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锯条厂
山西省太行锯条厂,前身为1956年创建于天津市的天津锯条厂,于1965年内迁山西长治,厂址设在市北郊黄碾安居大队。当初太锯本来也是国有企业,但在1964年因为产品分类而被划到了集体所有制企业里。先是隶属山西省二轻厅,后又归省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管理;
50年代初成立时的太锯以生产民用木工类手锯为主,从一个靠着几台手摇捣机、几台烘炉和几把榔头起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了一家拥有职工3000余人、固定资产3300万元、专业设备1000多台的国家大型二档企业、轻工部重点骨干企业、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制锯企业,为国家为山西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太锯主要生产金属切割、木材切割、石材切割等10大系列3000多种规格的锯类产品及设备,全国设经营部22个,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质量接近和达到了美国、德国、意大利的同类产品要求,太锯“海鸥”驰名中外;被誉为“亚洲锯王”;
1988年厂长逄中祜获全国五一奖章,
1989年太锯全年产值达4500余万元 , 实现利税600万元;
太行锯条厂地处内陆,远离沿海,在交通物流、布局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再加上机制、体制的束缚以及沉重的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等诸多原因,90年代中一下子从昔日的锯业龙头竟滑落到了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地,企业状况日趋严峻,全厂2917名职工中,1388人退休,1134名职工下岗,仅有395名职工在岗。2006年经审计,太行锯条厂资产总额8334万元,负债两个多亿元,企业负债率328%,严重资不抵债。生产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连续停发工资15年,一度成了闻名全省的特困企业,职工生活极度困难;
新时代的太锯人为走出困境做了很多努力,经过了破产重组等一系列运作,在山西省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的支持下,山西太行锯条厂于2008年改制成立了“山西太行海鸥锯业有限公司”,承接了企业原来的优良资产,积极招商引资,上马了长治市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和年拆解95万台废旧家电的拆解处理项目,逐步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太锯童年的记忆,那时我姐姐在厂医务所当化验员经常带我去厂里玩。厂里天津人很多,也有一部分北京知青。那时候还和靳大夫的两个女儿一起玩。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
22020-06-16 18:44:23
太行锯条厂——这个从小五金起家,最后发展为亚洲规模最大、锯种族谱最全、省市乃至全国的知名大中型企业,历经一时的辉煌后,最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应声倒下、消声匿迹,实在令人痛惜。
1965年,天津锯条厂在国家三线建设的背景下迁至长治,改称为“山西太行锯条厂”,在原太行军事工业(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军工系统)四分厂(惠丰厂前身)原址(黄碾镇安居村附近)建设新厂。这个津门企业的进入,对于完善长治轻工业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将大都市的文化、习俗、时尚带到了长治老区,与同期迁入长治的“五四三厂”、“回化厂”、“省建”等天津企业形成了长治多元文化中的次主流。七十年代初期,太行锯条厂先后招入了一批复转军人、太原学生、天津北京知青、附近包括长北、铁三局、长钢、潞矿的子弟、待业青年等,企业得到了扩充。同期,在长北南区兴建新厂(称工地),锯条厂分为老厂、新厂,配一辆通勤大车轿。1977年,在长治大范围进行招人,共招收待业青年、知青数百人,这是锯条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充,也为企业做大做强打下了基础。其时,除了钢锯、圆锯、锋钢锯、手锯、带锯等锯业全链条外,还与长治自行车厂配套生产链条、脚蹬等,成为长治市小而全产业链的中坚。截至八十年代末,锯条厂产品享誉国内外,与海棠洗衣机一样成为市省乃至全国的知名企业。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改制开始逐步衰落,一个拥有市、省、国家无数荣誉和光环和三千多人规模的企业慢慢开始掉下神坛,终有一天轰然倒下。
如今的老厂残垣断壁,新厂杂草丛生,一片凋零,人们天南海北各谋生路,留守的大多住进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多数人生活的甚为艰难,我们作为一个曾经的过客,除了震惊就是遗撼,像似一幕神剧,喜剧开幕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