古人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前殿的新建景观通过投影苏轼最广为流传和脍炙人口的诗词,配以符合诗词意境的院藏宋画,展现苏轼的重要人生阶段,留给观众与苏轼对话的遐想。景观采用半透纱幔与框架进行围合,以“灰空间”的手法构建温文雅致的空间意象。后殿喷绘场景的灵感来源于院藏马和之名作《后赤壁赋图》,该设计通过将小舟与仙鹤形象做成微动画,更加生动地向观众展现苏子与客“复游于赤壁之下”,“有孤鹤横江东来”的场景。画作本身的静和一鹤一舟的动相互衬托,灵动有趣,发人深思,意境深远。展柜内的手卷台与背板均选用了色彩古朴、质地柔和的布料,在契合书画文物气质的同时,又通过强对比的反色设计,使观众轻松捕捉到重要的展览信息,不至于让各处的色彩糜于一处主次不分。展览包括四个单元: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展览现场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为大家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重点展品高清图及专家解读:
北宋 苏轼 《治平帖》展览现场
北宋 苏轼《治平帖》纸本行书故宫博物院官方供图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题跋可知,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苏轼时年三十余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正如赵孟頫所称“字画风流韵胜”,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是珍贵的苏轼早年书法墨迹。
北宋 苏轼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
北宋 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 纸本行书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后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故宫博物院官方供图这件展品是《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两帖的合卷,都是苏轼写给陈慥的书札。陈慥,眉州人,是苏轼老乡(陈慥为眉州青神人,苏轼为眉州眉山人)。策展人介绍,苏轼和陈慥能“玩到一块”,完全是性格使然。陈慥少年时放诞不羁,嗜酒好剑,用财如土。他常携随从,带二箭与苏轼游,论用兵,谈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虽家有千金,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并列,河北有天岁得帛千匹,但晚年的陈慥皆弃而不取,隐于黄州,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不与世相闻。这和苏轼志趣十分相投,被贬黄州时,苏轼屡探陈慥于岐亭,并为之作传,两人交往甚厚。在《新岁展庆帖》中,苏轼谈及与陈慥和李常(即李公择)相约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这时,苏轼才买了几十亩地,自耕自种,又造了新居,因此在信中,苏轼除了向陈慥说明近况外,还约陈慥和他们的另一位友人李常一起来黄州想会,共享新居竣工之喜。《人来得书帖》中提到陈慥之兄陈忱过世,苏轼致以哀思并对“笃于兄弟”的陈慥加以宽慰,同时为自己无法亲去灵堂拜祭而深表愧疚,信末“苦痛”叠文的书写,更将苏轼信中的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两帖书写时间相近,并且在历史上长期被共同保存,因而被合装为一卷。其笔意自然生动,情致俱佳,为苏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宋元集册第二本-宋人赤壁图页故宫博物院官方供图这幅作品的画面取南宋时期流行的“一角半边”式构图,以类似特写镜头的方式描绘了苏轼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并着力表现了水纹,显示出这一时期赤壁题材绘画与“水图”相结合的特点。存世另有两件同题作品与此出于一稿,仅在细节描绘上略有区别,现分别收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之蕃《临李公麟苏轼像轴》故宫博物院官方供图后世关于苏轼形象的想象很多,而这件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为苏轼生平胸怀的直接展现。郁文韬介绍道,该画描绘的是苏轼被贬海南时,路逢雨,他向农人借雨具,披蓑戴笠归家而去的场景。苏轼的这一行为让其他人十分惊讶,要知道,当时苏轼虽然被贬,但他毕竟曾位居高位,又是当朝大名鼎鼎的文人名士,如此平易近人,实在让人目瞪口呆。但苏轼并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本就是一件平常事。事实上,这一画像并非朱之蕃首创,相传他有一底本,该底本为苏轼好友李公麟所绘。底本已失传,但该画中苏轼形象成为经典流传下来。而这件作品,朱之蕃绘了不止一次,足见他对苏轼这一形象的喜爱。另一幅与该画相同的作品现藏广东省博物馆。神奇的是,这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都曾被清代翁方纲所藏。翁方纲十分推崇苏轼,经常组织给苏轼过生日,使苏轼人品、艺术、风范的传播推向又一高峰,对清代时期苏轼的影响力有推动作用。
北宋 苏轼《题王诜诗词帖》纸本 行楷书据策展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郁文韬介绍,这件作品是苏轼为王诜作品所作的题跋,书于作品背后。王诜非等闲人,他本是宋英宗的女婿,当朝驸马,官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后因乌台诗案中,与苏轼通风报信而被贬。苏轼在该题跋中表示,自己生而平凡,被贬亦不足道也。但王诜出身名门,生而富贵,却因自己牵连被贬,可他并没有自怨自艾,却以豁达的人生态度,使诗词书画更上层楼。事实上,苏轼谈被贬的王诜,也是在谈自己。时过境迁,度过艰难岁月,人生再次进入上升期的苏轼,回望被贬黄州之时,回忆起的不是苦楚,而是身处江烟风波之中的旷达。文虽短悍,但内容十分丰富,对研究苏轼思想十分重要,因此被收录进苏轼诗词集中。国学www.68jiameng.com/special/gx/guoxue.html
