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青少年的孤独与抑郁”心理沙龙直播活动顺利举办
当下社会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年轻人比任何其他年龄段的人都更感孤独,甚至产生出抑郁情绪。这种观点令很多人都感到十分疑惑,本该活波开朗的青少年,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心理,是否有方法能有效避免或者改变青少年孤独、抑郁的现状呢?
孤独感是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一种情感体验,尤其是普遍寻在于中学生中。长期存在孤独感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能还会导致自责、自卑、消极、暴躁、避世等抑郁心理。据有关研究调查证明,长时间累积的孤独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的抑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为了探讨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心理与家庭亲密度作用机制,近日由信洁工作室创始人、林信洁特意举办了一场“青少年的孤独与抑郁”心理沙龙活动。林信洁老师是一名有着20年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曾在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博士班学习,多年来一直从事心理辅导相关的工作,个案累积5000小时。林信洁老师经常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学、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等备受人们关注的免费公益活动,此次“青少年的孤独与抑郁”心理沙龙活动欲从孤独感与抑郁的关系探究入手,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更多家长朋友了解并学习到一些有效解决青少年孤独、抑郁问题的方法,走进孩子内心。
此次活动在一直播平台免费公开播出,由林信洁老师主持,并邀请到了潘锦藩、邹其西、刘鹏志、吴玉伟、胡新轩、柳琼、梁继亦(排名按发言顺序)等多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参与其中。各位老师通过自身学习领域掌握的相关知识,对青少年孤独及抑郁情绪处理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受到诸多平台观众的评论和点赞。
专家讲解: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走出孤独
行动心理工作室创始人潘锦藩老师在活动发言中讲述了,家长如何通过共情、同理心去理解和识别孩子的情绪,发现、辨别青少年的抑郁状态,发现孩子抑郁的根本所在,以及如何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正确的危机干预。并引入电影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同时还指出了青少年对孤独的耐受感较差的原因,以及孩子需要家人陪伴和关怀的迫切需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邹其西老师作为人格面具专业讲师,则从人格方面阐述和解析了青少年产生孤独和抑郁的主要原因。同时还从专业的角度通过微笑型抑郁和受害型抑郁两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及孩子在家长影响下所产生人格的重要性。并提醒家长朋友们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的标签,要能够准确区分出孩子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之间的本质上区别。
青少年心理专家、兼职硕士生导师刘鹏志主要讲述了青少年抑郁的特点——低龄化、隐蔽性。并通过自身接触的真实案例分析了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产生和控制,为广大家庭敲响了警钟。
资深生涯规划师、国家一级职业导师吴玉伟通过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社会贡献、自我接纳、精神世界等五个点阐述了自身对青少年抑郁的看法。在他的讲解中,提到了当下人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名词——“玻璃心”。吴老师对这种心理的产生也做出了详细解析,使听众们能够更准确的了解青少年的内心动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新轩极为擅长婚恋情感以及亲子咨询,故而在发言时,着重讲解了青少年厌学、逃学问题,并指出了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他更提倡的是通过亲密关系来解决青少年的孤独和抑郁问题,并提出精神陪伴比金钱投入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使家长朋友明白了引导解决才是最好的办法。
温医一院主管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柳琼她从专业的医学角度,为听众朋友分析了如何去处理抑郁症。她从专业的医学角度,为听众朋友分析了如何去处理抑郁症。柳老师认为,孩子的抑郁源于内心的孤独,所以想要打消这种情绪,除了需要外界的帮助,家庭内的支持也同样重要。家长想支持孩子走出抑郁的状态,首先需要从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入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温州市名教师梁继亦,在此次活动中,主要解析了青少年抑郁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梁老师认为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多源于家庭和父母,并以亲身经历的事件作为案例,对青少年抑郁的危害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家长的陪伴和关注才是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关键所在。
家庭温暖是
带领青少年走出孤独和抑郁的最佳途径
孤独是一种感知的个人体验,指的是有一种脱离感、异化感和孤立感。当下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加上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陪伴,长期生活在自闭式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变得孤独、自闭、抑郁。加之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亦没有学到成年人的应对技巧来应对社会上的挑战,故而更容易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如果长期感到孤独,并一直不被人所接纳和理解的话,那么他们的情绪就会一直保持低落的状态,这种孤独经过长久的积淀之后,就会逐渐变成抑郁倾向。面对这种情况下,各位导师所给出的建议就是利用家庭关系、父母的关心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爱,并找到适合的方法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青春期的抑郁和孤独,不要让孩子在青春期就步入难以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