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历史|汾阳“杀猪巷”哀歌:一条巷子里埋藏着大明灭亡的线索

生肖猪年邮票

2019年,

农历己亥年,

生肖纪年的猪年。

中国邮政

从全国挑选出50家与猪有关的原地邮局,

发行了《己亥年》特种邮票1套2枚。

图案名称分别为肥猪旺福、五福齐聚,

全套邮票面值2.40元。

另发行小本票1本,

售价12元。

其中,

山西省共有五个地方:

 太原“猪头巷”

 晋城沁水“猪尾沟”

 吕梁汾阳“杀猪巷”

 运城“猪咀崖”

 晋中介休“猪市巷”

入选全国生肖邮票原地,

5地邮政部门专门刻制了

临时邮政日戳、纪念戳,

供集邮爱好者加盖。

太原猪头巷《己亥年》主题封

沁水猪尾沟《己亥年》主题封

汾阳杀猪巷《己亥年》主题封

运城猪咀崖《己亥年》主题封

介休猪市巷《己亥年》主题封

每个地名,

背后都藏有自己的故事。

太原猪头巷,

据说是因早年巷内居民多以加工猪头肉为主;

沁水县“猪尾沟”,

位于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

它的来历与“舜斩龙台”的故事有关;

运城“猪咀崖”,

因山头远远看去像一头野猪仰天长啸而得名;

介休“猪市巷”,

隋唐时期罗姓一家在此从事生猪贩卖生意,

久而久之此地便形成猪仔、生猪交易集结地。

最后一个,

也是本期要重点介绍的是:

汾阳“杀猪巷”

这条巷子据称与明代封在汾阳的两个郡王有关,

而两个王府的兴衰和一条巷子诞生的背后,

埋伏着大明亡国的线索,

折射出太多的历史教训。

文献资料中关于“杀猪巷”的记载

一条杀猪巷,两座郡王府。

小巷兴起日,大明覆灭时。

明代的汾阳城,城墙方整而斜置,南北线向东倾斜45度,城内四面可见阳光,是国内鲜见的“四阳城”。东、西、南、北个四关均有城墙与县城连为一体,四关拱卫,俗称“五连城“。城内有过两座郡王府,一曰“庆成”,一曰“永和”,人们习惯以东西府称之。庆成王府在东,称为东府;永和王府在西称为西府。东西两座郡王府在汾阳城内存在了二百多年,子孙繁衍共十一代,枝繁叶茂。

但残酷的是,在历史大势面前,这两座王府眨眼就灰飞烟灭,最后空余邮票上的一条杀猪巷,供后人凭吊或警醒。

顺治14年[1657]《汾阳县志》的城池图

朱元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后,为了稳固大明江山社稷,实行皇子封王制度。太祖26子中除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26子朱楠夭折未封外,其余24子先后被封到山西的有三王,第三子太原晋恭王朱棡,第十三子大同代简王朱桂,第二十一子潞州(今长治)沈简王朱模。

朱棡出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是朱元璋与马皇后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的哥哥。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棡二十岁,离开父亲动身前往他的封地太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朱棡一病不起去世,年仅40岁,他的嫡长子朱济熺接替他当了晋王。明代朱姓大多寿命较短,40岁祝寿已不鲜见,至今汾阳人中仍有此习俗。

第一世晋恭王朱棡一共有七个儿子,长子朱济熺袭位,次子朱济烨封高平王,三子朱济熿封平阳王,四子朱济炫封庆成王,五子朱济焕封宁化王,六子朱济烺封永和王,七子朱济熇封广昌王。

到汾阳的,便是庆成王朱济炫(1384—1429 ),明太祖朱元璋之嫡孙。

洪武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济炫降生后报到太祖处请封,太祖方御庆成宴,得太监禀报后龙颜大悦,遂以该殿名赐之为号,故众多郡王中独济炫不以地名封。明永乐初(1403年)封潞州,后于永乐十年(1412年)以从征有功徙汾州(今山西汾阳市),明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十四日薨,年四十六。谥号“庄惠”。其六弟朱济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封永和王,就国汾州。明正统八年(1443年)薨,谥号“昭定”。

据传,永和郡王初封今山西省永和县,因地僻人稀,不愿前往,遂托词不能早晚孝母刘氏,奏请改封孝义,又请准建府于汾州。因此,汾阳就有了两座王府并存的特殊现象。

永和王府、庆成王府今址图

庆成王府设于古汾阳城内东北隅(旧址在今汾阳市太和桥街北山西省汾阳监狱),由明代汾州署改建,占地3.3万平方米。民间传说内有“太和殿”、“承恩殿”、“千寿宫”等,外有汉白玉石“太和桥”,以及三座南北向的过街牌坊, 并立有御赐下马碑。清初改建汾州府文庙时,太和桥被毁,府内增设泮池,其余主体结构大致未变,建国后曾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扩建汾阳监狱时拆毁。

