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理解的书,要不要先读导读本?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29 篇原创文章
我写过一篇文章《如何读懂一本难读的书?》,文中提到的一个读书方法的先读导读本,有的读者说要先读原著。
因为读注释或者导读本只是咀嚼别人吃过的东西,而失去了与作者本人的思想交流,这一点我是认同的。
因为我们读一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和对话,从而吸取作者的第一手精神养料,甚至成为埃科眼中的「标准读者」。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该书作者也列举了作为辅助阅读的导读本的诸多缺点,这一点在多年前我就认同了。
不过道理是对的,读书方法看上去也很完美,可它一定适合所有人吗?不见得。
对于受过高等教育或阅读理解能力极强的人,即使读一本难度不小的书,他也能通过先读原著理解大部分内容,再有选择地找一本导读本来辅助理解,这种读法自然没有错。
可对于那些学历不高,阅读理解能力暂时差一些,却十分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直接读原著就很吃力了。
这种吃力不是短时间内解决得了的,读不懂就真的不懂,那么他只能先读导读本、注释本或者别人解读的书,不能跨度太大。
打个比方,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值是3,而一本难以理解的原著难度值是5,导读本是4,这时他读导读本就更容易理解,而不是为了追求所谓正确的读书方法直接读原著,那只会打击他读书的信心。
相反,当他读了难度较小的导读本时虽有点吃力,但不久就适应了。当他阅读理解能力值达到4,再去读原著更容易读懂。
比如有一个人喜欢传统文化,爱读《论语》,却苦于识字不多,只能读《于丹<论语>心得》。
这时你能用手指着他的头说「你这样读不对,应该先读繁体竖排没有标点符号的原滋原味刚出土的《论语》,或者读朱熹用古文注释的」吗?
那只会伤了他的心,即使你的读书方法貌似正确。
以他目前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只能先读《于丹<论语>心得》,尽管在你看来这是一本不值得读的书,他却读得津津有味,这不也挺好吗?
现在娱乐活动那么多,他却选择了读书,不应该多鼓励他吗?当他读懂了这本书,接着就会读李零的《丧家狗》,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实际上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的阅读能力越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如一部薄薄的《论语》,即使是汉语言文学的本科生也不一定读得懂,不是读一读注释就算理解的。
单书中的一个「礼」字就难倒大部分人,不读《左传》不读「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难以说懂。
可见读一本难以理解的书,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读法,如果你书读得多,理解能力强,就直接读原著,第一时间与作者对话。
倘若你识字不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从比较简单的导读本读起,只要书里说的不是错的就适合阅读,哪怕里面都是正确的废话。
至于被导读本作者观点误导的可能性,确实存在,对于不善于辨别的人就有可能全盘吸收,在阅读原著时有一定的干扰。
不过这是不可避免的,直接读原著不也被原作者的观点影响吗?我们敢说自己的想法都没有受到书本或者别人的影响?
若想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导读本作者观点的影响,就只能在阅读时不陷进去,多跟自己说:「这是他的观点,等我读原著时看看原作者是不是这样说的,差别在哪里,他为什么这么说?」
如此一来,就不必担心导读本的误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