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窝酒》

其实,很早就有了要写写龙窝酒的打算,这个念头在我的脑子里盘旋了好些年。

一者龙窝酒是户县的一个老品牌,跟农民画、户太八号葡萄一样,让外人听了就竖大拇指,都说是户县的铭牌。前段时间,我列了个简单的写作计划之列,我打算把能记录户县本土风俗民情,又广为户县人熟知的人和事以及特色性建筑都写一写。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户县人,拿文字做个记录,留个纪念,我觉得一定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搞写作教学的时候,一直强调“要贴着人物写。”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要写自己身边最为熟悉的事情,人物,身边的生活。这一点,他的学生汪曾祺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不要追求些什么高大上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把生活里的小事情写好,一样是好文章。

王祥夫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生活的原样往往是乱糟糟的,生活本身也没有什么故事,就像一条河,就那么哗哗啦啦不顾一切地流了下来……作家要有“白日见鬼”的本领,在芸芸众生中看出一个“鬼”来。

他这样的比方,我的理解是,要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要练就一身“无中生有”和“无事生非”的能力。把远方和诗,拉到读者的眼前来。——眼前就有这么好的素材,为什么不写一写呢?

二者因为赵总的为人厚道,实在,得人信任。“能好好做人,就能好好做酒”,这是我对待这个世界的认识观。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一位领导——副校长冯林育老师经常跟我说:“珠宝好认,肉蛋难认。”赵总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交往的人,龙窝酒也是一款让人放心的酒。

我不大善于购物,被坑过几次。付钱之前,服务员嘴巴像抹了蜜,把男的大哥长大哥短的叫,把女的大姐皮肤好白好细的夸;一旦付过钱,马上变颜色。所谓的“变脸比翻书都快,”说的就是他们吧。

所以,我买东西、吃饭,包括理发,都是去既定的地方。——难得一个信得过!

这一点,延伸到我的平日里交人上。对于那些三观不正者,我以为是大可不必交往的,那就像在口袋里揣了一只毒蝎,不定什么时候给你来一下,让你受不了。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作“爱屋及乌”;那么它的相反意思的词语,是不是就是“西瓜蔓上结不出梨瓜”?写《龙窝酒》,我其实也想表达一个意思:先好人,后做酒。

但是,我是一个不喝酒不懂酒的人,要直接写酒,显然不行。我又不是金庸或者梁羽生,自己连个懒驴打滚的武术动作都不会,却能把武打功夫写到那么逼真形象生动,当年把那么多小青年吸引得不是要遁世入道,就是要出家为僧。

为此,在写好了开头之后,我又考虑了近乎一个多月,在来来回回的散步中,脑子里总在反复思考,就为了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好几次,朋友们在路上看到我低头闷想,站在我面前使劲儿地晃动手指,我居然没有反应。其实,就是我正在琢磨这些问题。

还是要感谢余华先生。他在写《活着》的时候,第一稿其实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觉得这样才显得“真实”“能打动人”。但是,后来的修改过程中,他还是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福贵自己把自己的一生讲述出来,而作者只作为一个倾听者。现在看来,这样的角度真是精巧奇妙。

于是,我就得了这样的思路:从人身上入手,来写酒:人品就是酒品。因为相信一个人,就相信他的酒。那一刻,我也很为自己使了如此的表现手法而得意了好一阵子。

写东西,就是这样,当材料基本成熟的时候,最关键的其实就是寻找突破口。就像小鸡要出壳一样,出来是肯定要出来,从哪里出来就要费点心思了。

可以说,《龙窝酒》就像龙窝酒的酿制过程,是经过了很多工序才自然而然地流出来的,我只是给它选择了一根最合适的管道而已。

感谢龙窝酒,才有了《龙窝酒》。

(作者简介:陈启,教师,乒乓球爱好者。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0)

相关推荐

  • 总是担心未来怎么办? | 问答录

    我们为什么会担忧?就是明知道自己不行,‌‌还想求一个好的结果,所以才担心惧怕的嘛,担心他人离开自己,是因为自己也觉得配不上他.担心老板辞退,是因为自己也知道工作做得不怎么样. 这个时候我们还不去努力学 ...

  • 高先生的酒

    小影的第542篇文章,老酒馆里的江湖,精彩. (喜欢文章,就在底下的在看处踩踩奶) 最近喜欢上了一部电视剧<老酒馆>,这部剧可以说处处都是哲学和智慧.在剧中看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格局,也 ...

  • 黄酒之名传千年,现在几乎没人喝,怎么还不如酒精酒?

    黄酒源自中国,并且只有中国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黄酒的历史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朝初期,在当时已经非常流行.户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当时大禹的儿子启请来酿酒师仪狄在户县建立黄酒作坊,正式拉 ...

  • 告别的不只是金庸先生,还是我们青春期的梦想

    送走了咏哥,我们少了宽容开朗的笑声. 送走了金庸,我们也埋葬了少年和青春. 时光荏苒,已虚度近四十载岁月. 年轻时光,北渡游学,负笈于京. 机缘恩泽, 先受教于中国逻辑学创始人金岳霖先生后学, 又聆听 ...

  • 背馍

    饥饿和寒冷对于我高中生活的侵扰,远远甚于我的童年时代. 我的三年高中生活是在离家三十多里地的户县二中度过的.八十年代,这是一所著名的省级重点学校,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场所.我的狭窄的眼界和肤浅的认知,在这 ...

  • 关于《背馍》

    我完全没有想到,<背馍>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会惹起那样的轩然大波. 我也完全没有想到,我的这段回忆,勾起了那段岁月里走过的那么多人的回忆.就像在花生地或者土豆地里,只提起一棵秧苗,居然拉出 ...

  • 【吃在大荔·散文·闫忠录】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0 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原创/闫忠录 背馍的往事,已时过境迁,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有点心酸,但那也完全是为了去中学上学读书.那时的学生 ...

  • 【大荔文学·散文·田健民】背馍上学的岁月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40 背馍上学的岁月 文/田健民 每当说起今天的孩子们上学,条件越来越好,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有的还选择了更好的学校就读.小学阶 ...

  • 张玉环‖背馍上学的日子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到目前记忆刻骨铭心的饿有两次,一次是一九六零年在幼儿园食堂吃饭,一次是一九六六年在孟塬铁中学校食堂吃饭. 背馍上学是我家在渭南住,渭南铁中一九六六年新成立,房子没准备 ...

  • 【文学】齐蕊妮:再读《背馍记》

    [前言]<背馍记>是礼泉县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的一部散文集,2020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乡村的真实生活,因此让很多跳出龙门但时刻关注着农村的中 ...

  • 青年歌唱家杨萍音乐作品《背馍》上线,点击试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背着馍当干粮.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了.背 ...

  • 李立新//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 李立新 <背馍记>是作家马腾驰新出的一本广受好评的散文集.其中很多的文章扯疼了我的心. 读<背馍记>里的文章,想起了前几年发生在我身上 ...

  • 大荔记忆|那些背馍上学的日子

    如梭岁月,匆匆又匆匆,不知不觉已年届半百.站在岁月的十字档口,总有些记忆永远沉淀在成长的心路历程里,伴我前行.衣食无忧的日子留不下太多的岁月印痕,背馍上学的六年却像是一枚苦难的印章,永远的镌刻在五十年 ...

  • 【陈海峰原创】背馍那年

    ▲ (题图由作者本人提供) 花季 文|陈海峰 时光飞逝,学生时期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懵懂的年代,二二的青春,时时想起,酸涩中掠过丝丝甜意,味美而又醇香. 最难忘却上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时光荏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