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经》序
在五到八年的学习期间,培养出以传统中医理论和临证思维实践的临床医生,重点在哪里?
有言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比例不合,当提增中医科目时间;亦有说学院教育乃西方近代工业化流水线模式,当回归古人师带徒,临床跟诊形式。
以上观点各有其得,其旨皆在回归传统,然而回归并非封闭自守,回到过去。
当代中医学成之难,不能完全责之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根本原因在于世事之变。我们需要当下站定,看清前后,方知中医发展面临的背景与近百年传统中国“被迫”迈进现代化,所发生的变化与挣扎是一体的。
传统医学的源头,来自对大自然和人体的精神、能量的长期观察和体验,生死、健康只是内中一环,疾病乃其最后显现之结果。
医学处理的对象,不仅有病痛不适,更有背后的个体生活、心智发展、文化语言环境、集体意识与习惯,所有这些“不内外因”,都会引起“神气”的变化,而导致各种新的病症。
现代科技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脱离,物质生活从生至死的全面包裹,带来了现代人生活视野的狭窄,语言语境的变化。
面对的具体病症,或可以援用传统中医的语言来描述,但病之主体,已是现代人,其外在生活环境、内在精神心理,乃至对文字语意的理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
对于物质身体观念的固化,于无形精神能量气血的无知,使得学习传统医学的现代人士,不仅失去了学习传统医学记录文字和生活经验的日常便利,还面临着来自西方医学不同病名和诊疗思维及操作常规的冲击,自幼详熟的现代医学词汇和思维,也在医患沟通中给现代中医带来不少压力和困惑。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一个现代人学习传统医学需要作的努力:
一方面,首先需要广泛的阅读和学习,掌握现代人的通识,不仅需要学习现代医学——此为与现代人交流的基础,还应留意心理学、社会学、历史乃至商业……,并能身体力行,学以致用,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现代人而非“古人”。
另一方面,当代中医学人确实需要勤求古训,博览群书,熟悉古人的语言,由此理解和体会传统中医关于无形的精神与能量的表述,比如“天人一体”“形神合一”“神气开阖”“阴阳气血”,以建立传统医学的思维模式,然后跟随有经验的老师进入实践体验中。
需要跟随明师,读古书,还需要进行“太极、静坐、站桩”等内在训练,确实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体验。此乃传统医学入门之正途。
苏星华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的大学同级同学。临证丰富,读书广博,对星象、风水、八字等术数哲学多有研习,游学欧美十余载,曾就读于法国马赛二大医学院研究生院临床精神病学专业和法国里昂高等商学院,后在加拿大多伦多行医十年。对古今之变化,中西之长短,有深切体会。
《圣济经》为宋徽宗所作,学从灵素,文通理恪,为宋代医学生通用教材,共计十卷,分为《体真篇》、《原化篇》、《慈幼篇》、《达道篇》、《正纪篇》、《食颐篇》、《守机篇》、《卫生篇》、《药理篇》、《审剂篇》。从天地肇始、阴阳互从、精气化生、形神相依入手,全面论录了传统医学关于孕产慈幼、色脉诊法、五运六气、饮食调理、身心和治、养生修道、本草方剂的认识。
现代人学习中医,容易进入点对点的简单思维,经常只见病症之木,未瞰整体之林;只关注某方某药之有效于某病,而未能审视病人形志之苦乐厚薄轻重,药品之清浊升降走守;至于天气之寒温燥湿、地气之冷暖聚散,医患精神魂魄之专治精进,更是失之渺渺。
这也是现代中医教材的分科别目,用现代思维打散重组带来的缺憾。通篇阅读本书,有助于我们建立上文所举之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和神气为用的思想。
苏星华医师有心于中医学术与教育,作《圣济经》点校本,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浙江文德公益基金会和立品图书的支持。特此感谢,也感谢基金会陈航宇先生的细致工作。
是为序。
李辛
2018/12/24于常熟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现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顾问,法国蓝之树学会顾问。
著有: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