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用药经验
前辈们的用药经验弥足珍贵,不仅可以指导临床,还可提供理论研究的思路。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蒲辅周先生的用药经验47则,耐心看完,相信你一定能从细节中学到很多。
蒲老毕生勤于治学,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对有些中药和方剂亦记录了自己的心得。其中中药部分记录了蒲老的部分用药体会和一些单验方,录于后,以飨读者。
1. 香薷
味辛微温芳香,专长祛暑利水,为祛暑之良药。
有人说:夏月香薷乃冬月之麻黄也,因而被误解为发汗的峻药,但临床实际不是峻汗之药,夏季外感疾病,属暑湿郁闭于表者常需用到香薷、鲜香薷之类,但香薷确与麻黄不同。
香薷还可治疗水肿病,应注意实水时方可用。
2. 荆芥
辛温,为治诸风要药,外感风邪常用有效药,如咽喉痛、风疹多选用,荆防败毒散是外感病初起重要方剂。
炒黑走血分,治血病及产后血晕,用炒荆芥穗为末,以童便和酒调服。
3. 姜
生姜辛微温,干姜辛温,姜皮辛凉。
生姜散热温,主治颇多,主要是温胃,散风寒,和胃降逆。一患者候诊,呕吐清水难忍,给生姜一片含之即止。治痢,生姜与好茶叶各一两,浓煎服。冻疮可用姜汁频涂。火邪、温病慎用。
4. 紫苏
气香味辛性温,为民间常用有效发汗药。临床上苏叶发表、苏梗理气安胎。紫苏既能走气分又能走血分,白苏只能走气分。
5. 桂
辛温,温里用肉桂,发表用桂枝。桂,春夏慎用,乃因春温夏热而言。一云损胎,亦非确论,乃用之当否。有表证五苓散用桂枝,无表证用肉桂。
6. 藁本
足太阳经药,祛风寒作用很好,主治风寒及头巅顶疼痛,脊强、疝瘕、阴中寒肿痛亦治之。治头屑,取藁本、白芷等份为末,夜擦日梳,头屑垢自去(用食盐水,每晚洗一次亦效)。
7. 白芷
善治阳明、太阴诸风,以祛风为主,并能下乳。治头风,香白芷一味,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下,名都梁丸;治口臭,以白芷为末,食后服一钱,白开水下,芳香解秽。
8. 淡豆豉
苦甘寒,临床主要用于解郁热,为解表发汗通用药。葱豉、姜豉、栀豉、生地豆豉等都是有效简方,豆豉在伤寒、温病都可选用,我用火郁汤亦多加豆豉。
9. 浮萍
辛寒,水中紫背浮萍也。浮萍为热证之发汗药,主治风热风温有效,除寒热、发汗。治身痒、瘾疹、癣疮等。寒湿勿用,伤寒亦不能用。
10. 升麻
功用祛风热,为阳明经专药。古方多用于解毒取吐法;治喉痹作痛,以升麻半两,煎汤服取吐;治齿痛,以升麻煎汤,热嗽咽之,或加生地。凡麻疹已露,勿用此药。
11. 石膏
辛甘寒。煅石膏清胃热力大于生用,其性凉甚,每服二、三钱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药性也。解肌退热宜用生石膏,熟石膏不行。
12. 栀子
《内经》中讲以苦吐之。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均用栀子引吐。而非是豆豉涌吐。生栀子走气分,炒后苦性低走血分。脾胃阳弱,便溏者不宜用栀子。
13. 决明子
性平微苦,入肝经。善祛风清热、润便。治雀盲头风,肝火便秘,我用决明子粉,每次服一、二钱,效果很好。
14. 白薇
清伏热有效,故温病方多采用。血厥亦名郁冒,由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古用白薇、当归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一钱,共为末,每剂水煎五钱,温服。
15. 玄参
长于滋肾水,清无根火(即清上焦浮火)。古方治瘰疬,主要用在解郁热。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蒸食之。
16. 丹皮
微苦辛,入手厥阴、足少阴。白花者补,赤花者利,故治无汗之骨蒸。丹皮长于养阴清血分伏火,前人说,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丹皮治相火,故肾气丸用之。有人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黄柏乃苦燥大寒之品。
