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进阶 | 让观点文告别“大而空”,三大锦囊请收好

所谓观点文,就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表达形式以议论为主。像书评、时评、拆书稿,都属于观点文。

好的观点文,有鲜明的态度、有严密的逻辑、有生动的案例、有走心的表达,能给读者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我热切期望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也一直在努力地写,同时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文章:怎么能不断提高写作质量呢?

前两天,听默默老师的拆书稿分享,其中的一句话戳中了我的心,让我惊喜地发现了提升观点文质量的一大命门。她说:

不要写大而空的话,不然很难引起共鸣。

不怕有问题,就怕没答案。“大而空”,该是观点文的致命伤。那么怎么克服这个问题呢?结合前段时间和大家一起写书评、写头条的体会,再结合平时一直在学习大号爆文,有了一些心得,现在梳理下来与写作新手们分享、交流。


所谓“大而空”,简言之,就是内容空洞、语言抽象、高喊口号。具体表现为:

1. 语言抽象,缺乏感染力。抽象的语言概括性强,模糊度高,虽然简洁,但省略了事物的很多特点,甚至细节,缺乏形象性。

如果文章抽象性语言太多,就显得泛泛而谈,一味讲道理,不仅显得空洞、虚无,而且是不是会有一种说教的感觉?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就失去了感染力,难以打动读者的心。

2. 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主要表现为文章光有道理没有事例。写新媒体文章,别忘了“故事思维”。

但是,有故事不代表内容就不空洞了。这个故事,应该是鲜活的生活实例,或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不是胡编乱造,给人虚假之感。

3. 观点沦为喊口号,唱高调,或者老生常谈。如果不是自己对某一事件、某本书有真正的共鸣,那就提炼不出核心观点。若要勉强写一篇,只有去参考别人的见解,或者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普遍的道理,无法深入剖析,沦为空谈。

再美的辞藻也难以遮掩苍白无力的内在,难以有真见解、真情感。文章缺乏深度,便失去了让读者受益的价值。


怎么办?那就对症下药,也从观点、内容、语言三方面入手,让“大而空”的观点文脱胎换骨,变得“真实、充实、亮眼”

1. 观点立得起。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全文都是围绕核心观点展开的。

要想观点能立得住,首先你得确定自己的共鸣点自己有真感触、真见解,才能笔下有言,文中有情。不然,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而来的文章,自己都说不服,怎么会打动读者呢?所以,在读书或者看热点、听新闻有感触时,赶紧动笔记下所思所想。

其次,确定写作对象。所谓“看人说话”是不无道理的。根据自己的垂直领域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人群,来确定观点,这样的立论就有根基。

有句话大家非常熟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同一本书、同一个热点、同一件事例、同一个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们要深入研读这些生动的例子,从“用户思维”和“个人共鸣”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提炼出核心观点。

默默老师在分享时,谈到了她在拆解世界名著《飘》这本书时,调整核心观点的真实经历。

以前读这本书,默默老师对女性觉醒很有共鸣,但是长大结婚之后,源自对婚姻生活的感受,产生了新的领悟,又想到婚姻话题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经典的话题,最终确定了《飘》这篇拆书稿的核心观点为:三观一致的人结婚,更容易幸福。

所以,平时要多进行观察思考,及时记录突然产生的非常精彩的见解、想法,也可以摘录一些金句,以激发自己的灵感,为写文时确立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做准备。

2.内容撑得住。

内容,其实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是观点文的血肉。亮出观点,稍作阐述后,需要通过事例来撑起观点,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而充实。写新媒体文章,万不可忘记“故事思维”。

但是,有故事不代表内容就不空洞了。事例作为论据,要能很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有其典型性。而且,最好是来自生活的事例,或者从生活中提炼的,而不是胡编乱造,言过其实,这样的事例难以让人信服。

联想到一个很有启发的小故事。

一位文学爱好者,从小酷爱写作,但写了很多作品,都没什么特色。于是,就去向当地一位非常有名的大作家求教。

这位大作家很真诚地告诉他要肯吃苦,勤练习,然后让他去自家大门口观察马车。

这位年轻人很听话,一连观察了几天,可惜一无所获,便又去找大作家。结果,这位大作家很严厉地问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年轻人目瞪口呆、刻苦铭心。

他问:

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切你都能写得清楚吗?

年轻人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原来是自己观察得不仔细。于是便又继续观察来往的马车,并进行创作。

当他拿着作品第三次上门请教时,大作家露出了难得的微笑,夸莫泊桑很有才气,并鼓励他坚持下去。

随后,大作家再次指导年轻人,要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没有写过的特点,并会用工笔细描的方法加以刻画,写出与众不同之处。

这三次指导,让这位年轻人醍醐灌顶,写作之路由此乘风而上,最后成了赫赫有名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没错,他就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而那位大作家,正是写出世界名著《包法利夫人》的福楼拜。

可见,认识和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啊!不仅要留心观察,还要仔细观察,更要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我们的文章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还有“个性”。

3.语言“活”起来。

“活”,是指文字的生动性、形象性,文章的可读性。怎么克服文章过于抽象、空乏的问题呢?

  • 写事例注意细节,加强形象性。观点文虽然是以观点表达为核心,但是需要有例子去支撑这个观点。所以,在讲述事例时,对于一些重要细节,可以用形象性的描述性语言,使读者在阅读时有画面感。

来比较一下:

①燕子是一种娇小玲珑的鸟儿。

②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郑振铎《燕子》)

两句话,哪句话让你更有画面感?第一句,用“娇小玲珑”高度概括了燕子的特点。第二句话,抓住羽毛、翅膀、尾巴的细节,“画”出了燕子,不仅形象生动,还自然激发起我们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文字,就是“活”的文字。

  • 分析尽可能细致,言之有理。在解释观点或者分析事例时,不要浮光掠影,点到即止。而要将事物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挖掘出来,深刻剖析,让读者在你的分析中充分理解其中的关系,从而充分认同你的观点。

好了,光说不练假把式,把学习所得、复盘领悟运用到写作实战中吧!

最后,借用林清玄的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写法分享:

“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