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最后的挂念

胡锦成 特色文苑7 1周前

1

1942年5月27日,黎明时分,34岁的潘兰珍终于还是熬不住了,她趴在陈独秀的枕边睡了过去。
63岁的陈独秀从昏迷中醒来,本来就皓首苍颜形容枯槁的他,因连日的呕吐和腹泻更加脱相,但他的一双眼睛,仍然清澈明亮。
看着枕边小他近三十岁的妻子,陈独秀的眼角流下了两行清泪,”苦了她了,跟了我这些年,也没让她享到什么福。
▲ 陈独秀与潘兰珍

2

陈独秀是在1930年的夏天认识潘兰珍的。
结果,他成了CP党不要、KM党要抓的人。
为了免除牢狱之灾,已经坐了三次牢的陈独秀更名换姓跑到了上海,躲进了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的贫民窟。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位邻居,英美烟草公司的女工潘兰珍。
一天,22岁的潘兰珍请他帮忙写一封信。他说,这信你要自己写,但我可以教你认字,以后你再写信就不用求人了。
于是每天下了工,小潘姑娘就来找这位深居简出的邻居“李先生”学文化,学着学着,两人就走到了一起。

3

1932年10月15日下午,上海公共租界的巡捕搜查了东有恒路春阳里210号,并在那里搜出大批文件和俄文版书籍,逮捕了彭述之等五人。此后,巡捕又在岳州路永吉里11号,拘捕了陈独秀。
23日,蔡元培、杨杏佛、柳亚子、林语堂等八人致电南京中央党部,营救陈独秀。
24日,蒋介石在电报中说:“陈等所犯之罪,系危害民国之生存,国家法律对于此种罪行,早在法律上有明白的规定,为维持司法独立尊严计,应交法院公开审判。”
26日,陈独秀被转送到江苏高等法院江宁地方法院看守所关押,由设在苏州的江苏高等法院审理。
直到此时,潘兰珍才在报纸上知道她的丈夫是CP要犯,名叫陈独秀。
“不可能再见到兰珍了。”被押解中的陈独秀想,“我连真名字也没有告诉她。她年纪轻轻的,还会来找我这个在押的老头子吗?”
有了这个想法,在狱中,陈独秀便开始专心编写他的《金粉泪》诗集了,他诗集里的第一首写道:

放弃燕云战马豪

胡儿醉梦倚天骄 

此身犹未成衰骨

梦里寒霜夜渡辽

最后一首写道:

自来亡国多妖孽

一世兴衰照眼明 

幸有艰难能炼骨

依然白发老书生

半个月后,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被告知有家属来见。到了会见室,他惊喜地发现,来见他的不是别人,而是潘兰珍。
“你快回去,好歹在上海还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监狱里还能给你什么呢?”陈独秀对潘兰珍这样说。
但潘兰珍听了却直摇头。她还开心地告诉陈独秀,他的学生,当时的教育部次长段锡朋暂时安排了她的住宿。监狱对陈独秀很宽大,可以随时探视。她还在南京找了些零活干,一方面能挣些钱,另一方面还可以留下来照顾他的生活。
几天后,陈独秀被判刑13年,后减为8年。
8年就8年,潘兰珍可没觉得有多长,她还是频繁地出入老虎桥监狱。

4

1936年的“双十二”过后,陈独秀在狱中听到蒋介石被扣西安的消息,大喜。他托人打了点酒,买了点菜。他先把一杯酒洒在地上,呜咽着道:“延年啊乔年啊,为父的为你俩酹酒一杯了!”
说完老泪纵横,痛哭失声。
陈延年、陈乔年是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分别于1927年7月、1928年6月被国民党杀害。
1938年初,日机轰炸南京,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幸免于难。他对潘兰珍说:“南京是敌人轰炸的重点,你快回南通家里去!”
潘兰珍的回答很淡定:“我怎么能走?要死就死在一块儿吧!”
日寇兵临城下,蒋介石想放陈独秀出去,要求他写一书面检查,被陈独秀坚决拒绝。
1937年9年,胡适受命出使美国,走前给蒋写信请求释放陈独秀。老蒋也乐于卖这个人情,于是也不要陈独秀写检讨书,放了。
陈独秀出狱后,陈果夫、陈立夫立即宴请。他们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聘请陈独秀出任劳动部部长之职。陈独秀即席发言:“他叫我当部长是假,叫我点缀门面是真。他杀了我们多少同志,包括我的两个儿子,把我关了许多年,我与他不共戴天!但是,今天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的工作上,我可以和蒋先生合作。

