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苑】岂是一考定终身 ‖ 蒋德明

岂是一考定终身
蒋德明
恢复高考四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每一次高考前,所谓的专家都在呼吁“平常心”,呼吁父母,呼吁考生。可是有的父母表现出的现象,让人深思。
在大部分人眼里,高考就是科举的翻版,总想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奇迹。殊不知,此考非彼考,此生亦非彼生。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方式,有其历史意义。“学而优则仕”是当时绝大部分读书人的必走之路。著名诗人郑板桥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人生经历,就是真实写照。
然而,时至今日,日新月异的世界改变了一切。如果还抱着以前的思想,用着过时的方法,以为凭着一场考试就可以来改写人生,那是多大的讽刺!
两千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和它的影响,导致了应试教育在今日的普遍适用。以为考试考得好,就可以干得好,就可以经世济民,就可以治国安邦,殊不知十年寒窗,三场文战换来的两榜进士,又有多少人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的发展、为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现在大部分的家长,也是这样的观点,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考什么学什么,忽略了考试只是检查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以为学得好,就可以考得好,将来也就可以干得好。在对子女的培养上,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笔者一位朋友的小孩,成绩非常优秀,总是名列年级前茅,可是生活不能自理,读高中了,不会洗衣做饭,稍有一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大声训斥妈妈是家常便饭,开口闭口就是老了要把单亲妈妈送到养老院。这样的孩子,没有孝悌之心,没有仁爱之心,没有敬畏之心,不懂担当,不思进取,考试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
曾有权威机构对恢复高考四十多年来的3000多位所谓的“状元”做了调查,这三千多个考出来的状元,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这说明了什么,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多少反映。也就是说,所谓的高考这一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这也就说明了这一考,其实并不太重要,大可不必把他看得太重,甚至为了高考失利而一直懊悔。
高考,是一个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的一个检验,也是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一个必要关口,但这里绝对不是终点。无论考生,无论家长,都要有个平常心来面对。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要知道敬畏,懂得孝悌,明白仁爱,能担当,思进取。更重要的是,对理想,对未来,对科学,对真理的不断追求,而不是仅凭那所谓的一考来确定未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