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大焖锅丨推送练习 AEJ 消除疟疾的长期影响

疟疾作为一种威胁着地球上40%人口的传染病不仅影响人的健康而且也会通过多种潜在机制阻碍教育的获取,因此探究疟疾对教育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疟疾的危害。美国韦尔斯利学院经济系教授Lucas Adrienne M.在2010年发表于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的论文“Malaria Eradic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 from Paraguay and Sri Lanka”将斯里兰卡和巴拉圭的疟疾防控政策视作准自然实验,利用DID研究了疟疾根除对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首先,作者介绍了研究背景。由于疟疾主要通过蚊子进行传播,普遍的防控措施是向墙壁喷洒DDT以杀死蚊虫。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下,许多国家都实施了相应的防控政策,文章的研究对象斯里兰卡和巴拉圭就位于其中。作者选择这两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这两个国家施行防控政策的时间较早(斯里兰卡为1945年,巴拉圭为1968年),因此可以为研究提供充沛的数据;其次,这两个国家的防控政策在具体阻断措施(施用DDT)和最终结果(疟疾患病率都快速降为0)上均有相似性,有利于后期的实证结果比较;最后,巴拉圭在防控政策前经历的疟疾大流行可以让作者从全新的角度(防控政策降低了疟疾发病率,而大流行的效应则为增加)研究疟疾和受教育程度的因果关系。
随后,作者阐述了实证策略。在数据的选取上,作者以斯里兰卡1987年人口与健康调查中15-49岁已婚女性以及巴拉圭1990年人口与健康调查中49岁以下已婚女性作为样本;从受教育年数、接受的初等教育年数、是否能轻松阅读报刊及信件、是否能有一定困难地阅读报刊及信件四个角度衡量教育成效;以脾肿率(学龄儿童中患有脾脏肿大的儿童的占比,一种衡量疟疾患病率的指标)与被动确诊率(前往当地诊所并被确诊疟疾的人数占地区人口的比例)分别衡量斯里兰卡与巴拉圭的疟疾患病率。文章主要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回归分析。所用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教育成果,核心解释变量为疟疾消灭工程开展前的疟疾患病率以及是否在工程开展前出生的哑变量的交互项,控制变量包括个体固定效应、地区固定效应与时间趋势。为了使模型更为精确,作者将前述模型中的哑变量替换为18岁以前处在抗疟工程开展前的年份在18年中的占比,以此构建了第二个回归模型。
作者先采用斯里兰卡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均表明疟疾消除工程能显著增加受教育年数以及提升识字率。由于巴拉圭经历过疫情的爆发,作者在前述的第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另一个解释变量:疟疾患病率与是否在疟疾大流行期间出生的交互项。基于巴拉圭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疟疾大流行显著地降低了受教育水平,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人口迁移、空间集中性以及同时期其他项目对教育成效所带来的影响后结果仍然稳健。为便于比较,作者对两地实证结果进行了标准化,发现疟疾对教育的影响程度在数值上也高度一致。疟疾发生率降低10%可以使受教育年数提高0.1年,使识字率提高1%到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