5

喝了陈氏兄弟的接风酒后,陈独秀和潘兰珍便西去武汉。船过安庆,他没有下船。
安庆是他的故乡。他的原配夫人高晓岚(本名高大众)是奉父母之命与他结合的,生了三子二女。两个儿子被国民党杀害,长女前去收尸,不允,又在上海暴病身亡。高晓岚在悲苦之中煎熬,直至去世。
他的第二任夫人名叫高君曼(本名高小众),本是他的妻妹,两人一共生活了15年,生了二子一女,后离异。
潘兰珍是他的第三任夫人,没有生一个孩子。他们收养了一个女儿,取名潘凤仙。
到了武汉不久,日本的飞机就来轰炸了。
1938年8月初,陈、潘二人在友人邓仲纯等人的帮助下,西去重庆后又上溯90公里,落脚四川江津县。

6

距离江津城区西南约16公里外的鹤山坪上的石墙院,是陈独秀最后的栖身之所。这里原是清光绪进士杨鲁丞的故宅,因四周原筑有二丈高的石墙而得名。
在这个大院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艰苦的三年。
1941年3月,潘兰珍从外面兴冲冲地回来,高兴地举起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小拇指对陈独秀说:“这下可好了,张先生寄来五千元,杨先生寄来一千元。”
张先生是指张G焘。杨先生指陈的朋友杨鹏飞。
陈独秀冷冷地将潘兰珍竖起的大拇指按下,说,一千元留下,五千元退回。
不只是蒋和张的钱他不收,Z先生派人送来五千元,也被陈退回了。

7

1942年5月12日中午,陈独秀像往常一样,用水泡蚕豆花茶水,饮用半小杯后腹胀。
蚕豆花泡茶水是陈独秀用来治高血压的偏方。
然而,那些蚕豆花中,有一部分已经发了霉。
第二天中午,时任重庆国防参议会参议员的老友包惠僧来访,陈独秀心情大好,忙叫夫人潘兰珍到镇上买了点猪肉,炒了几个小菜招待包惠僧。两人边吃边聊,相谈甚欢。陈独秀一扫多日来的病容,滔滔不绝。
包惠僧对他说:“有家美国图书公司想请你去美国写自传。”
陈独秀不去,他说他生活简单,不用去美国,也厌烦见生人。
当天夜里,陈独秀开始呕吐,至17日,症状加重,多次昏厥。
挨到23日,江津县里的两位西医邹邦柱和康熙光赶到了鹤山坪,对陈施行“灌肠”,然病情仍未稍减。
至此,陈独秀自知来日无多了。
5月26日,得知陈独秀病情加重,包惠僧派夫人夏松云专程前去看望,并带去了几位北大同学拼凑的300元钱给陈治病。陈独秀叹息道:“要是惠僧来了多好啊!”
说完昏睡过去。

8

1942年5月27日早晨,陈独秀从昏迷中醒来,怜悯地看着年轻的妻子潘兰珍,喃喃说道:“你要自立啊,你要自立……”
中午,陈独秀再度陷入昏迷,两位西医给他注射了强心针和平压针,均告无效。
1942年5月27日晚上9时40分,陈独秀与世长辞,享年63岁。
(0)

相关推荐

  • 披露:陈独秀晚年真实生活

    1930年的一天晚上,从工厂刚刚下夜班的24岁工厂打工妹潘兰珍像平时一样,提心吊胆的朝家走着.刚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突然发现路边躺着一个男人,走近一看,发现此人已经不醒人事. 心底善良的潘兰珍喊来邻居 ...