据称,前些年在庆成王府的遗址上发现过许多明代景德镇青花、斗彩瓷片,有“玉堂佳器”、“大明成化年制”、“宣德年制”等精美瓷片,也发现过一块横式“寿”字碑,四角有龙纹图案,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异形“寿”字,究竟是哪一代郡王为谁祝寿而竖,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永和王府则设于汾阳城西南角(今西府街、三皇庙街、城皇庙巷及十八眼窑一带)。该府在明代汾州卫署基础上扩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庆城王府。府门大致位于今府西街市外贸公司,东西向的街中也曾有三座牌坊,李自成攻破汾阳城后被焚毁,清初在遗址上改建为三皇庙。

据明·王世贞著《皇明盛事述》载 “第一代庆成王朱济炫生子一百,俱成长,其中长子朱美埥袭封庆成王,余九十九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聚会,同父兄弟间竟不相识”。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分宅府第遍及城内。以至明嘉靖年间,汾阳籍榜眼孔天胤(朱门外甥)撰《东关建城记》时惊叹:“夫汾编氓十万,城中居者不及什一,而占东郭外者,殆十之三焉。”由此可见,当时汾州城几乎成为除官府、寺庙之外,一座堂而煌之的庞大皇城。与皇室无关的黎庶百姓,只能挤住东关。

顺治14年《汾阳县志》对永和王府,庆成王府的描述

庆成王共封十代十王(实为九王,第七代庆成王朱新堤早卒,是第八代庆成王朱慎钟继祖位后追封其父),最后一代庆成王朱求棆,在明末起义军于明崇祯17年(1644年)攻破汾州后不知所终。 

明藩宗室的朱姓后裔,得皇恩而繁,随明朝灭亡而散。有记载的对“庆成”、“永和”二王后裔的浩劫是:明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义军攻破汾州后,遭屠杀达1500人之众。

汾阳籍进士朱之俊诗云:“二月二日贼西来,秋风刮地起黄埃。衢路纵横填马甲,王孙帝胄郯成灰。家家骨肉不相保,衣冠半罹桁杨灾……,不见太原两虎虣,一日屠宗一千五……”。时至今日在王智朱姓老人口中仍可听到骂李自成“闯贼”的声音!

另据王智当地朱姓及汾阳朱姓人口头传说:康熙初年皇帝梦见猪吃糠,经圆梦系不祥之兆,意为前明朱家要兴,欲夺江山,于是下令捕杀明裔。汾州府乃其集中之地,清军把朱姓人绑成一串,押进汾阳小南关“杀朱巷”,出一个砍一颗脑袋。汾州府知府接到诛杀明宗后裔的密令后,马上派兵包围了全城大大小小的朱姓宅院。“庆成王”、“永和王”两大支族的裔人们,还未弄清发生了什么变故,已被兵勇们赶出了家门。为了防止逃跑,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用细麻绳捆住双手,再用一根长绳连在一起,像一串串蚂蚱沿街东行。

民国时期的汾阳城墙

据说,官府原计划将这些人押到东关海子边水洼前斩杀。人群出了府城东门,朱姓人感觉不妙,便想挣脱逃命,挤挤抗抗乱成一团。走到小南关拐角街口时,一些妇女、儿童早吓得哭天喊地,悲声四起。任凭兵勇们大声喝斥,皮鞭抽打也不走了。官员们一着急,顺势将人群就近赶进了狭窄巷口。巷两头由重兵把守,巷子里两侧都是民宅的后墙和山墙,插翅也飞不出去。于是,明宗裔人们一个接一个都被推进巷内,这头进,那头出,进巷的人们也不知道出去后将发生什么,结果露头就杀,直砍得尸体遍地,片刀卷刃,血流成河…… 

清代是否诛杀过明宗后裔?清代《汾阳县志》没有记载。事实上,汾阳的朱明家族也并没有被斩尽杀绝。据说是密令传到汾州府时,马上有人走漏了风声。王府中那些能跑动的人们,闻讯后纷纷四散逃命,从此避居山村荒野,隐姓埋名,忍辱图存。

但杀朱巷的名字,就这样在汾阳小南关街上传了下来。建国后,此巷东头的半坡街上建起了国营食品公司。附近居民常能听到商品猪被宰杀时的嚎叫声,于是,人们习惯改称此巷为杀猪巷。

汾阳古城墙

在明朝初期,随着朱氏子孙的不断繁衍,朱元璋考虑到名字可能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起名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一个字为一世,凡子孙初次出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是由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火、土、金、水、木”为偏旁顺序的字循环往复。朱元璋为晋府拟定的二十个字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从明代至今,明朝宗室的朱姓裔人仍为汾阳、平遥的著姓,分布很广。据了解,当代汾阳城内还有部分李、赵二姓,宏寺村的吕姓,田屯村的秦姓,西南、西北乡的张姓等等,均由朱姓改易。这些人姓氏虽改,但名字的中间一字,仍以原晋府字辈排列,今已传至第十九代“前”字辈和第二十代的“修”字辈。平遥除宁固镇王智村外,还有香乐乡中官地、西羌、薛贤、宁固镇岳封、营里等村也有朱明后裔,人数不多,但辈份依旧是“继、前、修、典”等,姓未更改。