17. 银花藤
其花即金银花,藤、叶功用同花,可代银花,专长清热解毒,为内外科通用药。同甘草治一切痈肿毒热。
18. 苍白术
二术治病颇广泛,主要是健脾除湿。古分赤白术,赤术即苍术,苍术燥,故燥湿发汗多用之;白术性平,故健脾利湿多用之。总之,苍术力锐,白术力缓。
19. 独活
长于治风湿,古法治风,只一味浸酒服,治关节痛、产后受风等证。治历节风痛,以独活、羌活、松节等份,浸酒,每日空心饮一杯。
羌独活二者的区别:羌活治游风,独活治伏风。一说羌活治上,独活治下,各擅其长。
20. 吴茱萸
辛苦大热有小毒,为足三阴经药。宣寒湿痹,通络活血,温中降逆,开郁化滞,润肝燥脾,治吞酸、吐泻、腹痛、转筋等。吴萸、丁香煎后,放红糖(不刺激咽喉),有温热止痛之效,为宣痹之法。
21. 高良姜
气香性温,善治冷气,专长温中止痛。
良姜酒洗7次,香附子醋洗7次,等份研末,每服二钱,姜汁,盐汤下,治心气痛颇效。心气痛,多因气及寒起,因寒者良姜倍于香附;因气者,香附倍于良姜。
肺有伏火者勿用。其子即红豆蔻也。
22. 石菖蒲
辛温。功专通阳开闭,通心气,利九窍,宣痹,善治心腹冷气,逐寒湿痹。因能通心气,治疗心脏病可选用,柏子养心丸内亦可加九菖蒲。
23. 磁石
辛寒无毒,补五劳七伤,耳聋,目昏,除烦,惊癫,气瘿,项核。为滋肾镇肝有效药,如临床用于治高血压病等。
24. 牡蛎
咸平微寒,入足少阴肾。主治伤寒,温疟,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汗,胁下坚满,瘰疬,心脾气痛,利水,消疝腹,瘿疾,烦热,小儿惊风,下利,止渴,乃治阴虚之药,凡补阴须生用。
25. 僵蚕
咸辛平,去风痰,开喉闭有专长。急喉风痹,以白僵蚕、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五分,生姜汁调,灌之涎出即愈;治喉风痹,开关散(炒白僵蚕,白矾半生半枯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生姜汁调。
26. 苦楝子(即金铃子)
苦寒小毒。根、花功同,杀虫治疝,导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为治心痛、疝痛和杀虫要药。治疝须同肉桂、茴香合用。
27. 香附
辛微甘寒,入手足厥阴、少阳兼行十二经。专长理气和血,调和三焦,治气郁的主药,治疗一切气痛。
气郁吐血,童便调香附末二钱;小便尿血,香附、地榆煎服;气郁头痛,醋制香附四两、川芎二两,为末,每服二钱,茶水调下;偏正头风,制香附一斤、炮乌头一两、甘草二两,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葱茶汤送。
28. 木香
辛苦温,入足太阴、阳明。古方南木香即广木香,行滞气,和脾胃,磨汁服佳。中虚者勿重用。
后世所谓青木香,乃马兜铃之根。还有川木香似广木香功同。
29. 降香(一名紫藤香)
辛温。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用法以瓷瓦片(勿用铁刀)刮下研最佳,止血即效。一人被刀伤出血不止,用花蕊石散无效,用紫藤香瓷刮研末,掩之血止痛定,次日结痂。降香治病颇多,亦可用于溃疡病出血(顺气)和肠胃病上吐下泻等。
30. 地榆
为凉血止血有效药。治烫火伤,用蛋清调涂有效。崩漏下血、流鼻血,用地榆苦酒煎治之有效。
31. 茅根
甘寒,清热、凉血、止血、生津止渴,利小便,解表。治春温流鼻血。
32. 鸡血藤
专长通经活血,壮筋骨,治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症,并治妇女经水不调,赤白带下。
33. 川芎
辛温,不宜重用久服。若使它药佐之,中病即止可也。且不独川芎,如黄连、大黄,古人亦有告诫。治产后乳房痛不可忍,名乳悬,可用当归、川芎为末,浓煎频服,并以篦麻子一粒捣细末,贴脚心。
34. 血竭
甘咸平,为活血化瘀有效药,乳没行气活血,血竭专于行血化瘀。
35. 人参
