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大盂鼎大克鼎重聚)

天逸出品

聚焦高等书法教育,推介年轻艺术家。
20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记者从6月10日下午在京召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馆际合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博物馆将于6月18日举办“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届时,由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将重聚上博。

发布会现场 大盂鼎

据介绍,“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展览中的青铜鼎均为上海博物馆1952年成立以来,源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

大克鼎

大盂鼎

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将重聚上博。大克鼎、大盂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是迄今为止有铭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于十九世纪先后出土于陕西眉县、扶风地区,后为潘家珍藏,历经战乱,世代守护。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双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应征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据悉,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的西周时期。整器威严厚重,口沿下装饰变形兽面纹,腹部宽大的纹饰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每组变形兽面纹间、足部的兽面纹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纹饰线条质朴简洁,有别于商代晚期以来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铭文内容分为两段,一是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二是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

大克鼎铭文拓片

大克鼎于清光绪年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具体出土的时间最晚不超过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初。同出者尚有小鼎7件、镈、钟、盨等,皆为克所作之器,因此习称大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大克鼎出土后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所得,潘祖荫去世后,由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老家收藏。潘氏后人为保护大克鼎等珍宝费尽全力,特别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主持潘氏家事的潘达于女士决定让大克鼎等再次入土埋藏,苏州沦陷后,先后有数批日军闯入潘家搜查,所幸的是始终没有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潘达于女士决定无偿捐赠大克鼎和另一件国宝大盂鼎给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克鼎从此成为了上博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大盂鼎铭文拓片

2004年2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大盂鼎和大克鼎的联合展出,以纪念两尊大鼎曾经的主人,捐赠人潘达于女士的100岁寿辰。此次,盂克双鼎重聚沪上,与范季融、胡盈莹夫妇捐赠的秦公鼎,孙煜峰先生捐赠的刘鼎,李荫轩、邱辉夫妇捐赠的宁女父丁鼎,沈同樾女士捐赠的父庚祖辛鼎等另19件青铜鼎共同演绎展览,以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感恩并弘扬捐赠者的爱党爱国情怀,激发博物馆合作的文化传承力量。

潘达于和大盂鼎、大克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等出席并发言,会上介绍了即将在上博举办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并就两馆今年即将开展的展览、学术研究和文创合作领域进行了展望。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发言中表示:“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堪称中国文物天地最壮美、最瑰丽的诗篇之一,从文物的前世今生来看,它们的前世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那种灿烂辉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在青铜艺术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从晚清以来,收藏家的藏宝和护宝行为中,我们看到了收藏家发自内心的最深挚的爱国情怀,还有对文化传承的那种热忱,那种力量。……这种捐赠行为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各界爱党爱国,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新中国的一种情怀,因此我们选了2021年七一建党百年之际来办这样一个献礼展览。”华夏中国,鼎立世界文明数千年,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艺术。古代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大鼎历来为国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铭文者,更用以称扬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为配合“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展”的举办,上海博物馆将于2021年7月中旬在上海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数十位国内学者围绕商周考古新发现、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开研讨。同时,上海博物馆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推出一系列合作推广活动,包括深度报道、展览直播、文物讲解短视频等,并合作研发相关文创产品,从多角度阐释中国古代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海报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持续至7月18日。附:大盂鼎与大克鼎大盂鼎的身世与变迁大盂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0年),出土于清道光初年岐山县京当乡礼村的西沟岸。鼎高101.9、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是迄今出土的西周形制最大的青铜器。鼎的造型庄严雄浑、纹饰精美简朴。器内腹壁铸有长篇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封贵族盂的命令,讲述殷因纵酒而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在掌管军事、统治民众时要如其祖父一样尽忠尽职,其中记录了西周社会制度的祭祀、仪仗、车马、奴隶等许多内容,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