  • 52岁陈独秀与23岁潘兰珍的旷世恋,“这不就是我家的老头子吗?”

    1930年下半年,陈独秀为躲避国民党的通缉,迁居到熙华德路(今长治东路)上一座石库门房子的前楼,而一墙之隔的后楼,就住着23岁的潘兰珍. 潘兰珍4岁时随父母从南通逃荒来到上海.为分担父亲的负担,她很小 ...

  • 江志伟:独秀园游记

    独秀园游记 安徽黄山  江志伟 台湾一位学者指出:"中国大陆的文化界,长期以来高举鲁迅而贬低陈独秀;在台湾及海外,则高举胡适而压低陈独秀,两者都是有欠公平的.事实上,陈独秀无疑是这一划时代的 ...

  • 陈独秀书法欣赏:灵气、才气和狂气迸发,堪称一枝独秀

    陈独秀的书法创作形态非常丰富.手札.诗文稿乃实用为主,随手写来,可以不拘绳墨,天真浪漫,最见性情.陈独秀公私事务繁忙,交际广泛,笔耕不辍,故而这一类墨迹数量很多,虽然主要行草书,但风格多样,蔚为大观. ...

  • 【第6期】《江上几峰青》

    --陈独秀手迹存毁录(5) 一场疟疾让郑学稼留下陈的十四封信 郑学稼(1906-1987)是陈独秀晚年结交的年轻朋友.郑当时在重庆的复旦大学任教,两人常有书信往来.郑在<陈独秀先生晚年与我> ...

  • 重读陈独秀(七)

    陈独秀是一个思想闲不住的人,但注定要在思想上承受孤独.在当时,他对民主的见解,他对战后世界大势的分析,都被看作是"恶毒"的言论,甚至于他在报刊上往往发了上篇,就没有了下篇,有时干脆 ...

  • 陈独秀儿子,砖窑厂工作薪资微薄,中央领导特批:想办法给予照顾

    小编衣食,诸君海涵,下方广告 ▼ 一招拯救便秘,肠子润到会打滑,宿便毒素全排出! 牙膏里加它,牙黄牙垢唰唰落!烂牙变新牙,牙医也在偷着用.. 含一颗"爆珠",5秒解决口臭!脏东西都 ...

  • 颜坤琰:​陈独秀晚年与章士钊的友情

    陈独秀晚年与章士钊的友情 文/颜坤琰        陈独秀与章士钊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个性都很强的风云人物,二人交往密切,早年曾一起革命,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后,两人因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但在个人感情上 ...

  • 夏筱翊:吴稚晖——以怨报德,愧对安庆

    <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陈独秀请吴稚晖题词"人日" 吴稚晖--以怨报德,愧对安庆 安徽怀宁 夏筱翊 吴稚晖,名敬恒,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 ...

  • 独秀同志姓陈,他的四任妻子结局如何?隐婚妻子活到1973年

    独秀同志,姓陈. 陈先生是一位风云人物,一生中有过高峰,也有过低落.一九四五年,最高首长在一次会议上说:"关于陈仲甫这个人,今天我们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

  • 独秀之死

    独秀之死

  • 寻找陈氏遗稿 陈独秀和《甲戌随笔》

    1939年深秋的一天,四川江津城中一个旧书摊前,一位穿着简朴长衫的老者正聚精会神地翻阅着几册散乱的旧文稿.老者个子不高,背微驼,头发花白,面容清癯,两眼有神,显得很是慈祥.从他的面目表情可以看出,他对 ...

  • 陈独秀的坎坷晚年:四处辗转,惨然辞世

    陈独秀的前半生,可谓是风光无两.虽然生于封建年代的末期,但是陈独秀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青年时就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随着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新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