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问津到逐渐热门,夏秋茶终于迎来“春天”
夏秋茶,是相对于春茶的一大类茶叶,在绿茶产区因品质不佳而长期被市场忽略。春季,茶树的芽叶鲜嫩,内含物质丰富,香气较高;夏季的芽叶生长快,纤维含量高,叶肉薄,叶质粗而硬,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苦涩味重,品质不佳;秋季的茶叶叶肉、叶质与夏茶相似,但品质高于夏茶,低于春茶。
传统春茶采摘结束后,茶园里的大量夏秋茶,会被商贩以低价收走一部分,剩下的大量资源就会被白白浪费掉。在“精准扶贫”的旗帜引领下,贵州、安徽、四川等茶产区开始脱贫攻坚“夏秋茶”,成为深化当地资源,促进茶农增收的有力措施。
合理开发夏秋茶
据中新网四川报道,四川省护国镇德红村从前在清明过后就没有人收购茶叶了,而现在每亩可机采夏秋茶2000斤左右,仅夏秋茶一项茶农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从前无人问津的夏秋茶成为了当地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德红村“夏秋茶”成功增收的案例并不是个例,如今绿茶产区通过试制其他茶类以及茶叶深加工的工作推进,正在慢慢改变茶农“夏秋无收入”和茶叶资源浪费的状况。
△茶农机采大宗茶。 冯志强 摄
德红村的夏秋茶发展得益于该村引入了大宗茶生产线,在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一天可以处理茶农七、八万斤的夏秋茶鲜叶。仅生产春茶的话,每亩不过200多斤鲜叶,夏秋茶鲜叶则可连续采几个月,亩产量高达2500-3500斤。
从2010年开始,信阳市的茶叶生产由单一的绿茶品类逐渐发展为绿茶、红茶双线发展。研创红茶,是不少绿茶产区近年来的增收举措。如果只采一季春茶每亩可收入1万元,如果把夏秋鲜茶叶收集过来制作红茶,每亩可多收入5000元。如今,在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两大品牌的引领下,信阳茶产品结构正逐步优化,由过去单一加工生产绿茶发展到可加工生产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多茶类及茶制品。浙江天台县、湖北巴东县等地纷纷建立红茶生产线,延伸拉长茶产业链条,推动夏秋茶资源的充分利用。
△信阳红
除此之外,茶食品、茶叶日用品等茶叶深加工的不断优化创新也为夏秋茶提供了发展平台。本月初,贵州产业扶贫新项目“天眼科技茶·水”举行了产品发布会,据介绍,该项目将投建覆盖黔南州各区(县)以及贵州全省的植物萃取深加工、全自动瓶盖充填与茶水灌装产线相结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将对夏秋茶种植与深加工的利用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在9月举办的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大放异彩的“古安南茶酒”也是通过开发夏秋茶的精深加工的成果。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已成为欧美日本等国家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趋势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茶产业亟需转变的方向。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夏秋茶等茶叶资源,缓解中国茶业的产能压力,还丰富了茶叶产品形态,提高茶叶附加值,对于提升我国茶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着不容小视的价值。
科技助推夏秋茶发展
夏秋茶有了好去处,但劳动力的耗费也成为一重大支出。近年来,各地产茶区政府积极组织引入采茶机。目前,我国名优茶采摘暂时还无法用机械代替,但夏秋茶完全可以用采茶机进行采摘。不到5分钟,一台双人采茶机便可以完成2行约40米长的茶树采茶作,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为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对于夏秋茶的资源利用研究不止于此。今年6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西南大学联合完成的“夏秋茶品质提升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了市科学技术院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组织的专家成果评价。该项目重点开展了夏秋茶鲜叶的品质改善与轻简化作业、夏秋茶产品的加工技术、茶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等研究,集成了“夏剪+遮荫+机耕”栽培技术和“晒青、翻动、轻揉、组合提香”加工技术、改良了茶园机械化采摘装备、创新了高茶黄素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研发了糙米绿茶制备技术以及茶叶、高粱混合发酵制备茶酒技术等。目前在重庆、四川、贵州等茶区推广应用。这一项目的成功研发对加大夏秋茶利用率,提高茶叶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夏秋茶的大力发展,为我国茶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是脱贫攻坚路上的强大战斗力。
撰文 / 余洁云
编辑 / 余洁云
责编 / 萧 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