大盂鼎出土后,被当地豪绅宋金鉴所得,后为爱好青铜器的岐山县令周庚盛所夺。道光十三年(1850年),宋金鉴去京赶考,得中翰林,有钱有势后便拿出3000两银子把大盂鼎重新赎买回来。同治年间,宋氏家道衰微,后代宋允寿以700两白银出让给左宗棠的军事幕僚袁保恒。袁深知左宗棠爱文物,将此鼎孝敬。数年后,湖北总兵樊燮告发左宗棠居功自傲,图谋不轨,朝廷信以为真,欲召左进京对质问罪。当时任工部尚书的潘祖荫上疏辩解,左才得以幸免。左宗棠知潘祖荫喜收藏,集金石甚丰,为报救命之恩,便以心爱之物大盂鼎相赠。后来,大盂鼎一直由潘祖荫珍藏。

大克鼎的身世与变迁大克鼎为周孝王时铸造,距今2800余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扶风县法门寺乡任村。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径75.6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第二大器,仅次于大盂鼎。大克鼎口部微收,腹略鼓,方唇宽沿,大立耳,足呈蹄状。颈饰三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环带纹,足饰王卢浮雕兽面纹,出色地综合了当时图案与雕塑艺术的成就。鼎腹内壁铸有铭文28行、290字,字体畅达,笔划圆润。

大克鼎

大克鼎是大贵族膳夫克用于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在分为两面的铭文中,克歌颂祖父帮助周王室的功绩,自己得祖父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还记载着克受到服饰、田地和奴隶赏赐的情况。铭文反映了西周奴隶制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是研究西周社会的重要史料。大克鼎出土后的第一个主人是潘祖荫的门长、天津的柯劭 ,后来柯转让给潘,潘祖荫同时拥有举世双绝,爱不释手,特辟一室“攀古楼”专藏,并镌刻印章曰“宝藏第一”。此后,慕名前来的求访者纷至沓来,心存觊觎者亦大有人在,但潘祖荫始终不为任何威胁利诱所动,声称“我这宝鼎只传后代”。与大克鼎同时出土的还有几件小克鼎,分别为金石学家吴大贗,直隶总督端方等人所得,目前有四件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南京大学。另三件藏于日本。潘氏后代为国护宝潘祖荫病故后,其弟潘祖年将两鼎用船从北京运回故乡苏州,作为传家之宝,秘不示人。清末,端方在苏州为官,曾千方百计欲得两鼎未逞。不久,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杀,潘家才松了口气。

潘祖荫像

二十世纪20年代,一个美国人专程来苏州,出价黄金600两或楼房一幢换两鼎,潘家断然拒绝。抗战前夕,对两鼎垂涎三尺的国民党一大员特地在苏州建造一幢大楼,企图以办展览为名,达到长期占据两鼎的目的,被潘家识破而婉言相拒。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州沦陷,两鼎命运危如累卵,此时潘祖年已病逝,潘家均属妇孺。危急之时,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和侄孙潘永厚、潘景郑等商定将两鼎深埋地下。几经选择,最后决定埋于家中第二进中间大室,此室久无人住,积尘满室,不会引人注意,遂在室中掘出一个深五六尺的长方形大坑,把这两件出土近百年的珍贵文物重新埋入地下。为确保两鼎不受损坏,他们还请了两个木匠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盛放,在鼎内塞入破絮,鼎的四周又杂放较小的文物数十件,上面覆盖泥土,地面仍铺方砖,不露丝毫痕迹,经过两昼夜的紧张工作才完成。参与人中仅两个木匠和一个看门人是外人,均被叮嘱严守机密。潘氏全家避难到上海后,日军司令松井曾带兵多次去潘宅搜查,有一天竟搜7次之多,挖地三尺亦无所见,只得作罢。抗战期间,潘家看门人曾掘盗若干小器,卖给古董贩子洪老七。两大鼎可能太重,难以搬动,且目标太大,故得以幸免。解放初期潘家捐献国宝解放后,潘氏家族看到党和政府重视文物保护,认识到唯有人民政府才能使两鼎得以长期妥善保存,于是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在1951年7月6日主动写信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信中说,国家的文物不应再予收藏,而应公诸人民,由于上海即将建立博物馆,愿将家藏六十年的两鼎献给国家,以供广大人民欣赏研究。上海市文管会接信后即呈报华东文化部,转请中央文化部给予褒奖,并由文管会派人前往苏州洽运。7月26日,由潘达于之女潘永华陪同去苏州,揭去伪装,掀起方砖,两鼎安然无恙地重现天日,并运回上海。为了表彰潘达于的义举,华东文化部特于10月9日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由华东文化部文物处长唐主持授奖。由中央文化部沈雁冰部长签发的褒奖状上书:“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燹,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两鼎陈列展出,各界人士终于得以一睹名闻遐迩的珍宝。1959年国庆十周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开馆,上海博物馆以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支援。自此,两鼎南北两馆各镇一方,互相辉映。

