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启蒙三字经》分为序、医理篇、诊治篇、四季篇、起居篇和名医篇六个部分,客观、准确、充分地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的医疗保健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中医的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规律、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古今医学成就等内容,突出祖国医学在医疗保健事业中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是什么?法自然,致中和。整体观,天人合。论阴阳,奥义
多。观天文,察时变;自感知,自调和。天之道,犹张弓:高者抑,
下者举;有余损,不足补。人命贵,万物灵,非机器,组合成。气循环,五行生。木、火、土,
与金水。既相生,又相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化,造化机。
有升降,有出入,此生命,即存在。不干扰,不破坏,自变化,不可代。顺四时,从其根,与万物,共浮沉。
治未病,善养生。心为君,重七情。许多病,由心生,故治病,首治心。心安定,气则顺,顺则和,神自清。人之命,悬于天,可不畏?可不敬?守真气,避虚邪,劳不倦,气从顺,饮食节,起居常,志不贪,法阴阳。阴阳者,生之本,神明府,万物纲。春夏阳,秋冬阴,生与长,收与藏。阴藏精,阳卫外,阳密固,神乃治。
水火者,阴阳兆,此二者,乃大药。血气者,人之神,顺四时,宜谨养。得神昌,失神亡。理论美,数内经》,至道宗,奉生始。
阴阳平,神乃治,精神守,病不侵。无太过,无不及,如斯者,谓平人。寒暑过,生不固。既调神,又调形,慎起居,适寒温。损有余,
补不足,气功练,有助益。“中”即“一”,也即“道”,使天清,使地灵,使谷盈,万物生。道也者,
不可离,入生活,即中医。大自然,无穷秘,教中医,变聪明。中医学,“象”为据,其本位,非形体。“象”比“体”,更丰富,不确定,
动不居。“模型”脾,非实体,切不掉,缘虚拟。象思维,凭直觉,病
无形,费斟酌。病之始,极微精,恍惚间,生毫厘。病须辨,内外因:外因天,内因人;天六气,人七情。不内外,亦所因。中医学,重感觉。诸化验,难超过。既真实,又可靠,比数据,更重要。无形气,非病灶,求病机,即可治。异病者,可同治;同病者,可异治。其关键,在病机。有诸内,形诸外,治病者,求于本。顺四时,
养五脏。法天地,象(仿)日月,守精神,合于道。人百病,生于气:喜怒悲,忧恐惊,寒炅劳,皆成疾。气成形,天行健。气犹风,百病长,阳蓄积,隔当泻。肝不疏,郁为火;肺不肃,结为痰;胃不通,废容纳;脾不达,滞其枢;气若愆,疾生焉。邪留著,
必成患。
调其愆,使不愆,通法者,乃大端。通则和,是真诠,元真畅,人即安。开鬼门,洁净府,逸者行,结者散,留者攻,客者除。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致远。
小柴胡,仲景言:通上焦,下津液,和胃气,身濈然,结气除,中枢旋。清浊淆,气机乱,藿香剂,属首选。
五色正,元气足,宜明润,宜含蓄。赤鸡冠,忌衃血;白豚膏,忌枯骨
;黑乌羽,忌如炲;青翠羽,忌草兹;黄蟹腹,忌枳实。
夫脉者,血之府;取寸口,决死生。分阴阳,浮中沉。女右大,男左顺。理色脉,通神明,审逆从,乃能治。病之治,各不同,地势然,
得其宜。胃气无,逆者死。病至变,医至精。极其精,穷其变。可恃形,可据理,形求理,简驭繁。达乎此,通乎彼,天下理,可得焉。惟其简,乃易变,乃能传,
致普遍。所有病,可自医;所有物,可当药。或酷好,或急需,或钟爱,或契慕,或常乐,或痛恶,凡满足,病即失,凡胃喜,即为补。凡感觉,
应重视。不服药,得中医。人患病,可自愈。自检测,自调节,自修复,养与和,是上策。和心法,为第一。心豁达,世事明,愈疾道,贵能忘。
正气存,邪不干;生机失,神不转。中医学,是文化,察文采,行教化。穷天纪,极地理,取诸物,取诸身。主张养,主张和,察心态,观志意,明人事,术乃通。因此说,
是人学,最大用,化人心。中医理,何妙哉!收得拢,化得开。善观察,善理解,诸危候,亦可排。治急症,有担待;慢郎中,是误解。有者求,无者求,守病机,
司其属。病为本,工为标;标本得,邪气服。平易药,愈重症,百炼钢,绕指柔。治之要,取流通;若呆补,阻气机。病若去,虚亦生;病若留,实亦死。善言天,验于人;善言古,合于今。阴阳化,无穷尽,难意料,玄生神。
医小道,通大道。医可为,不可为。常自警,可不慎?常牢记:或治愈;常帮助;总安慰。天资颖,万卷书,多临证,作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