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适合吃肉还是吃素?身体告诉你答案!丨野兽生活

人类适合吃肉还是吃素,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话题。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坚定的肉食队,这绝不仅仅因为我爱吃肉!还因为很多留在我们自己身体中进化的证据!

咀嚼系统变小;

胃酸酸度更接近食腐动物;

肠胃更像食肉动物;

体型更适合奔跑狩猎;

……

我们先从咀嚼系统说起~

01

吃肉缩短进食时间

人类咀嚼系统变小

人类发展的历史可简单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直立人身为我们智人的上一「版本」,出现于距今180万~30万年前。直立人出现的明显变化之一就是咀嚼系统(牙齿、咀嚼肌、下颌等)变小。

这一变化,和人类缩短咀嚼时间显著相关,因为在直立人中,咀嚼仅占日常活动时间的5%,而占黑猩猩的48%。

那么,直立人是如何缩短咀嚼时间的呢?

有两个原因:

主要原因是他们饮食中肉类比例上升。

肉类含有比植物更高的能量密度,脂肪、蛋白质含量更高,更饱腹,所以进食时间缩短,咀嚼系统自然变小。

这一点,我们从生活中也能发现。无论在动物园还是乡下,大多数食草动物都能勤勤恳恳低头吃一天,吃完了甚至还要在休息时间反刍,再次咀嚼消化。而食肉动物通常花费更少的时间,吃饱一顿,可以很久不吃。

先说说马,有句话叫「马无夜草不肥」。

这句话说的就是马在白天的时候要拉扯赶路的干活,在体力消耗上非常大。而马又是食草动物,一天至少要花8小时咀嚼草料(这是人工饲喂干草的情况,若自己在草场吃,需十几个小时),每公斤嚼3500-4500下,约需40分钟。

而且吃完后三四小时内消化负担极重,其长达20米的小肠在此期间将分泌100多升消化液,随后50多升食糜进入一米多长的盲肠并在那里开始发酵。

因此,如果马白天干一天活的话,如果晚上不再喂一次,就可能因为白天吃的食物消化完了,而忍饥挨饿了,自然就不会长膘。

再来说说我们的国宝熊猫。

一只体重100千克的成年大熊猫,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或者30-38千克的新鲜竹笋,同时排出10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而肉食动物,每天用于进食的时间很短,有些甚至不用每天进食。

例如老虎,在野外大概每1-2周进食一次,一顿可以吃下68斤的肉;狮子可以在有水源的情况下1个月不进食;而有些种类的鳄鱼甚至可以长达3年不进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石器工具的使用。

很可能,因为直立人开始吃肉,节省下了大量的进食时间,于是他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去社交,发展大脑,开始学习使用工具,进而再次缩短进食时间,咀嚼系统进一步变小。

总之,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才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小瘦脸。

可达瞎猜:想瘦脸,多吃肉!

02

人类胃酸酸度

接近于食腐动物

在动物界,食肉动物的胃酸平均pH值为2.2,酸度高于杂食动物(平均pH值为2.9),但低于专门的食腐动物(平均pH值为1.3)。

人类的胃酸pH值为1.5,介于食肉动物和食腐动物之间。

要知道,胃酸可以预防食物中的病原体感染我们。简单地讲,就是摄入的病原体越多,比如腐肉等较「脏」的食物,所需的胃酸酸度就会更高。

根据人类的胃酸酸度推测,以前我们摄入腐肉的频率似乎不低。

想象一下,在环境恶劣,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远古时期,为了保证族内的繁衍,在你好不容易捕捉到了一只大型动物(例如大象和野牛),你会倾向于吃不了就丢掉,还是通过风干、发酵等储存方式方式,继续吃几天到几周不等,尽管味道不好。

胃酸,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强化锻炼」后,酸性逐渐升高,让人类的胃酸水平更接近于食腐动物。

可达瞎猜:看来我爱吃螺蛳粉、臭豆腐、奇怪味道的发酵食品是写在基因里的……

03

人类消化系统

更像食肉动物

由于植物中的营养成分较少,且含有一些反营养素(凝集素、植酸等),所以像牛羊这些食草动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更加发达,不仅有好几个胃,什么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啊,而且肠道也更长。

食草的鹿比狐狸的胃肠道更加发达

摸摸自己的肚子,我们大家应该也就长了一个胃叭~(不排除某些可爱女孩子还有奶茶胃和甜点零食胃……)

其次,人类的肠道身长比(肠道长度/身高)属于食肉动物的范围。

一个合格的食草动物的肠道至少是身体的9倍左右,而食肉动物的肠道身长比一般在2-6倍。人类的肠道总长将近8.5米,肠道身长比约为5,从这个指标来看,人类是个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

最后,人类肠道的不同结构所占比例也更像食肉动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结肠更短,而小肠所占比例更高。

由于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相比于人,大多数食草动物都可以通过结肠细菌的发酵,从纤维中获得能量。比如大猩猩能从纤维中提取大约60%的能量。

但是人类结肠较短,比大猩猩短了77%,因此从纤维中获取到的能量很少,甚至不到总热量需求的4%,因此人类从植物中获得能量的能力远比食草动物低。

人类的小肠比黑猩猩长64%,这是因为小肠是吸收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场所。其中糖类吸收速度最快,所以远古时期,脂肪和蛋白质,也就是肉类摄入较多,是让小肠变长的主要因素。

04

人类身体形态

更适合奔跑捕猎

经过研究者们的体型分析,他们发现直立人的体型比早期人类更大。相比较于猿类,这种较大的体型并不适合人类在树木上栖息和采摘果实。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头和肩的结构,却进化成更适合人类投掷长矛等武器。

因此可以看出树木上的果实等植物类食物不再是人类的主要食物,狩猎得到的肉更加重要。

此外,研究者做了一项遗传实验,他们发现两三百万年前,人类的CMAH基因失活。通过在小鼠体内做实验,CMAH基因的失活会让小鼠的后肢肌肉出现更多的毛细血管,散热、代谢以及抗疲劳性都有一定的改善。

因此,CMAH的失活让人类的臀后肌进化,增强了耐力,使我们的身体更适合长跑,也使祖先更适合在开阔地域狩猎。

最后的话

其实大部分进化论都是证据和有趣的猜想并存,人类是吃素还是吃肉到今天依旧没有定论。

但是相比于各种纷繁的声音,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身体里的证据。

今日互动

你爱吃肉吗?🍗

参考文献:

1.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bdd.2510160502

2.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jpa.24247

3.Okerblom J, Fletes W, Patel HH, Schenk S, Varki A, Breen EC. Human-like Cmah inactivation in mice increases running endurance and decreases muscle fatigability: implications for human evolution. Proc Biol Sci. 2018 Sep 12;285(1886):20181656. doi: 10.1098/rspb.2018.1656. PMID: 30209232; PMCID: PMC6158528.

4.Beasley DE, Koltz AM, Lambert JE, Fierer N, Dunn RR. The Evolution of Stomach Acidity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Human Microbiome. PLoS One. 2015 Jul 29;10(7):e0134116. doi: 10.1371/journal.pone.0134116. PMID: 26222383; PMCID: PMC4519257.

The End

本文✏️作者

本文 🖥️ 设计

阿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