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样本||安徽蔡兴乐:荞麦花开的地方住着娘
蔡兴乐,男,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散文诗创作委员会理事,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有作品近千件见诸《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安徽日报》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延河》《诗选刊》《散文诗》《山东文学》《安徽文学》《中国诗歌》《中国诗人》《南太湖散文诗》《天马散文诗》和部分海外纸质媒体,并20多次入选年度散文诗、诗歌年鉴等选本。
对一朵野花来说 能够有名有姓
应该是多么的幸福
在分水岭 所有的花骨朵都有着
自己一生不改的名字
这些个有名有姓而又有幸的花朵
每一朵都像是个幸福的小人儿
它们被分水岭紧紧地拥在怀抱里
在分水岭 每一阵风都是干净的
每一缕阳光也都是干净的
那些妹妹一样干净而水灵的野花
总是对干净的黄土地心存感恩
曾几何时 这每一寸如此干净而
怀有菩萨心肠的黄土地
都成为它们永不背叛的小小江山
这些年来 我已习惯与朵朵野花
或者一片青青的草木为伍
晨起时总是以草尖上的露水洗面
也悄悄地洗去尘世间的恩怨情仇
每一个有名有姓有尊严的日子
并能够充满着野花的香气
让灵魂与肉身都活在干净的人间
有一些野果子是红颜色的
在分水岭 有一些野果子
是红颜色的 很酸
还有一些野果子是黑色的
吃起来很甜 却有毒
这真的没有对与错的分别
在分水岭 有一些人去了
合肥城里打工 开饭馆
还有一些人到大上海挣钱
靠捡破烂发财 腰缠万贯
这真的没有好与坏的分别
在分水岭 牛和羊白天到
岭脊上吃草 风吹草低
猫和鼠夜晚于谷仓里斗法
非弄个你死我活不可
这真的没有强与弱的分别
在分水岭 活着的人想念
死去的至亲 泪流满面
而这些死去的亲人 也会
保佑着仍然健在的后生们
能够人丁兴旺 物阜年丰
分水岭人都有菩萨般好心肠
在分水岭 无论是张三李四
亦或王五陈六 一叙起来
大家伙都是血脉相连的亲戚
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人
都会有一颗菩萨般的好心肠
春天里来 娘坟头上的野草
总是割了又长 长了又割
那些个外出合肥城打工的人
总是会在腊月里返回
没等立春 甚至都没过完节
又得一茬茬地踏上返程
秋天一到 迎亲的唢呐声
每每格外的响亮
我那就要做新嫁娘的的姐姐
当然也是格外的好看
翻过黄土连着黄土的分水岭
那边将有她贴着喜字的新房
也许分水岭真的还不够辽阔
可这片小小的疆土 已足够
一些微不足道的爱落户安家
既而繁衍后代 相夫教子
悄悄地过完自己谦卑的一生
荞麦花开的地方住着娘
我的村庄蒹葭苍苍 天高云淡
唯一通往外面世界的那条土路
先是走下坡 后是爬上坡
再拐上一个大弯才能翻过岭脊
就会看见荞麦花开的地方
越来越破旧的老屋下 住着娘
我的土地风吹草低 白露为霜
有风悄悄起于青萍之末
也起于娘不大菜地上那些开着
金黄金黄骨朵的南瓜花上
天边真的还很遥远 太阳只能
在岭脊之上慢慢升起
总是最先普照着菜地里那些个
绛紫色的茄子
以及刚走出村庄的羊羔和水牛
我的亲人身体健康 心地善良
他们很少会走出这片黄土连着
黄土的分水岭
总是能够不加思索就脱口喊出
一朵野花的名字 也静下心来
把逝去的亲人默默地喊上一遍
我父亲是挖地窖的一把好手
在故乡分水岭 红薯是过冬
必不可少的口粮
地窖则是储存红薯的好地方
在分水岭 并不是每个男人
都能够挖出一口满意的地窖
我父亲是挖地窖的一把好手
每到秋冬季节 父亲便开始
进行挖地窖的筹划
地势要背风向阳 拢得住气
地表要干爽平整 沥得尽水
先是用铁锹开场 䦆头深挖
后有鸭嘴锄上阵 小铲细活
地下一尺深是肥沃的黑土层
接着是一米左右的白沙土
直到两米深之后 才会遇到
板结而细密的黄粘土
这也是储藏红薯最佳的土层
至少得要用上三天的工夫
一口好地窖才算是大功告成
红薯存放在这样的地窖里
不但时间长 而且也不易烂
父亲为此每每显得异常得意
后来 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
在村西南背风向阳的棉花地
挖出了一个窟窿 埋下了他
《当代一线诗人样本》凭借100多家微信平台诗人群,推介当下最活跃、最具特色的一线诗人,力塑当代诗人群像。
投稿与稿酬发放:
请将原创(未在其它微信平台上发布,并在主题栏里标注“原创首发”,非原创作品不予推广,文责自负)现代诗3-6首并简介、形象照、微信号等发至以下邮箱之一:
总编龙歌:540153707@qq.com
主编心语:10995125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