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雪泥在线』读『刘春林新作』《桑梓随笔》
作者作品推介
刘春林,男,河北井陉人,有小说,散文集问世。近年专门研究井陉历史文化,其编著的《古人游历井陉诗选校注》与《古人游历井陉诗续选校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桑样随笔》,是春林先生继《桑梓絮话》之后的第二本专门研究井陉文化历史的著作。
刘春林校注出版的作品:《古人游历井陉诗选校注》与《古人游历井陉诗续选校注》
吹尽黄沙始到金
——读刘春林先生《桑梓随笔》有感
文:雪泥
作者简介:
雪泥:河北省作协会员,石家庄市矿区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倾诉》、《深度体验》。曾多次获得各级文学奖项, 2015年获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石家庄市文艺繁荣奖。2016年,获河北省散文30年创作金星奖。
与刘春林先生不过三两面之交。去岁冬末,春林先生来矿区,约我与一众朋友小聚,并将他的《古人游历井陉诗选校注》与《古人游历井陉诗续选校注》两本书赠我。细读这两本校注,顿时惊叹不已。从古至今,寻找散落在历史长河中关于井陉的记录,已如星宿海捞星,更何况,在这星河中追寻关于描写井陉诗歌的光芒,更是难上加难,其中的执著、艰辛可想而知。由此,我对春林先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听说春林先生的新书《桑梓随笔》出版在际,心中甚是向往。春林先生似是解我意,爽快地把新书的pdf格式传给我。是以,我有幸先睹为快。
《桑样随笔》,是春林先生继《桑梓絮话》之后的第二本专门研究井陉文化历史的著作。认真读《桑梓随笔》,感悟颇深。井陉自古以来就是冀晋通衢之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军事要塞。做为千年古县,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新世纪以来,它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多惊叹于它的新变化,但对井陉的悠久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却为数不多,对井陉历史以严肃的态度进行研究的,更属凤毛麟角。
《桑样随笔》一书共五部分,分别为“史解井陉历史人物”、“溯源井陉风物”、“考辩井陉疑论疑说”、“追寻井陉遗闻逸事”、“解读清人游历日记中的井陉”,涉及内容之多,考证之繁复,令人一读之下,暗暗赞叹。
《桑样随笔》的人物篇,叙事客观,条理清晰。《西汉鲁王相·田叔》,论证田叔为“赵陉城人“之陉为井陉,不牵强附会,而如抽丝剥茧,论据相互映证,论证严谨,据有很强的说服力。《桑样随笔》所列人物,均为井陉历史上的名吏重臣,春林先生下笔客观,不因为本邑名士,便一味溢美之辞,而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毕鸾》,又如《邢端》,野史与正史所记出入甚多,为求真相,他取地方志与帝王实录对比,对人事起伏者,亦多方考评,不遗余漏,力求还原人物的真实经历。
《桑梓随笔》所考风物,大到山川、河流、关隘、桥梁,小到村庄、寺庙、碑石;所辩疑辩论,所记逸事,上到历史人物,下到诗词碑文,涉及到井陉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仅“井陉关”的考证,所引用的史书、史志十一种,所引前人诗、文九篇,令人目不暇接,须得认认真真,一字一句细读,方可知其来龙去脉。读时须细读,可想而知,论证时的繁琐,该有多么费功夫。
春林先生说:“落在纸上,白纸黑字。要经得起后人推敲验证,特别是文史研究,不能凭感觉,一拍脑门,胡乱下结论。”这一点,我深为赞赏。文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仿佛是时间这棵大树上的两端。文史研究,是对过去的追本溯源,而文学创作是当下的新枝发芽。文史研究是寻根求实,而文学创作是用文学的形式提炼生活,记录历史。不论是文史研究,还是文学创作,要对自己笔下的文字负责,这是一个文人,应有的责任心。
