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体系[国学体系]

发起人
国学之树体系由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新易国际和国际太极易协会共同研发。由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文胜老师带领孙虹钢、张宝祥、黄卫东、宫春涛、黄晓雷、朱钧等20人的学术团队全力奉献,通过对中国丰富的古代国学思想全面研究、探源、全面整合,成功研发了“国学之树”体系。该体系成功的帮助了数以万计的人士,认识国学,学习国学,是中国国学初学者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工具。[1]
国学体系
模型
国学体系
模型解读
中国文化经过八千年的沉淀积累,形成一个丰富庞大的智慧宝库,不少单独学科的著作一个人花一生时间都不可能遍阅,由于信息量过大,极容易使人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拘泥细节迷失方向的弊端。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文胜老师带领孙虹钢、张宝祥、黄卫东、宫春涛、黄晓雷、朱钧等20人的学术团队正是深切体会到其中弊端给国学学习研究带来的深刻影响,秉持中国国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理念,始创《国学之树》系统模型,去繁就简,提纲挈领,用一棵大树来做形象类比,为中国国学爱好者和中国国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便捷通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国学之树》体系。
一个国学大树分为:树根、树干、树枝、叶和花、树皮和大树成长的历程。
国学根源
一棵树能否枝繁叶茂,能否基业长青,最关键的是根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这个根就是被史学家,哲学家,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支撑这个大树生长的是其发达的根系,这也是国学的本源。
“儒释道三教同源,源于易经”,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几乎所有圣贤智者都把《易经》奉为至宝,被历朝历代称为群经之首、最高智慧;她不仅造就了辉煌的八千年中国文明,而且为计算机二进制、物理量子力学、人类遗传密码等现代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并成为古今中外企业管理成功之道和致胜模式的核心思维根基。
国学主干
国学之树的主干是由三大宗教与哲学组它们分别是儒、道、释三大主流思想与宗教。它们是国学之树的支持系统, 构成了这棵树的主干。深刻影响中国人的 思想与行为。
儒:儒家是中国影响最深的哲学思想,并从汉代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一直在各个时代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及法律等各个层面,其学派创立者孔子的哲学思想根源都是从《易经》中获取的,史记中就有“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刻苦学习记载”,论语中也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孔子慨叹。
道:道家及道教,是中国本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宗教学派,被很多朝代的统治者所尊崇与奉行,尤其以唐朝最为明显,唐朝由于国姓为李,所以定尊李耳为教主的道教为国教,道家及道教最重要的著作《道德经》让很多人觉得深奥,尤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最为经典的哲理,让人无法参透,但如果你有《易经》的基础,这句话及这部五千文就非常清晰易懂了,当然,道教尤其是道观中随处可见的太极八卦的符号就更是《易经》体系的图形和模型了。
释:佛教,我们都知道这是外来文化,起源于古印度,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当然最初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因为佛教主体思想修的是“空”的境界,而我们已有的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有”,两者本身是对立的,这种矛盾使得佛教很难进入汉文化地区,所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融入儒家和道家及《易经》的思想和内容,进而慢慢的使大家所接受,又由于佛教是劝人向善积德安顺的,所以被各个时代的皇帝所认可,用以维护稳定的统治。[1]
国学枝脉
国学之树生机勃勃,象征中国思想体系 中的各百家学术。这些学派众多,比如:墨、法、兵、谋、名、农、杂、阴阳,构成了这棵大树的繁枝细干,使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墨:墨家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思想对哲学、政治、伦理、认识论、科学、逻辑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贡献,并提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
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地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 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慎到、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子等。
兵:兵家,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谋:谋家,即鬼谷子学派。鬼谷子,真名王诩,又名王禅,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鬼谷子的著名弟子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名:名家,提倡“正名实”,“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名家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农:农家学派,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进行总结,并阐述其朴素辩证法思想。
阴阳: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大体而言,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1]
国学之叶
国学之树亭亭如盖,秀美无比的身姿,正是因为其美丽茂盛的绿叶。这些不可缺少的叶子就是国学中的艺术表现形式,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以及各地的民俗艺术让中国成为美学的国度、艺术的殿堂。
琴:古代弦乐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亦称“七弦琴”;通称“古琴”);某些乐器的统称。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
棋:指围棋,中国古时有“弈”、“碁”、“手谈” 等多种称谓。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这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也有联棋或团队对战模式,有两人对两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等形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反应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在中国发展最广的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
书: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艺术瑰宝。书法产生于汉字发明之后。据文献记载,汉字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的。
画: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的妹妹“夥首”。中国画历史悠久,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人一般泛指写诗的人,在文学意义上讲,应是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诗的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抒情诗、朦胧诗等。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词: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歌:有感而发、因情而动、行文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指歌词在文艺学分类上的名称。是否能够入乐,是歌和诗的根本区别。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1]
国学树皮
国学之树健康生长,是因其外衣的庇护。树皮就有如我们人体的皮肤一样,提供给全方位的保护与保养。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学体系,充满中国哲学的思想与智慧结晶。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1]
国学之树
国学之树的成长伴随着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延伸,正如中国历史一样,朝代传承的兴衰成败能让我们以史为鉴获得成功的智慧,更见证了中国文化勃勃生机与强大的生命力,国学的继承与传承也是历史赋予这个时代的使命与愿景。
史学: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1]
著作权归属
图片展示

《国学体系》理论体系由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文胜老师带领国学管理团队完成。 著作权归新易国际与许文胜老师及团队共同享有,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任何团队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复制、模仿、盗用、传播本体系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1]

参考资料
[1] 国学体系:指导人学习国学、探索国学、研究国学的核心依据 ·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2014-01-20] 
免责声明
意见反馈
©2021 baike.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