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挂在山坡上的客家古村浪子回头王玉萌 - 浪子回头 (cover 茄子蛋)区域概况良地村位于福建三明将乐县城68公里的万全乡,地处将乐、泰宁两县交界处,是一个由廊桥、家庙、祠堂、古厝等各类古建筑组成的古村落。村中,民居依山而建,或用石头垒砌地基,或用木头撑起吊脚楼;整个村子就像挂在山坡上,成为闽西北客家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2014年,良地村被国家住建部、文物局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特色良地村自梁姓始祖于北宋年间开基至今,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古民居内的清代地图建筑特色良地古建筑群属明清宅第民居类建筑,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闽西北客家风格。住房依山而建,或用石头垒出地基,或用木头支撑呈吊脚楼。主要由文武庙、梁氏宗祠、绪延厝、月山公屋、冠群谷仓和水尾木廊桥等六处保存完好的乡土建筑组成,保存至今的古建筑达23座。村内,用鹅卵石铺砌的小道通往各家各户。
▲闽西北客家风民居
▲村内的石铺小路周边景点水尾木廊桥进入良地村,要走一座百年老桥——水尾木廊桥,它横跨良地溪,为单孔木伸臂梁廊屋桥。桥呈西南-东北走向,长约25米,宽约4米,离溪面高约5米。
▲水尾木廊桥全景廊桥中集中建有六个神龛,一个集灵宫,供奉如来、真武帝、妈祖、许真人、萧公尊王、本坊土地福德神,在福建地区十分罕见。
▲廊桥中供奉的六个神龛文武庙又名文昌阁,因增祀关公,改名文武庙。它始建于明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建。分上下两层楼,上祀孔子、额题“文教昌明”,下祀关公、额题“圣之义者”。文武庙内供奉有孔子和关公的神像,古时候,进京赶考的人都路过这里都要在这里拜一下。
▲文武庙外景
▲文武庙内景据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团队来良地找灵感,看到文武庙的门楼,深受悬山顶七跳如意斗拱造型的启发。
▲文武庙门楼与世博会中国馆月山公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古宅,由右前侧门道、上下两厅合院式主座、咸后侧书房、左后侧藏书阁等组成,面阔22.77米,总进深17.71米,总占地362.15平方米。屋主梁月山著书甚丰,共有《月山遗书》等23卷,有“城内杨龟山,城外梁月山”之说。
古老的建筑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自梁姓始祖于北宋年间开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村落地处将乐、泰宁两县交界处,驱车翻越十几个弯道,一路爬坡半个多小时,眼前豁然开朗,一个田园诗画般的村落映入眼帘,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古老的建筑感受古建筑群历史魅力2014年,良地村被国家住建部、文物局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良地古建筑群属明清宅第民居类建筑,主要由文武庙、梁氏宗祠、绪延厝、月山公屋、冠群谷仓和水尾木廊桥等六处保存完好的乡土建筑组成,保存至今的古建筑达23座。良地古建筑群,既是良地这一山地古村落景观建筑的核心组成与精华所在,也是闽西北客家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
水尾木廊桥进入良地村,要走过水尾木廊桥,一座百年老桥,横跨良地溪,廊桥中集中建有六个神龛,一个集灵宫,供奉如来、真武帝、妈祖、许真人、萧公尊王、本坊土地福德神,在福建地区十分罕见。曲折的石板路、斑驳的城墙、精美的雕刻……在建筑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痕迹,阳光下聊天的老人,村头嬉闹的孩童……村民生活的场景与古老建筑相衬。
文武庙据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团队来良地找灵感,看到文武庙的门楼,深受悬山顶七跳如意斗拱造型的启发。文武庙内供奉有孔子和关公的神像,古时候,进京赶考的人都路过这里都要在这里拜一下。
良地村散落着十几座粮仓良地村散落着十几座粮仓。不同于官方的常平仓,它是古代罕见的家族粮仓。为防止家居起火而粮物同毁,良地的村民把谷仓与住房分离,。这些谷仓或独立,或成群,仓前都垒石填土筑造平台,用以晒谷,有的谷仓甚至建有院墙。
村里悠闲的老人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古朴的建筑虽然历经上百年的风雨,但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建筑风格。当地政府很珍惜这笔历史文化遗产,目前,通过政府补助,正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还聘请福州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保护文本,已获得国家住建部评审通过。
巷子里嬉闹的孩子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自发成立“夕阳红”保护修缮理事会,成员多为老人,协会参与古建筑保护工作,同时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写生基地良地村在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将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下,良地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文创写生基地。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已接待了来自长沙理工大学、三明学院等写生学生。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乡村民宿、膳坊、垂钓烧烤、农耕体验等配套功效区,目前正在规划60亩的梅花园建设,进一步打造旅游观光景点。
千年古村良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