《桑梓随笔》文字细腻,笔法多变。春林先生早年曾是文学创作队伍中的青年才俊,小说,随笔,诗歌多有涉足,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比起一般的文史研究著作的枯燥无味来,他的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霍鹏篇,引褚人获《坚瓠集》中霍鹏的传说,以志异手法起笔,让读者顿生好奇之心,必会细细研读。邢端篇,则以帝王录为引,写邢端被称“应梦之臣”。人生若有了传奇的色彩,必当精彩,然而,他笔锋一转,据实考评,言“《志》中所记选用应梦臣情节当纯属虚构”。当我们以为邢端不过浪得虚名时,他又以史为据,细数邢端人生沉浮,证邢端“性刚直,莅政守法,不阿权势”,应梦情节虽为虚构,却实实是“扶柱”之栋梁!短短一篇文史考证的人物志,让他写得跌宕起伏,叫人赞叹不已。
又如《井陉茶棚轶事》,以晚唐刘贞亮的《饮茶十德》开篇,始读,本以为是介绍施茶之德,不料,一路读下来,却是性钦与霍鹏参禅斗茶之逸事,二人言语间一来一往,成为一段公案。让人受教的同时,又觉得妙趣横生。同时,巧妙地介绍了“凤凰岭龙岗寺施茶碑”与碑文的来龙去脉。寓教于乐,大概说的就是此等行文手段吧。
春林先生博览群书,熟读经史子集,野史,逸本,诸文所引,皆有出处。世人多知褚人获的《隋唐演义》,而不知他的《坚瓠集》;知欧阳询的欧体《九成宫醴泉铭》,而不知是他主编的《艺文类聚》。《桑梓随笔》多有引证,所谓信手拈来,以榫入卯,严丝合缝,必得厚积薄发,方能运用自如。细微处见功底,春林先生学养深厚,为我辈所不及。
研究文史,当属枯燥无味之事。春林先生说:“做文史研究,首先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实地考证,他跑遍了井陉的每一个角落,年轻时步行、爬山,远一点的就骑自行车,在乡下一呆就是一个星期,他从来没觉得厌烦。现在条件比以前好了,想去哪儿考察,开车就能去。史海钩沉,从茫茫大海中搜寻前人踪迹,须有“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耐心和毅力。春林先生在书本中跋涉,草蛇灰线,须拨开历史的尘封,寻找历史的真相,每当一个观点或疑问有了答案,他所拥有的那种自信、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无与伦比。
关于《桑梓随笔》,春林先生说,最爱最后一章“清人游历日记中的井陉”。我细细读过,在读过大篇的史料研究后,再读这些日记,便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日记不同于作文,所感所议,亦无所禁忌。日记所记多为沿途风景、时下风土民情,文笔自然流畅,情感真实。康乾盛世时的井陉,溪流遍地、山清水秀,田舍村庄,一派祥和宁静,他人眼中的井陉,堪比桃源,风景优美,因此留下的诗作甚多。春林先生搜寻到这些人的游记与诗文,摘录并点评,让人在文字中,领略到井陉山川之美,实在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作为一个井陉人,能读到这些文字的,亦是幸运之人。
文史著作,不比文学作品,读者相对较少。芸芸众生,皆为柴米奔走,关心当下者众,回首前人者寡,春林先生为此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不可估算,此书的历史价值,亦不可估算。几十年如一日,如此劳神劳力做一件事,是什么让他坚持如斯,我在《桑梓随笔》的后记中找到答案。他说,“桑梓二木是前人'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作为坐享其成的后辈,理应'令我心生忆桑梓’,理应像恭敬父母那样,恭敬家乡的文化,热爱家乡的文化”,“井陉的三川、九岭、七十二个对子村间,这里有让我魂牵梦绕的桑与梓”。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诗,大概可做春林先生一片赤子之情最好的注脚吧。
2016/5/30 一稿
2016/6/01 二稿
“落在纸上,白纸黑字。要经得起后人推敲验证,特别是文史研究,不能凭感觉,一拍脑门,胡乱下结论。”
——刘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