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字何义?许多人都理解错了

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字何义?许多人都理解错了!《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

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的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汉地后,对华夏民众的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其后,更是与华夏的本地文化儒、道并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是靠传经来宣讲佛法的,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是因为《西游记》的推介而家喻户晓的。

玄奘法师在贞观三年时,一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玄奘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玄奘法师取回的佛经为梵文,普通大众是听不懂也看不懂的,后来,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其实,玄奘法师并非我国最早的译经师,最早将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的,是个名叫鸠摩罗什的印度人。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原是国相,后至龟兹,生下鸠摩罗什。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亲出家,长大后精通大小乘佛法,成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佛经的翻译也就在更大的规模上展开,并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支持和提倡。前秦君主苻坚征服龟兹,想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但因后来亡国,鸠摩罗什在后凉滞留达16年之久。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鸠摩罗什主持译经事业。之后十余年间,鸠摩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鸠摩罗什与弟子在弘始三年至十一年期间,译出《大品般若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鸠摩罗什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

除了鸠摩罗什,玄奘法师还有个著名的译经师,就是精通大乘佛教的印度优禅尼国僧人真谛。真谛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来华的,当时,他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朝的都城建康,由于朝中发生了“侯景之乱”,在建康待不下去的真谛又辗转来到富春,才开始译经。之后,真谛又多次辗转各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坚持译经。

作为后一者的玄奘法师,他同其弟子一道,在长安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法师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成唯实论》等。在这些译著中,最为普通大众所熟悉的,就是《心经》了。

《心经》的全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心经》经文短小精粹,只有267字,便于持诵,因而能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心经》的经文要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释迦牟尼)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心经》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舍利子又称舍得弗,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子弟之一。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每人都有一个第一,比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舍利子则是智慧第一。正是因为在众子弟中,舍利子的智慧第一,所以,许多抽象的难题,佛都是以同舍利子相互探讨的形式还给众人惑的。

《心经》的第二句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在告诉舍利子:“舍利子啊,你要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经文中的“色”与“空”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会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僧人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为僧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并非虚无乌有。经文中的“色”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好色”之“情色”,而是佛教的一个特殊概念——在这里,“色”不仅仅是指男之色,而是指一切的物质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之一,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和现象,而这些事物和现象是由因缘聚合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有从空中生。

佛经中的有些话,是玄之又玄的,能把人给绕糊涂了,所以才要参悟。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