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太平寨访古
□文/图 曾庆远
太平寨是孤独而寂寂无闻的。《绥阳县志》记载了全县102座营寨,唯独找不到它的名字。太平寨又是值得庆幸而骄傲的,因为它是绥阳县境内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营寨。
太平寨坐落于杉木箐村一处极为险要的悬崖旁边,呈不规则梯形布局,依山而建,占地十余亩,距枧坝集镇约六七公里,已经硬化的乡村公路直达寨墙附近。营寨石墙高十余丈,墙顶布满垛口。正面近接墙顶的一个地方,开了一个门洞,一块巨大石板从门洞底部伸出,主要用于寨民向下吊取物资。门洞旁边有两个瞭望口。远远望去,一种军事城堡的威严感在心底油然而生。营寨右侧临近悬崖的石墙半腰,有一个方形门洞,宽约1.8米,高约2米,要搭了木梯才能上去。门额上阴刻“太平寨”三个正楷字,每字长宽约60公分。进入石门,依稀可见瓮城痕迹。墙内侧过道宽约1.5米,便于寨民通行,也方便防卫时输送物资。寨墙分两层修筑,均用当地条石砌就。条石长一米两米不等,宽约七八十公分至一米有余,厚薄在20至60公分之间。外墙稍高,每隔三五米设一个垛口。内墙稍矮,顶部平整,宽1.3米,贯通整个寨墙,便于防御时寨民相互支援。营寨后面是万丈悬崖,微风吹过,让人有摇摇欲坠之感。
寨内木房早已焚毁,现杂草丛生,林木丰茂,甚至寨墙上都生长了数棵约大碗粗细的青杠树。寨内几个台地,是当年数十间房屋的基址。边沿有几处条石砌就的储水池和猪圈,可遥想当年寨内生活场景。寨内最高处,有一个三层字库塔,高2.6米,全用石头修建,至今保存完好。由此可见,当年寨民在防匪的同时,仍然对文化充满敬畏。
绥阳县历史上的营寨和屯堡,绝大多数为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修建。只有个别如六郎城、芙蓉城者,相传为明朝土司所建。平播战争中,虽有明将马孔英率官军进攻朗山和桑木关、风坎关等诸关口,也有江铎统楚师夹攻板角关的记载,但岁月如风过流沙,当年的战事遗址早已不见任何痕迹。太平寨之所以能让我们触动历史的慨叹,不仅因为它留存的不易,更因为它见证了绥阳乃至黔北大地当年经历的一次次血与火的故事。
据《遵义府志》和《绥阳县志》记载,绥阳平播复县后,历史上最纷乱的时代分别有同治四年“姚黄之乱”,咸丰年间“杨龙喜之乱”,咸同年间“号匪之乱”“吴元彪之乱”,光绪六年“岳春山之乱”以及民国兵事。考察营寨修造时间,当从这些战乱年代去探寻痕迹。虽然地方志中没有太平寨建造的记载,但从附近居民口中,我们却了解到寨堡由当地曾姓先祖率族人修造,最初又名曾家营。据光绪十九年(1893)曾积义编纂的《后台曾氏族谱》记载,杉木箐村曾姓先祖于康熙年间从江西迁居绥阳县朗里(现蒲场镇境),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迁居赵里三甲杉木村(现宽阔镇杉木村),于嘉庆七年(1802)又一次迁居赵里十甲后台村(即太平寨所在地)。因此,该寨堡应当是在嘉庆七年以后修造。而从族谱中曾姓族人的生平来看,应为曾余胜率族人所建。
该族谱记载,最早迁居太平寨所在地的曾姓先祖曾孔先,在迁入前,已经和其长子曾余胜通过往返云南经商,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才另行购置田产,再次迁居后台村(现杉木箐村)。“耕田种土,开店坐铺,……贸易古滇,……沽赵里十甲后台村地名大鹿巷基址园铺,将复兴场产业,悉与胞弟管理,己与父移居大鹿项,仍同长子(曾余胜)贸易古滇……”根据曾孔先的生平情况,他主要是和长子曾余胜到云南做生意赚钱,太平寨应当不是曾孔先所建。
