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周吉桥

风雨周吉桥

◇黄建平
从湘阴县城往南,在八罗路三公里处,有一座石桥——周吉桥,其坐落在洋沙湖东岸,横跨南北两端,长三十米,宽六米。
周吉桥原名周家桥,后称周济桥,传说叫周婆桥。据在此的周姓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从江西迁徙于此的周朝海之妻陈氏,自“氏家丰性善,独修其桥,曰周家桥”开始,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周始祖选择乐居于此,慧眼识中的是洋沙湖这块风水宝地。牛头嘴依山伴水,龙口冲天,风景如画,一条发自玉池山的溪水千回百转,似玉带般飘忽在洋沙湖上,正符合阴阳八卦“前有照、后有靠”的宜居之说。唐代诗人张延禄下江南时,曾在洋沙湖停留数日,美不胜收的洋沙湖景使诗人诗兴大作,奋然写下“孤峦隐隐翠玉环,拔掉云烟杏霭间,百尺浮图争对出,推蓬先看女洲山。”寥寥几句把旧时的洋沙湖描绘得无与伦比。
据传周氏初来乍到时,洋沙湖一带人烟稀少,满目萧条。夫妻二人闻鸡起床,开荒拓土,在牛形山的湖道上搭设一座木桥,继而又在岸边设茶铺为业,一生勤俭,到陈氏暮年家道富足,如是善发端地,裸捐了一座石桥。后人感叹婆婆的博爱,尊称其桥为周婆桥。
其实,自古以来这里就人桥不绝。据考证,东汉时洋沙湖就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窑场。湘阴县志记载,战国时湘阴已定县属郡,从此人类繁衍,商贾不断。周吉桥所处的古道,是洋沙湖水域唯一的陆上通道。这段历史从上古到现代跨越几千年时光,于公元一九六四年秋冬,洋沙湖连接湘江的堤坝修善完成才宣告结束。
周吉桥南边的卜子园、大路坡、石头巷子,那是岁月留在古道上的历史符号。只不过从古时起,如影随形铺砌在古道上的麻石,在战乱时期就用于修筑工事,或散落在坊间村野。如今距桥南一百余米的黎家塘,一块“宋朝黎氏祖母”的墓碑,仍然直立在古坟上便是见证。距桥西两百米的陈家园,几十年来,陆续在深浅不一的泥土中,挖出的一些坛坛罐罐,有几只八面纹饰的坛子别具一格,刻在上面的图案清晰可辨,巧不可言,可谓价值连城。
如今在湘阴县民间,还流传着明洪武血洗湖南,只留“易邓朱马史”的悲怆故事。五姓撤草鞋躲命的神山,就在湘阴城南一带,他们的族裔,至今还保留着编织草鞋的习惯。几根看似柔弱的小草,经过他们的双手,很快就会变成一只只精妙绝伦的草鞋,人穿在脚上神清气爽,健步如飞。只可惜战乱使周吉桥一带血流成河,这就是湘阴多数姓氏的祖先来自江西,也是许多老祖宗的东西没有传承下来的主要原因。
从明朝开始到清朝中期,种种缘故使周吉桥偏安一方。因为少了外部影响,生产有了发展,人丁开始兴旺。之后几百年间,从这里走出去的英才遍及全国。仅在明清两代、有谱可查的族姓品官和大学士就有几十人之多。
清朝后期社会动荡,周吉桥一带饱受水患和战祸,从此又历尽沧桑。一八五二年,太平军攻湘阴,洋沙湖成为主战场,两军隔湘江持续炮击,周吉桥在炮火中毁于一旦。那段时间加之水患延年,导致民不聊生。于是民间就出现了白马精在断桥边驮人过河的故事,当地民众苦于此地无桥带来的不便,又在心中对未来寄予美好的愿望。
民国初年,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周吉桥两岸民众又集资重建周古桥,并改造了从牛头嘴到桥北端的四百米长堤,后人称此为公堤。并在桥南端建一公亭,备凉茶延渴路人。遇上洪水之年,桥不能通行,有人备好划子,请来艄公,行过往村民之便。周吉桥三公为民的故事,从此代代相传。先人为让后人学有榜样,用三块青石刻善举人事迹于碑中,树立在公亭旁。太平之年,茶亭两边那几棵古樟枝繁叶茂,炎炎夏日乡民手摇蒲扇,端坐在树荫下纳凉。他们拉起一把二胡,叼起几杆烟枪,喝着凉茶,品着老酒,耳边回荡的是一阵一阵悠扬的民间小调。
然而,好景不长,周谱记载从民国十六年起“匪患猖扑,民远避之。”又于“民国三十年前后,三焚其桥。”这就是抗战中的三次长沙会战,据亲历过这场战争的老人回忆,一九三九年冬,日军分两路合围周吉桥,遭到国民党九十九师的顽强抵抗,战斗从周吉桥至曾家大屋展开,日军用轻重火炮猛攻国军阵地,曾家大屋阵地首先被日军攻陷,周吉桥腹背受敌,国军不得已炸毁周吉桥,撤退到杉木江防线。
日军占领周吉桥一带后,在附近强虏民夫,搜刮门板、木材搭设浮桥,又在桥南卜子园集结大量部队。当地民众在国共两党的组织下,坚壁清野,配合部队打击日军。一次,一小队日军离开县城,南犯至桥北,正在附近打鱼的渔夫黄宏兵,巧妙将敌人引到桥东的刘家老屋,让八路军南下支队全歼。
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冬天,民众共同努力,又一次恢复了周吉桥。一九五四年洞庭湖区发大水,石桥又被水冲毁。一九六五年城南人民公社举全乡之力,人抬肩扛,在遗址上再建周吉桥,并将其更名周济桥,巧匠用麻石凿字,嵌于桥墩西上方,周吉桥再展英姿。
岁月蹉跎,日月轮回。旧时的周吉桥虽然改善了交通,却没有改变民众的生活状况。记载中的周吉桥三害横行(水患、饥饿、血吸虫病),每年汛期一到,疾病与饥饿同行,老百姓找不到根治的办法,便认为这是躲藏在附近的北汊港里的蟒妖作怪,年年请巫师除妖,却不得要领。
一九七二年,人民公社号召群众兴修水利,向天向地要粮食。先后组织六千多劳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桥的南北两端建成了新南垸和丰山垸。此后,又修塘挖渠,增设机榫,排涝抗旱,同时还动员民众灭螺除病,免费诊治血吸虫病患者。这样周吉桥的人民才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九九八年,湘阴遭遇百年难见的洪水,周吉桥再次被冲毁。县乡两级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建周吉桥。桥落成后,民众提议,去“济”安“吉”,四改周吉桥名。据汉字注解,周者圆也,吉者利也。意思是说这是一座寄于美好愿望的桥。
世道酬勤,天随人愿。近几年,随着湘阴经济的快速发展,周吉桥地区乘势而上。芙蓉北路和京珠复线过境城南,周吉桥区位优势迅速提升。继桥北的将军、新华村划归县工业园后,桥南的新南、周吉、城南等村又被省轻工业园接纳。尔后环绕洋沙湖的紫花、周吉、向阳等村被顺天集开发殆尽。周吉桥在新一轮历史机遇中,蓄势待发,重显勃勃生机。如今规划中的文樟大道重叠周吉桥,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宏伟的周吉桥将立于潺潺玉溪之上,为三湘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黄建平,湖南省湘阴县袁家铺镇周古村人,越战老兵,文学爱好者。湘阴县作协会员,岳阳市作协会员。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粟   蒋