北宋 林逋《自书诗》纸本行楷书
北宋 林逋 《自书诗》苏轼题跋部分林逋是宋代重要的隐逸诗人,他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林逋曾命童子,有客人造访,即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这件作品不仅是林逋诗书合璧的精品,后又有苏轼诗跋,两大诗人诗作同出,十分难得。此跋和《题王诜烟江叠嶂图》不同,是现在唯一保存在原件背后的苏轼题跋,距今已有一千余年。这首诗是苏轼有名的诗作,诗中谈到林逋人格风范,卷后有明代人王世贞题跋。王世贞认为,林逋本为隐逸诗人,并不为人所知。正是苏轼对林逋的推崇,让后人对林逋认知增多。“这也体现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是诗人、书法家,但他流芳千古,他的诗作艺术,让后世对其时代许多人有了重新认知,影响深远”,郁文韬如此说道。
《苏轼书丰乐亭记》纸本墨拓本《丰乐亭记》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所写。师生二人甚笃,每逢路过欧阳修居住之地,苏轼总要上门拜访。欧阳修去世后,其写下千古流传的《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的地方——滁州官员,找到苏轼,希望他能把这两篇铭文写下来,苏轼欣然答应。苏轼以自己最具代表的大楷书风格写作该诗,态度十分庄重。苏轼辞世后,朝廷禁止他的诗文,其所作碑帖亦被销毁,这两件也不例外。因此,在刻成之后,销毁之前所拓的拓片弥足珍贵,而此次展出的展品就是拓片原物,是难得一见的碑帖珍品。
元 鲜于枢《玉局翁海棠诗卷》纸本墨笔故宫博物院藏
元 鲜于枢《玉局翁海棠诗卷》局部这是鲜于枢的代表作,所录为苏轼名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此诗是苏轼在黄州寓居定惠院时所作。一次外出,苏轼发现,自己居住的定惠院不远处,有一株自己家乡常见的海棠花。因此,他感到花与人同,海棠亦是流落黄州,客居他乡。因此,在此诗中,他以海棠自喻,并认为此诗是他平生最得意之作。正因因此,鲜于枢也颇为着力,通篇大草书风格,元气淋漓,一气呵成。值得一提的是,卷末题跋中,董其昌也“毒舌”了一把,说道:“欲附名贤之诗以传其书,故当全力付之也”。
明拓《苏轼书醉翁亭记》
清 黄慎《东坡玩砚图》纸本设色苏轼其人那么,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林语堂曾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轼为“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他如此写道:“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诚然,苏东坡多面、复杂,却又单纯、天真。
明 李宗谟《东坡先生懿迹图》绢本墨笔
明 李宗谟 《东坡先生懿迹图》局部
北宋 欧阳修《灼艾帖》纸本行楷书
明拓《姑孰帖》 纸本墨拓43岁之前的苏轼,春风得意。生于1037年的他,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父亲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因此,少年苏轼就显露出放达、率真的性格,深得道家风范。他广交友,创美食,品香茗,游山林大川,日子好不惬意。虽然其名中“轼”字原意为车前扶手,取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但苏轼注定不平凡。1056年,21岁(周岁为19)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当时的主考官为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为诗坛宿将梅尧臣。当时,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谒谢欧阳修与梅尧臣时,二人以文中典故出处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并在致梅尧臣的信中写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欧阳修的推举,让苏轼名声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其母病故的噩耗,苏轼与弟弟苏辙随父回乡奔丧。守丧期满回京的两年后,即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1066年,苏洵病逝,两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明 沈时《烟江叠嶂图》绢本设色
《烟江叠嶂图》局部朝野旧雨凋零,此时的世界,已不是苏轼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不久,因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王安石震怒,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调任杭州,但很快就又被调往山东密州,随后又被调任徐州。苏轼不愧是苏轼,他进能入朝为官,出能退隐山林,明明是一介书生,治理水患却也得心应手。在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梁山泊泛滥成灾,洪水汇聚徐州城下,生死攸关,苏轼却泰然自若,坚决不离,还劝富民留在城内,士兵感念太守如此,皆不逃,奋力效命治理洪水。苏轼对徐州很有感情,他曾如此说道,我在彭城两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此案后,境遇急转直下,苏轼迎来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光。谪居黄州,苏轼心灰意冷。他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转任汝州的路上,幼儿又不幸夭折。虽然苏轼曾因新党崛起,短暂入京为官,但终因与其政见不合,自求外调,二任杭州。
北宋 黄庭坚《君宜帖》纸本行楷书
清 丁观鹏《西园雅集图》纸本设色
《西园雅集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