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界殿堂级人物吴雅真:茶艺是怎么炼成的 | 大家说茶
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
雅真海峡茶艺学校校长
——
嘿,这是中国说茶人吴雅真的
“说茶”专访视频
请点击观看↓↓↓
当中国茶艺还是一张白纸的年代,她走访民间,收集简单粗漏的泡茶程序,重新整编创作,将中国茶艺完美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她就是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
你不懂得茶何以当茶艺师?
对于年前新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一一茶艺师》正式颁布实施,以及前段时间团体标准《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的发布,吴雅真觉得这两项新标的出现对茶界是一件好事,也是必须的。
“对于两项新规的出现是必须的,使得茶艺师队伍更加规范化。接下去我们应该在茶艺师的师资队伍方面要加强培训,对培训班要有一定的整顿措施,不能良莠不齐,这些方面如果没有得到改善,对茶艺师这个行业未来发展是存在隐患的。新规的出现,让很多的人要从初级证书开始考起,对学员是个考验,对各个培训班更是一个考验。尽管我不是从茶专业毕业的,但我还是从初级、中级、高级,一步一步考了这本证书。茶艺师她不懂得茶,如何当茶艺师?”
△吴雅真授课场景
对茶的喜爱是受外婆影响,
从小印上茶的烙印
“30多年来,我从未间断过茶艺的学习、创编与培训,传承、传播和发扬中国茶艺将是我终生为之努力奋斗的。”
从小饱受茶的熏陶,在吴雅真的心灵深处,默默地印上了茶的烙印。
“我们这一代人是想上大学的,我非常幸运在我38岁的时候,赶上了末班车。当时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福建历代饮茶习俗,到现在也有30年之久,茶就这样走入了我的生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外婆是抽烟的,一早起来她就是嘴巴叼着一根烟,但是一定要泡一壶茶,每个早上都这样,所以对我从小也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就读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的吴雅真,即使在毕业后做任何事情,都会从历史的角度来验证、考察。工作后的她与几家单位,联合创办了福建乃至全国首家茶艺馆——福建茶艺馆。
对茶的喜爱使她萌生了一种想法。
“我从介入以后首先就是参加福建茶艺馆的陈列。在这一方面因为我自己学过艺术,在我们福建民间一直都有喝茶,但是我觉得这种喝茶它是比较简单的、比较粗糙的,又因为当时台湾的茶艺影响,我想在我们福建博物馆里也需要有几套不同的茶的艺术。”
寻找到一套更能够被接受的茶艺
带着团队,吴雅真一行人南下去了诏安,向当地茶人讨教功夫茶的冲泡技艺。回到福州后,她把诏安之行的所见所闻与心得加以总结,在继承原有泡法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重构,创编了《闽式功夫茶》茶艺。
△《闽式功夫茶》茶艺步骤之韩信点兵
说起创编这个词,吴雅真并不赞同“在明末清初就有的这种功夫茶艺,我仅仅是在老祖宗的基础上改良、提高,注入了时代元素。”
△吴雅真授课场景
创编出来的茶艺,在当时那个简单粗放饮茶的年代,需要一段过渡时间,让大众所接受。“在当时像我们这样的茶艺,很多人还不是太认可,因为觉得:哎呀,喝一杯茶这么慢,这七搞八搞的。在民间,茶就是解渴的,一杯茶一咕噜就下去了,在闽南一带到目前为止还是这么喝茶的”吴雅真说道。
真正的茶道表演艺术家
是在表现一杯茶汤的艺术
事茶30年来,吴雅真都在通过不同的渠道,不断地传播着茶艺文化,培训出一批又一批的茶艺师。也不忘时刻教导着她的学生们,茶艺师的精髓到底在哪里。
△雅真海峡茶学港学生茶艺表演
“真正好的茶艺师,她不仅要懂得茶,茶是怎么泡,茶是怎么来的,茶的六大分类是怎么样,茶是怎么栽培......她必须都要了解。不知道茶的属性,怎么把它的色香味冲泡到极佳?第二个,茶艺师不懂得文化不懂得历史,怎么通过茶席表现出你要展示的主题?所以很多人认为茶艺只是单纯地在泡一壶茶,这只是初级的阶段。所以我们现在国家的设定是对的,一到三级它其实就是技能型的,就是如何冲泡一壶好茶,但是到高级的时候,茶艺师就是要把这些综合素质全部要学会。”
吴雅真觉得一个真正的茶道表演艺术家,在她演绎她这泡茶的时候,并非矫揉造作,其实应该是一种物我两忘的一个境界。泡茶的过程,茶艺师其实是在表现一杯茶汤的艺术,而不是茶艺师个人的艺术。
“大概五年前,我就定好了我的方向,我就是做传承的,我就是做传播的。茶本身很自然素朴雅静,作为一个茶人,我们首先要一个真诚,也不能功利。我一直没间断过我的培训,也没间断过我传播茶文化的这种想法,从福建茶艺馆开始办学,到别有天茶艺馆,以及雅真海峡茶学港,我们一直都在做传播。我事茶30年,就因为不忘初心 ,就因为爱茶。”
泡茶即是生活,茶艺是生活中的艺术,是将茶与茶器、音乐、以及茶空间等元素相融合,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多方面调动饮茶人,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生活离不开艺术,心灵才有所归宿。
我猜你还想看
01. 高愈正:一个“老福州”的五代茉莉花茶情缘 | 大家说茶
02. 中国说茶人邵长泉:25年斗争在武夷岩茶的现实与理想里 | 大家说茶
07.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好茶——刘协宗 | 大家说茶
撰文 / 王妙容
编导 / 王妙容
摄像 / 谭建丰、余洁云
编辑 / 王妙容
责编 / 王妙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