潘达于

1906年出生的潘达于女士在50年代初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后,政府曾发给她两千元奖金,当时潘家并不富裕,她本人在上海里弄生产组工作,子女当教师收入亦有限,尽管如此她还是把这笔奖金捐献出来,支援抗美援朝。7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安排潘达于上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享受劳保待遇。
(0)

相关推荐

  • 国之重器 大盂鼎和大克鼎背后的故事

    ------------------------------------------------------------------- 说起咱们大美中国的历史文化,可是绕不开鼎的,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十四)西周大盂鼎

    用这首曲子纪念潘达于老人.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被认为铸于西周康王时,1849年据传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曾长期由苏州潘家收藏,1952年捐赠入 ...

  • 当大克鼎见到大盂鼎,它们会聊什么

    大克鼎.大盂鼎两尊迄今发现有长篇铭文的最大青铜鼎,静静地矗立在上海博物馆二楼展厅内,肃穆庄严. 6月19日,"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是自2004 ...

  • 【探索】6月18日起,大克鼎、大盂鼎将重聚上博!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于6月18日举办开幕式,6月19日开始对外展览,展期1个月.本次展览将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展览中的青铜鼎均为上海博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大盂鼎

    用这首曲子纪念潘达于老人. 第十三件,西周青铜器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2002年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 ...

  •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

    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被称为"海内三宝",现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盂鼎和大克鼎曾由晚清重臣潘祖荫(1830-1890)收藏,新中国成立后,潘达 ...

  • 『名医经验』汪受传:验古践新善4法

    江苏省中医院汪受传主任医师,祖籍安徽徽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 [多方 ...

  • 『名医经验』汪受传教授从肺脾气虚论治儿童哮喘绥解期经验

    汪受传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40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尤善治小儿肺系疾病.笔者有幸师从汪受传教授攻读博士学位,随师临证,略有所悟 ...

  • 『心脏知识』心脏的活动受神经支配吗

    心脏具有自动节律性,并不是说心脏就不受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支配了.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当你遇到紧张和恐惧的事情时,心率会突然加快,面色就会突然变白或变红.这是因为心脏的活动也受着神经系统的控制 ...

  • 『女性健康』什么人最受蚊子“青睐”

    天气热起来了,蚊子也活跃了起来.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人特别容易招蚊子."蚊子爱叮什么人?"随便问问身边的人,答案真是五花八门.例如认为蚊子爱叮女性的"性别说" ...

  • 『心理测试宝典』魅力测试→你是受欢迎的人吗

    人是社会动物,受人欢迎是人的社会化课程之一.有人天生在这方面有悟性,能自然做到人见人爱:有些人要学会这种本领很难,得花许多功夫,说不定到头来不知道成绩如何.下面的测试是心理学家为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受欢迎 ...

  • 『读书主题手抄报』最受欢迎的读书小报又来啦,拿走不谢!

    手抄报作业 写在课前 我们画过很多版读书小报 还是有很多小伙伴说需要不一样的版本 今天手抄报小姐姐来满足你! 需要什么主题手抄报可以在下方评论中给小姐姐留言哦 据说高赞评论更容易获得更新哦 [读书小报 ...

  • 爬取1907条『课程学习』数据,分析哪类学习资源最受大学生青睐

    爬取1907条『课程学习』数据,分析哪类学习资源最受大学生青睐

  • 『心理测试宝典』性格测试→你是受欢迎的人吗

    人是社会动物,受人欢迎是人的社会化课程之一.有人天生在这方面有悟性,能自然做到人见人爱:有些人要学会这种本领很难,得花许多功夫,说不定到头来不知道成绩如何.下面的测试是心理学家为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