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上党”
说一说“上党”
文:未懂未悟
1.上党
上党,是旧时以太行山上,以今天长治辖区为主体区域,包含周边部分地域的区域概念。古老而神秘。
那么,这块区域为什么叫上党呢?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诗说:“上党从来天下脊。”脊者,脊梁也。《荀子》则干脆称“上地”。“ 清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旧府志的解释是“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地,解释为地形地势当然也是有道理的所以上党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这么多的解释都是后来人依据后世的情形对古文故名的一种意会,并没有去考察命名之初的地理状况和当时人们能力所及的地理认知及对“天下”的概念认知范围有多大。
我们知道,“上党”之名最早见于战国初。但上党一词应该是早在商周时期逐步形成的。。而当时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大致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东西两侧及太行山南侧的黄河两岸地区。所以当时的人们是根本不可能去认知其他地区的高山大岭,也就谈不上比较了。至于说“海拔”一词更是现代地理学名词,五十年前的高知知道这个词的人都不多,更别说几千年前的古人了。所以说古书这样解释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这里“山上”的山在古代名词单音节时代专指太行山,如同古代的河专指黄河一样。这在那个时代,太行山就是最高的山,也是最大的山。而当时的上党地方就在太行山南端靠近中原几朝国都的最高处,所以荀子称之为上地,众人雅称其为上党也就理所当然了。《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上党一词被载入史册。各类地理文献也认为这里“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上党为天下之肩脊的感受,对于久居于此的人们来说可能体会不深,但你若从河北回望山西,便立觉山高万仞,如在云天,有不识上党真面目之慨。可以理解当时的“天下”并不包括四野蛮荒之地,人们的认知只在“中国”,也就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北不过燕代,南止于云梦,东仅达齐鲁,西至于陕岐的区域。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上党地区也被三分,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国在这块区域各有辖地,却又不约而同地都名之上党,分别为韩上党、赵上党、魏上党。各派官员治理,韩上党据上党大部区域且居中心,其上党守治所就在今天的长治市市区。公元前262年,秦攻韩上党,韩上党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遂把韩上党的17座城邑献给赵国,由此而爆发了长平之战。
2.上党郡
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此置上党郡,治所在长子。共领14县: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濕氏、沾县、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城、陭氏、阳阿、谷远。汉代、魏、晋、后魏皆延续未变。
后周宣政元年,周取陈江北地,乃分并州,上党郡始置潞州。隋文帝开皇十六年改置韩州于襄垣,大业初改州为上党郡,并置上党县。
唐武德元年复为潞州,贞观八年置大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上党郡。乾元元年,复为潞州。至此,上党郡消失。
3.上党县
隋大业初改韩州州为上党郡,并置上党县。上党县名始。后历代唐、宋、金、元和明初皆沿用。至嘉靖八年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上党县改名长治县。上党县走到了尽头。
4.上党区
公元2018年,长治市并城郊两区为潞州区,改长治县为上党区。始有上党区。
5.上党遗迹
上党门
上党门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在衙署内大兴土木,增建飞龙宫、德风亭。最盛时亭堂楼宫有280余间。金元之际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上党门门庭,后又增建钟鼓楼。弘治三年(1490)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
上党关
上党关在山西省屯留县西。 关址在屯留境内的摩诃岭上。摩诃岭,俗称毛儿岭,是上党西通平阳的古道必经之路。山高地险,关城雄伟,上党关建在山顶西侧,十分壮观。东西两侧还有吴寨、华寨、边寨等要塞关卡为屏障,互相接应,是上党的西大门。现存断壁残垣。建国后,政府在这里建起林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现已成为屯留、安泽两县的用林基地。
上当南界
长治县南宋乡东沟村内有一阁楼式建筑,据说是清代建筑,阁上有屋三间,阁下有拱券式门洞,长约五米,宽可容一辆马车经过。北面的券门上阳刻四个大字“上党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