曾孔先之子曾余胜,生于乾隆丙午年(1786),逝世于咸丰乙卯年(1855)。曾余胜年轻时随父曾孔先常去云南做生意,晚年时期,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绥阳县境有“杨龙喜之乱”和“号匪之乱”。且从《绥阳县志》记载的102座营寨建造时间看,基本上都是咸丰和同治年间修建。族谱中对曾余胜的生平介绍为:“……自幼随父贸易云南,移后台仍复其业,……或周成幼弟,或开账项,或买田土,或造房屋,或敷家用,年年如是。……葬本村地名花椒岗当门艾家坡,生基。”由此看出,曾余胜家族已具备建造营寨的能力,族谱中也有建造房屋的记载。太平寨附近现存最大的曾姓先祖墓葬群中,曾余胜的坟墓规模不仅在当地最为宏伟,县内文史专家认为在县境内也当数第一。而墓壁上的石刻文字,也可证明该坟墓为曾余胜生前就已建造。曾余胜的晚年,正是咸丰年间“杨龙喜之乱”和“号匪之乱”时期,因此,寨堡由曾余胜率族人修建最有可能。
曾余胜之后的历代曾姓先祖中,除了曾余胜的长子曾庆江醉心科举,曾考取府试第二县试第三的经历,次子曾庆璋(1816—1898)有“戎马流离”的经历外,其余先祖均没有更为丰富的经历。曾庆璋去世时,绥阳县拔贡(时任水城理民府教谕)曾撰挽联一副:“忆当年戎马流离,公亦常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自愧名利无成,未以千金酬一饭;怅此日骑龙归去,时又值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纵说音容婉在,何曾半滴到重泉。”而曾庆璋之子曾积义(1844-1900),于光绪十九年间编修了《后台曾氏族谱》,该族谱有三篇序,其中两篇分别为后来编纂《绥阳县志》和《遵义府志》的李焕榜和吴国霖所作,之后,再无修建营寨的记载。
虽然太平寨建造的时间只能凭借曾姓迁居后台村的历史推断,但其焚毁的时间,则是十分清楚的。曾姓当时在当地是大户人家,有不少佃农,其中包括卢姓和何姓人家。由于何姓人家近距离居住在太平寨附近,营寨毁弃后,周围人家便逐渐称为何家营盘了。据何姓后人何荣昌介绍,民国十三年(1924)二月十一日晚,寨内卖客(内奸)勾结土匪老课(即课老窑简玉章),将土匪引入寨内。值班寨民何景发(何荣昌的祖父)和卢福喜惨遭土匪杀害。其余寨民见土匪进寨,惊慌中,从寨后跳崖逃离6人,其中一位叫曾善德(字兰芝)的厨师,时年22岁,因不敢跳崖而在崖边被土匪抓获。土匪进寨后,将寨内金银财宝洗劫一空,而将无法运走的粮食和房屋付之一炬。稍感欣慰的是,由于寨民在土匪洗劫中未加反抗,因而未被杀害。曾兰芝也因此活到78岁,于1980年去世。
翻查《绥阳县志》关于民国年间兵事记载,民国十三至十四年(1923-1924)间,土匪课老窑(简玉章)正是以绥阳赵里(现枧坝、宽阔镇一带)为基地,和另外几股土匪麻老窑、老焦、王树宣等,活跃于绥阳、遵义、桐梓、湄潭一带。简匪课老窑曾将枧坝团防枪支携去围攻绥阳县城。民国十三年(1924)正月十七日,简匪焚掠桑木坝民房数十家后,率众开往湄邑(即湄潭县),被陆军协联团痛击。简受重伤,遂退至枧坝场养病,数月寻毙。由此可知,正是课老窑受伤退至枧坝养伤时,将太平寨劫掠焚毁的。
太平寨虽然寂寂无闻,寨内房屋焚毁后被人们遗忘多年,然而,一旦重见天日,却让人们十分震惊。我们将图片发送微信朋友圈后,立即引起省市文史界的专家学者、各地摄影爱好者以及旅游驴友们的关注和询问。
杉木箐村远景
太平寨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