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的动力及影响因素
▼
本文节选自林信洁老师主编书籍《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指南》 第一章 心理现象与心理健康(节选)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动力及影响因素
(一)心理健康的动力
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1]那么促进心理健康的动力有哪些呢?
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们对各种事物,例如劳动、贡献、成就、享受等在心目中都存在好坏与主次之分,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是非与重要性的评价,有人追求地位,有人看重工作成就,有人着意享受,有人重视经济实惠。价值观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相当大的影响,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例如追求工作成就的人,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工作,在劳动和工作中获得乐趣,有益于身体健康。而追求享受的人,他们往往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切实际的追求吃穿玩乐,在这种错误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经常要遭到挫折,造成心情闷闷不乐,或者牢骚满腹,这些都有害于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特征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良好的心理特征能促进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乐观、坚强、勤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有利于心理健康。暴躁、任性、贪图安逸、心胸狭窄、虚荣心、嫉妒心等不良心理品质,都有害于心理健康。人的心理特征是在生活与实践中发展的。人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惰性,即一经形成改变比较困难,但并不意味着不可改变。有的人已了解自己的不良心理特征,但却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3.建立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感
改革对我们习惯了的慢节奏、低效率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严重的冲击。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为了承担更大的心理负荷,就必须主动改变慢节奏、低效率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4.有规律地生活
人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时间表,把工作和休息安排好。有规律地生活,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埋头苦干;在休息的时候,愉快地休息。使人产生生理上与心理上的节奏感,消除忙乱,有利于心理健康。
5.健康的身体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是维持和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之一。应该指出,目前不少人不重视身体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健康水平。有些青少年为了应付考试,埋头做作业,忽视体育锻炼。不少人吃完晚饭不去散步或走动,就坐下来看电视,天长日久身体发胖,影响身体健康。
6.良好的自我意识
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是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监控自己。一个人只有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和短处,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才能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获得满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难以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因而可能经常遭受挫折,致使情绪低落,心理失衡。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可以通过自我体验来了解自己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改造有害于心理健康的心理特点。
另外,经常用心理健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办事要根据自己的智力等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设置遥不可及的目标,否则容易受到挫折,产生心理冲突,情绪不安,影响心理健康。人们用自我观察方法正确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7.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少年时期起,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成熟起来,能够进行自我估价、自我检查与自我督促,也能够基本正确地评价他人的行为。一个人树立了良好的世界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科学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
8.防止与克服心理冲突
主观的要求与客观的限制可引起强烈心理冲突或持续的心理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造成心理疾病。人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发生心理矛盾,但是要控制其强度不让它过于猛烈,持续的时间也不要过长。有了心理冲突要设法正确解决,不能消极对待。
9.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
一个人如果经常与集体隔离,不与周围的人交往,容易养成孤独的情绪,往往心情抑郁或孤芳自赏,影响心理健康。一个人经常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进行正常而友好的交往,可使人消除忧愁,心胸宽畅,心情振奋,精神愉快。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做到上述几条,就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资料:[1]黎立勋.新编戒毒指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
注:该书本工作室有少量存货,原定价每本38元,十本以上9折优惠,25本以上8折优惠,欲购买者请扫描添加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