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我们决定向鸵鸟宣战!结果失败了。
作为五眼联盟之一的澳大利亚,是米国忠诚的反华走狗。它们本国军事实力并不强(仅几万的士兵,和加拿大不相上下),在许多时候都要依靠米国的力量。
在澳大利亚还没有和米国亲近时,它们甚至连一群鸵鸟都打不过。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鸟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被鸟打败的国家。
鸸鹋 [ér miáo](学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鸟纲鸸鹋科唯一物种,体高150-185厘米,体重30-45千克,寿命10年。擅长奔跑,是大洋洲的特产,世界上第二大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成年雌性比雄性大。
Emu War【鸸鹋之战】
有的时候也叫做大鸸鹋之战。讲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量退役的归国士兵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士兵安置计划下获得了一块土地(西澳大利亚洲),主要用于种植小麦。
当然,对于这些士兵来说,事情并不是那么顺利,因为他们以前都是军人,并没有耕种经验,更不用说这些土地本身几乎都是荒地,需要重新开垦。当然,政府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便利,如提供额外的牲畜供水等基础设施。
当1929年的大萧条导致小麦价格暴跌时,这些退伍军人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甚至还在企图造反(分裂运动)。
而同一时间,澳大利亚本土的鸸鹋(澳洲鸵鸟)也从沿海地区迁徙到了内陆地区以进行繁殖和寻找食物,也让这些退伍军人的日子雪上加霜。
大约有20000只澳洲鸵鸟选择了这些新开垦的麦地,因为这些麦地对它们来说实在太理想了。
饿了?饱满的小麦吃起来。
渴了?清洁的供水喝起来。
困了?柔软的麦苗躺起来。
想情人了?20000只鸵鸟里总能找到对象的。
因为这些退伍的军人大多都用围栏把农田圈了起来,所以这些鸵鸟想要进入农场只有把这些围栏破坏掉——至少要破坏一个可容自己出入的小洞,而考虑到它们1米85的身高,您就可以想象这个“小洞”到底有多小了。
而这些“小小的”洞口又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因为澳大利亚还有许多的野兔,它们同样也要觅食,于是兔子也从这些洞口里面进去偷食。
经过鸵鸟与兔子的清洗,这些退伍军人的损失更为惨重。
于是这些退伍军人就派了代表与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乔治·皮尔斯进行会晤。这些退伍军人非常清楚机枪的威力,因此要求部署。而部长也欣然同意,但是有附加条件:枪支只能由现役军人使用,政府负责开支,而这些退伍军人(农民)则需要提供现役军人的食物,住宿和子弹费用。
意思也就是说这些退伍军人花钱去请军队来打鸟——打鸵鸟。
因为这种方法认为可以帮助到西澳大利亚的农民,避免正在酝酿的分裂运动的一种方式。因此特意请来了福克斯的摄影师来报道。
这场“战争”是由澳大利亚皇家炮后第七重连少将GP梅勒迪斯(G.P.W.Meredith)的指挥下进行的,参战士兵有中士S.McMurray和炮手J.O'Halloran两个“团”,手持两挺路易斯自动机枪,并且每个团都配有军事观察员。
军事介入原定于1932年10月开始,但由于持续大雨,这些澳洲鸵鸟分散到了更方阔的地区,行动不得不推迟。
一直到了1932年11月2日,少将梅勒迪斯开始同澳大利亚鸵鸟作战。在首次“遭遇战”中,军队立即向鸵鸟开火,但是鸵鸟它们马上分成几个小组,飞奔而逃。士兵很难瞄准,因此最终“也许有十几只”鸵鸟被杀死。
下一个重要事件是11月4日。梅勒迪斯在当地大坝附近建立了伏击,并发现了1,000多只鸵鸟。这次,炮手一直等到鸟儿们接近之后才开火。在仅杀死十二只鸟之后,枪卡住了,其余的零星散开了,无法再射击。那天再也没有看到鸟类。
然后一直到了11月8日,即从战争开始“交战”6天后,已经发射了2500发子弹,杀死的鸵鸟数量尚不确定:一个报告上面写道“估计有50只鸵鸟被消灭”,而另一个报告上面则写道"死亡范围是200至500只"。
由于战绩不佳,第一次同鸵鸟战役结束,军队撤出。
但军队撤出后,这些鸵鸟的危害仍然存在,于是退役军人又再次向政府请求支援。
根据要求和基地指挥官的报告,国防部长批准了恢复军事的命令,梅勒迪斯于11月13日再次被派往战场。
最终一直到1932年12月10日,在又发射了10000颗子弹的情况下,一共也只500只鸸鹋被杀死。
在媒体对这场失败战争的铺天盖地地羞辱之后,政府不得不撤回了军事人员和枪支。
而乔治·皮尔斯这位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也因为这场战争被人笑话为“鸸鹋战争部长”或“鸵鸟部长”。
另外,这种澳大利亚鸵鸟(鸸鹋)它就站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