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汾阳籍庆成王后裔、清朝举人“吕”慕端为首的“张”述刚、“李”述义、“吕”慕齐、“吕”慕信、朱述义等六人重刻朱氏家谱续拟庆成王之后的二十字辈:“典礼崇三恪,彝伦叙九畴,官仪原在汉,世德尚思周”。

汾阳城当年的两只铜鸟已不知所踪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汾州府志》汾州府城图

(古代地图南北与今相反)

文峰塔(汾阳最高建筑)

汾阳太和桥市场 1914年

清末民初建设中的汾阳医院大楼 

在繁华的古汾州城内,享荣华,受富贵,庆成、永和二府及其朱姓在汾州的繁衍和壮大,带来了皇家风范,带来了京城文明,促进了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奠定了汾阳数百年的文化底蕴,发展了汾阳当地的经济,极大地丰富了民俗生活内容,特别是饮食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十分讲究的地方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历史也在此显示出吊诡的一面,汾阳的两座王府,在历史研究学者张宏杰眼中,有着别一番意味。

据他统计,朱元璋的子孙们封为亲王的83人,除了年幼殇亡未能确定封地,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五十个亲王府。封为郡王至奉国中尉的,则多得不可胜数。有明一代,在这五十个藩王府系中,除去无子除封,因罪夺爵者外,均延续至明朝灭亡。两百多年间,共册封亲王289位、靖江王11位。

由于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又不能参政带兵,整日无所事事,明朝的皇子王孙们,往往广娶妃嫔妻妾,繁育出众多的龙子龙孙。整个明朝时期,皇族宗室人口的再生产,表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如太祖朱元璋生育了26个儿子,其中23个儿子有后,仁宗朱高炽生了10个儿子,英宗朱祁镇有9个儿子,宪宗朱见深有14个儿子,世宗朱厚熜、神宗朱翊钧也各有8个儿子。晋王朱棡的庶四子庆成王朱济炫一支,更为天下之最。朱济炫嫡孙第三代庆成王钟镒妃妾24人,共生44个儿子,加上女儿多达100多人。朱钟镒的孙子多达163个,其中,仅长子也即第四代庆成王朱奇浈所生,便多达70个。嘉靖初年兵部尚书王琼还特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并被记入明史。朱钟镒的曾孙,更多达510个,这大概是古今中外繁衍最快的家族。

汾阳基督教堂早期的礼拜堂 

汾阳关帝庙 1919年

据当时著名文人,后七子的首领之一王世贞(1526-1590)《皇明盛事》记载,还有一位庆成王生的儿子更多达100人,除长子世袭封王外,其余99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 如此高的出生率,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几何级数不断增加、膨胀。

据史籍记载,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宗室人口才58人。到了永乐年间(1403--1424年),30年左右增加1倍,达到127人。而在嘉靖八年(1529年),玉牒中所载的宗室人口达8203人,100年间增加6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增加约1.5倍,达17661人。嘉靖年间,仅河南地区便有亲王5人,郡王80人,将军、中尉、郡主、县主、县君等共1890人,为天下之最。仅过16年隆庆三年(1569年)见存的亲王、郡王、将军、中尉以及未名未封者,共计二万八千四百九十一人,这还不包括皇族中的女性公主、郡主、县主等等。再过26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就达到157000余人。估计再过半个世纪后明亡的时候,宗室人口至少已经超过20万人,正如王世贞的《皇明盛事》中所说的是“千古所未有也”。

这样一个庞大的寄生集团,光是发放禄米就使国家财政难以负担。比如朱奇浈,自己的郡王年俸是2000石,七十个儿子都拿镇国将军的年俸1000石,女儿县主和孙子辅国将军的年俸800石,国家每年支付给这一家子的禄米就超过十万石。

王府多的地方负担更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山西各粮仓存粮共152万石,而该省的皇亲年俸的总数却是213万石。万历十九年(1591年),山西临汾全年税收的最大开支是支付亲王和皇室宗亲的俸禄(占税粮的48.5%和税银的39.2%),其次才是军饷(占税粮的37.1%和税银的36.2%)。因此,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和负担,明王朝始终没能很好解决,供养皇室成员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这是明朝中晚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因为分封制度,是朱元璋定下来的万世不易的祖训,谁也不敢去动它。可以说,朱元璋当初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相反,宗室问题变成了导致明王朝朱氏天下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猪年,一枚邮票。

一条巷子,一段历史。

其中潜藏着的一国兴亡教训,让人深思。

汾阳府文庙 1914年

新春祭典

新春社戏

汾阳古城老照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