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法其实是一种视觉艺术,需要对作品进行“书法设计”

方圆居主人作品

我不知道古今书法文化里有没有“书法设计”这个名词,这是我在构思这篇文章之前想到的,就把它作为这篇小文章的关键词了。那么——

  • 什么是书法设计?
  • 怎样进行书法设计?
  • 书法设计怎样才能变成书法自觉呢?

这篇文章,就让我来说说这个问题,欢迎同道师友批评指正,关注交流。


书法展览根本上说同时装表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对作品进行事先设计

我一直感觉现代书法艺术同时装表演是一回事。书法,在失去了实用性这一属性后,艺术性就是其唯一的属性。书法同艺术的结合,就决定了书法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需要冲击力、需要吸引观者眼球的亮点。在书法展厅的书法艺术作品同在T台上表演的时装艺术实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时装艺术是基于服装设计的,那么书法艺术也同样应该有“书法设计”。事实上现代流行书风下的书法艺术几乎全部是刻意设计的视觉艺术。一些大腕书家在即兴创作时,看似随意挥毫,信手泼墨,但写出来的作品却极符合“设计规则”,这是通过长期锻炼形成的习惯,是一种了然于心、心手合一的书法设计境界。

时装表演和书法展览

书法设计,说白了就是书法章法的设计包括:黑白虚实、墨韵浓淡、阴阳向背、大小疏密、方圆纵横、节奏气势等六个主要方面。近几年的书法展览还多了另一个设计要素,即书法材料的设计,包括用纸、用墨、用印等方面的设计,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纸张拼接,本篇就不再详细论述了。


黑白虚实

书法布白是书法章法黑白虚实的重要手法,又叫做“计白当黑”,也是中国国画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

清代著名文化书家包世臣在他的著作《艺舟双楫》中说过: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这段话里的邓石如也是清代著名书法大家、文化名人,又号完白山人。其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都是说的书法章法中的黑白布局问题,堪称经典。

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大多有一处较为疏朗的空间,这个区域要么是字的排列比较稀疏,要么就是笔画较细、墨色较淡或较枯,显得比较”虚“一些,通常又称为”画眼“。有疏就有密、有虚就有实,一幅书法作品出现大片“白”的区域,一定有对应的大片“黑”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鲜明对比,出现章法效果

《兰亭序》中的黑白布局

比如,上图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红圈标注部分明显比较疏朗,行距相对较大,且字的线条比较细而且用墨比较淡,同后半部分的凝重和密集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墨韵浓淡

墨法也是书法章法的重要表现手法。元代书法名家陈绎曾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宋代姜夔也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古代书法名家多注重墨法的运用,十分讲究浓淡润枯的调节。用墨的原则应该以浓淡适宜为上,墨过浓或过淡都不是好墨法。同时,墨法的润枯还要看所书写的字体与书写者对笔的控制能力而定,浓淡适宜,润燥相间,写出的字方能有血有肉,有神韵气质。

好的书家多注重”一笔墨“,即醮一次墨,直至将笔写干,这样就会出现一笔写就的数个字或数行字,从头至尾由润到枯的墨色效果,现代书家创作行草类作品更是多见这种章法。

一笔墨笔法效果

上图为我在网上下载的一位不知名书家的行草书作品,写得很好,他用的就是“一笔墨”笔法,红圈标注为笔中醮墨将尽时的虚淡效果。


阴阳向背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向背者,如人之顾盼、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

上面这段话,姜夔除了说王羲之是设计阴阳向背的高手以外,重点说一幅作品要兼顾前后左右,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要有俯仰向背的呼应和变化,不能呆板,不能绝对的平直划一。

米芾书法作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就是这种章法设计的高手,尽管他在书写时不会事先打好格子写,但蕴含在书法作品里的阴阳向背和左右俯仰却是一种自然天成的习惯,是一种不自觉调节成趣的技能。上图是米芾一件作品的截图,不完整,但从现有的片断来看,基本符合前后左右摇摆呼应的效果,很有动感,又通篇稳定平衡。


大小疏密

书法贵在因字立形。大凡笔画较少的字一般字型就稍小,而笔画多、结构相对复杂的字就会写的大一些。

但在书法章法上,却也要综合考虑字的大小和疏密。字的前后左右原则上不能都写大、或都写成小字,最好不要重复,尤其要避免所有字或一片字”状如算子“,那样就失去了美感。有时,不得已出现数个字因为字型的限制而连续的大或小,这时就需要用疏密来调整,两个以上的小字可以连贯成一个大字,而连续的大字可以用拉开字距的方式使之显得象小字。

上图为王羲之《丧乱帖》,可以看出他在书写时不经意间形成的宽窄行距和字组的连贯,整幅作品就显得很有节奏、很有气势、动感十足。


很多获奖书展作者在“书法设计”上下了苦功夫

现代书法是视觉艺术,书法家更加注重外在形式和章法布局。好多参展获奖的青年书法家其实在创作作品时做足了“书法设计”的功课。他们有时甚至不只一遍地对参展作品进行设计和修改,包括字与字之间如何体现阴阳向背,哪个字该用长方形、哪个该用扁方形,哪些字需要连贯用笔,哪些字需要用润墨枯笔等待,有的作者可能对一幅投稿作品作数次修改。

现在的书法展览一般要求尺幅不小于六尺,有的作品甚至能用到八尺的大小,即使写大一点的字至少也得三二百字,如果写小行草可能就得上千字,如果要修改两遍、三遍,那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啊,这又需要创作者有多大的耐心和毅力。

所以,我常说,一定不要小瞧了在各级书展上获奖的书家,凡是在国展、省展获奖的书法家都不是一般的水平,起码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就不是每一个书者都具备的。我们参加书展投稿而不中,原因可能不是我们猜测的“潜规则”,而多半是我们在“书法设计”上没有下到功夫。

书法展览中的“书法设计”效果


【方圆居文化】结语:

  1. 临习古人书法要读懂古人在“书法设计”上是怎么做的?甚至可以在帖上画出字的向背、方扁、浓淡、连贯等等这些要素,开始先照葫芦画瓢,练习久了自然会成为不自觉的书写习惯,“不经意”间就会将古今书法大家的这些章法技巧信手应用;
  2. 创作书法一定要从“书法设计”开始做起,哪个字怎样写、哪一行怎样布局、哪个地方做“字眼”都要事先有个规划,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合乎章法;
  3. 最好的“书法设计”是不露痕迹,让人看不出刻意设计的样子,那是需要时间的。万事都有熟能生巧的过程,开始做不好不要着急,慢慢就会好了。

书法展览现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