味甘性微寒。其主要功用:益气养血生津,主治气血虚怯及男女老幼内外诸证。
如前人经验:治阳虚气喘欲绝,产后虚喘者可重用独参汤,水煎取汁,频服之;治产后血晕,可用人参一两、苏木半两,以水、酒和童便煎服之;
治惊疾、夜寐不安,可用人参、龙齿、茯神各一钱,煎浓取汁,调朱砂末服;治虚劳吐血,先以十灰散止之,继之以独参汤主之,用人参一两、肥大枣五枚,浓煎服;
治消渴引饮,用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下,名玉壶丸。
人参价贵,临床一般补气健中,可用党参代人参用。益气生津,清热润肺,西洋参为好,但可用沙参、玉竹代替。
36. 续断
为跌折续伤止血药。治劳伤,妊娠胎动,川断酒浸,杜仲姜汁炒断丝,等分为末,枣肉煮烂杵和为丸,梧子大,每服30丸,米汤下,日一服。
37. 杜仲
甘温平,滋肾润肝。有保胎之功,若三四月坠者,于二月前,以杜仲二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山药六两为末,做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空心米汤下。
38. 骨碎补
一名毛姜、猴姜,入足少阴。此药长于温肾,治损伤效果很好。
一例牙齿食猪肉即痛,服此药而愈,乃肾气不足所致也。治肾虚牙痛,亦可用骨碎补二两,瓦器焙,研为末,常揩牙,久自愈。
39. 胡桃
甘温平,主要温肾健胃,治虚喘咳嗽。肺寒虚喘者可用,肺热咳嗽者勿用。其质润,其皮涩,临床用时去壳留衣,即勿去紫皮也。
前人经验,食之令人肥健,养血润燥,润肌黑发,温肺化痰,补下焦益命门,利三焦润肠通便利尿,又能固肾止泻,腰痛脚重,治疝痛,制铜毒等。
我用生核桃(连衣),每日一个,每年秋后用至清明,消食化痰;治喘,以心肾两补之法,用人参一钱、胡桃二枚,煮服或蒸服,乃平补也。凡相火旺者不宜食。
40. 赤白芍
以花色别名,味苦平微酸,入肝脾二经,主治多证,但中寒者不宜,热证生用,寒证酒炒用。此药,诸本草皆云产后勿用。临床多用赤芍行血破瘀,白芍和营养阴。
41. 黄精
性甘平,入肺脾肾三经,其功用益精,填髓,强筋骨,安五脏,祛风湿。黄精丹(黄精、当归)是平补方,久服似有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42. 白芥子
专长化痰软坚,控涎丹用于治皮下痰核多有效,阳和汤亦必用白芥子;治胸膈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共为末,枣肉捣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白汤下。
43. 贝母
浙贝,大苦寒。降痰开郁、清肝火、除时气烦热。疗喉痹、瘰疬、肺痈、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
性味俱厚,较川贝母之清降之功强数倍。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浙贝。川贝母偏于补,虚咳者宜;感冒初起不宜用,早用敛汗。
44. 五味子
皮肉酸甘,其核苦辛咸,一物而具五味也。其功用:交心肾,止虚汗,益胃生津。凡用五味子,必须捣破,五味乃全。
45. 露蜂房
甘平有小毒,入阳明经,专长祛风解毒,为外科要药,可以外敷或洗,亦可内服,能祛风解毒,消痈肿,此药可代僵蚕使用。
46. 甘草油
用大甘草,刮去皮切细晒干,勿用火焙,研成细粉末(细小甘草无粉),以纯洁芝麻油(或纯洁菜籽油亦可,其他杂油花生油俱不可用),用磁缸或玻璃缸,将香油盛入缸内,再纳入甘草粉,浸泡三昼夜,即可使用。
此方治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之溃疡俱效。
如遇初起之疔疮,阴部溃疡,厚涂于上,干时再涂,能泻火消肿止痛,我曾用数十年,颇有效;小儿暑热疳疮,其效显著。
经过数十年,用之满意,疗效好,价廉,故笔记之。
47. 甘草
味甘性缓,能清火、解百毒,生肌止痛,麻油、菜油亦能清火润燥,解毒杀虫,二物配合,有消肿、解毒、止痛、生肌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