刘长军   周前锋

(0)

相关推荐

  • 金沙堆:张孝祥写《观月记》的“金沙堆”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金沙堆:张孝祥写<观月记>的"金沙堆"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金沙堆 朝代:宋代|作者:张孝祥 玻璃盆中金作堆,药房桂栋中天开. 洞庭无底蛟蜃恶,君不唤我那能来. 旁船 ...

  • 周进军:上沙江写真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投稿邮箱 1019474369@qq.com 上沙江写真 周进军 上沙江,名字是一条江,其实是一座湖 湖因江而得名,江因湖而灵动 湖水湛蓝,波光潋滟.江 ...

  • 【精品赏析】寺河山哟我家乡 .周吉生.

    诗海追梦文学第1237期 寺河山哟我家乡 作者:周吉生.主编:玫瑰 寺河山哟我家乡 寺河山哟我家乡, 满山遍野飘果香, 亚洲高山第一园, 凝聚那日月精华味悠长. 尝一尝啊止不住的那个甜, 嗅一嗅吆挡不 ...

  • 走在唐诗之路上(福建文学)(周吉敏)

    2021-05-25 22:17周吉敏 周吉敏 庚子晚秋,我从温州坐客车,行程3小时20分钟,到新昌天已向晚.新昌未通高铁,时隔十多年后再坐客车,虽不比古人水陆辗转,却也由此生出一分古心. 新昌与嵊州 ...

  • 【当代诗人咏夏天·第三季】周坚桥 卷

    [云帆头条] 当代诗人咏夏天·第三季 --周坚桥 卷 作者简介 周坚桥,网名湘上散人,湘人,盲人按摩技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诗词协会常务理事,读山诗社副社长,著有诗集<黑 ...

  • 闲话周家桥往事

    " 周家桥地区地处周家桥街道中部.北缘吴淞江,西至古北路,东沿中山西路的长宁路两侧,系得名于域内一座同名木桥. 从民国初年起的20余年间,许多实业界人士至此购买土地,开设申新纺织一.八厂.日 ...

  • 【诗词人物】周坚桥

    [诗人简介] 周坚桥,号湘上散人,男,湖南湘乡人,1963年出生.1980年因眼疾辍学,1983年双目失明.以盲人按摩为职业.有诗集<黑夜唱给太阳的歌>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诗词作品] ...

  • 【诗行天下】周坚桥|梦中奔浪稠于血,史外来声重似铅

    [诗人简介] 周坚桥,网名湘上散人,湖南湘乡人,1963年出生.十七岁因眼疾辍学,二十岁双目失明,以盲人按摩为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诗集<黑夜唱给太阳的歌>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诗行 ...

  • 海珠桥,一座经历过苍桑风雨的老桥

    对于广州人来说,海珠桥不仅是横跨在珠江上的一座钢铁建筑,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是和广州人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备受百姓喜爱的文物,在它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会引起广州市民的关注. 海珠桥在广州人心中那独特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太仓石拱桥----周泾桥

    太仓石拱桥--周泾桥在太仓市太平南路与新华东路交叉处东,位于太仓石拱桥--皋桥东约1.7公里左右.

  • 【美文选粹】周吉灵丨“秦岭四宝”乐悠悠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周吉灵,男,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签约作家.陕西散文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秦岭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