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由国家印制,国家如何判断所需货币量?最全的答案在这里

相信不少人在孩童时代都幻想过国家的印钞厂,每天与巨额的人民币打交道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但随着后来年龄长大,对于财富的关注点也并不再是单纯的量,而是产生的源头与背后的作用机制。众所周知,国家在发行货币时会对货币量进行精确控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需要按照不同的经济背景作出约束,最近有不少网友提问,国家在印钞时究竟是如何判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做出分析。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印钞厂的工作实质是一种生产活动,同样是生产产品只不过是这一“产品”有些特殊,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管控。因此,印钞厂实际生产印制的人民币数量受到严格规范,具体的所需量来自于国家经济部门的核算。因此,印制货币最关键的部分在于判断市场经济形势,根据不同阶段出现的发展动态及时进行调整。

具体来看,货币发行量主要有货币在流通中的需求程度所决定,经济发展强劲时对于货币量的需求会比较大,但这种强劲背后往往可能隐藏的是通货膨胀,对于价格虚高的判断防范可以看作是货币发行时的上限;与此相反,在一定通货紧缩条件下货币需求量有所减少,人们为了防范风险往往选择进行储蓄,但通货紧缩对于刺激经济进一步增长不利,因此需要我国对货币发行量作出一定的干预调控,在通货紧缩条件下可以看作是货币发行时的下限。货币在经济发展运行当中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实际发行的货币量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往往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最为基础的考虑层面便是市场上对于货币的需求量。

进一步细化分析,货币主要分为流通中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三个层次,各企业和单位的库存现金以及居民所持有的现金总和称之为流通中货币,要注意的是流通中货币一定是现金,举个例子,居民从银行卡中拿出1000元钱,那么这1000元的现金就成为了流通中货币。狭义货币是企业和单位以及个人在银行的活期存款总和以及现金总和,由于流动性较强人们可以随时存取因此被称为狭义上的货币,广义上的货币范围更大,还包括了银行所有的定期存款,简单来说,广义货币是包括现金以及存款在内的一切货币总和。以此推理,判断市场上货币需求量需要考虑的主要是广义货币的增速以及存量。

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财富的主体往往是企业,因此利率就成为影响市场对于货币供求的一大原因,在利率的作用下,企业经营主体对于自身的发展规划作出适时调整,在利率较高时会对业务进行一定收缩,反之扩大业务规模。这便是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对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热或者偏冷产生的影响,实际的货币发行量更应该称作是最终调控的结果并加以呈现。

除此之外,具体的货币发行量还应该考虑外汇占款等一些其他因素,这些都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维持稳定的必要举措,同时汇率波动也是货币发行后判断增发与否的一个方面,如果人民币升值则说明国内货币流通性有些不足,反之则说明流通性较强,这些都是需要调控的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民币的外汇结算对于实际货币发行量的判断越来越准确,虽然是在发行后的反馈,但对于下一期货币发行量的调整判断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不少人谈到近年来线上支付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现金的需求量有所减少这一点,从宏观经济上来看,现金的减少并不完全意味着实际所需的货币量有明显的减少,只是考虑到人民币印制的成本以及投向市场后实际流通中的损耗,在人民币现金的印制过程中减少一定的量。进一步看,国家会根据一定时期对市场上已经发行的旧货币进行回收处理,但实际货币在发行后流通时间较长,因此印钞厂在具体印刷货币时同样会计算已有的留存量以及回收量,大部分时候只是进行调整补充,每一批次印制出的人民币都需要进行严格管控,如果出现错印也需要严格的登记核准。

本文为“财经汇通车”原创文章,可以在下方评论发言,别忘了点赞收藏哦,喜欢文章的可以加个关注的,你们的支持是小编最大的动力。(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