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里能看到半个卢湾的洋葱头教堂是哪家?
《繁花》胡歌口中说出的一段王家卫式独白:
我记得小时候,我和蓓蒂喜欢爬到我家附近的东正教堂上面,看天上的云,地上的树。
时光如水,把人带来,又一并带走了……
那天坐在屋顶上,我一直没回头,因为我知道东正教堂就在身后,我怕看到楼去人空,鱼都游走了,留下的只有我。
无独有偶2019年《咔嚓咔嚓,老卢湾一偶随想》也有段描写:
坐在巴黎春天眺望对面的环龙公寓,高大上且美轮美奂。顶级地段的顶级新式里弄汾晋坊,原来属淮海坊地块,以前这里统称钱家荡。
这个位置小时候坐在附近3楼的屋顶上看烟火,是最大的享受了。当年不管长脚花蚊子咬多大的几个包,每次爬楼玩耍还要被大人骂。
两段文字描写的教堂大概都是皋兰路教堂。
皋兰路在上海人记忆中是和卢湾区联系在一起的。包容性极强的城市,东正教作为基督宗教中另一分支,曾在十里洋场留下足迹。
皋兰路原名高乃依路,当年公董局修筑以法国诗人高乃依命名。1943年改名文安路后改名皋兰路至今,沿路地标有:张学良旧居、法国公园(复兴公园)等。
16号,原为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协隆洋行俄国建筑师亚龙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砖混结构1932-1934年建造。圣尼古拉斯教堂为拜占庭风格的建筑,9个金色的圆顶与十字架,有着典型的洋葱顶。
1932年俄侨格列博夫中将为了纪念已故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募捐10万银元筹建圣尼古拉斯教堂,这也是上海俄侨自建的第一座教堂。
教堂平面呈十字形布局,临街的窗子用五彩玻璃镶嵌。正面向西,集中式正方形平面,上置洋葱头形穹窿顶。大堂内装饰富丽堂皇,镶嵌着一块用俄文、英文和法文刻的教堂名大理石碑,教堂内部陈设讲究,墙面由彩色瓷砖砌成,四壁、拱顶均饰有圣像。
后圆顶被毁,幸福洗涤机厂占用,90年代还曾开设过幸运阁大酒店”。1994年,该堂被公布为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教堂重建了穹顶,但改为简易的马赛克贴面。
金宇澄的小说《繁花》:
那时,爬上皋兰路屋顶还能看见半个卢湾......
有一次,两人从洋房假三层窗口,爬到屋顶上去,附近皋兰路东正小教堂,样子仍旧很高,眼下是半个卢湾区,屋瓦温热,心情好。
PS:第二座东正教教堂
圣母大堂位于亨利路(今新乐路)55号,又称为新乐路教堂。
民国16年上海俄国东正教会和俄侨社团,召开代表联席会议决定发行5元、10元、100元的献给上帝的认捐券。
俄侨响应西蒙号召,共认捐了1.5万元。先在该地建造一所木结构临时教堂——天使长加夫里洛教堂。
民国22年魏克托尔主教继续主持圣母大堂并举行了奠基仪式。
赖尔工程师将打桩费1.5万元全部免掉,戈斯工程师则包下全部屋顶建设费用,并无偿为教堂安装电气设备。负责教堂设计的是著名的俄侨建筑师、画家利霍诺斯,技术监督是工程师津济诺夫。
圣母大堂外形类似莫斯科救世主教堂,属于拜占庭式建筑。穹顶以木构架支起的一层金属外壳包裹,浑圆而又饱满,底部略为收缩,状似洋葱。半圆的尽端,使轮廓充满活力而又有变化。
主穹顶高达35米,由4个小穹顶拱卫,蓝色的穹顶群和蔚蓝色的天空融成一体,显得端庄、肃穆。教堂的外形线条简洁,主体部分已近简单的多面体,正墙顶头露出拱顶尽端,
民国25年圣母大堂落成。
1962年圣母大堂举行最后一次宗教仪式后停止了宗教活动。
1988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教堂进行了维修,后在拱顶部位及拱顶与之相邻的墙壁处,发现历次修缮过程中被涂料所覆盖埋没的9幅精美的油彩壁画。
2007年被多层涂料湮没了近半个世纪的9幅精美的壁画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