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
陈某,男,62岁。1983年4且12日初诊。患者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多发于春季。昨日复发,伴头晕,脉散乱不整、细而无力,舌苔薄白。心电图示:快速房颤。
仿仲景炙甘草汤法。
处方:生地黄30g,党参12g,桂枝10g,炙甘草12g,麻子仁10g,麦冬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上方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3剂。
药后脉仍散乱不整,但较前有力,自觉症状好转,有惊恐感,舌苔薄白,前半有裂纹。
处方:生地黄45g,炙甘草15g,党参12g,麦冬12g,麻子仁12g,桂枝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生龙骨30g(先煎),大枣10枚。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
服4剂后,心电图示:房颤消失,低电压趋势。
予上方1/3量服3剂,续以益气活血、养阴宁心之品调理善后。
按语:柯氏指出,今人用炙甘草汤常略去清酒,很不妥当。酒是重要的通阳药,阴药补养阴血须得阳药相助,酒不仅能够通阳气,而且是较好的溶媒,以酒加水浸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经过煎煮后酒精成分已经挥发,故于心脏病患者有利无弊。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是药物用量很大的一个方剂,生地黄用一斤,折合现在250g;甘草4两,折合现在62.5g,是张仲景用生地黄、甘草的最大剂量,我们在应用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增减。目前应用炙甘草汤剂量最大者生地黄210g,炙甘草75g,桂枝45g,以效为度。
炙甘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又名复脉汤。顾其名思其义,可治脉结代可知。是一首治疗心律失常之方剂,临床上不论是功能性的或是器质性的均可用之。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谓一语中的。仲景有治悸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结代渐稀……”深感粤沪两位经方大家,解读《伤寒论》虽各有见地,然审证用药则一也。是以曹氏曰:“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见方证对应是临床之不二法门。曹氏门人姜佐景曰:“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
吾用此方治愈者不胜枚举。如一音乐制作人冯某,因患心脏预激综合征,每遇激动或惊吓,或动作过大即发,心率超出一百次,医院建议做消融术治疗,以炙甘草汤坚持服用三个多月,现已四年未再复发。又一亲戚,电脑工程师李某,患心房纤维震颤并发脑梗,双眼视野变窄。经西医治疗后,脑梗症状有所改善,房纤仍常发作。以炙甘草汤连服三个月,后每月服七八剂。坚持三年多,房纤未见再发。
此方乃养心阴、温心阳、益心气、补心血。姜佐景谓“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
原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可以说是桂枝汤的衍化方。即桂枝去芍药汤,更加人参、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连同清酒合共十味,在仲景方中堪称大方。动静结合,阴阳兼备,结构严谨,面面俱到,剂量特重,用宏效彰,用得恰当,每收奇效。临床应用时,如非明显真阴亏劫之象,无须去参、桂、姜、枣。如炙甘草汤之卢案,即后世之加减复脉汤是也。
此方尤应着眼的是生地黄、炙甘草、桂枝、清酒四药。汉代未有熟地黄,仲景书中所载干地黄,应是现今之生地黄,如肾气丸、胶艾汤等,而所载生地,应是现今之鲜生地,如炙甘草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等。鲜生地难觅,唯以生地代之。本方虽以炙甘草为名,但方中生地黄(鲜生地)重用达一斤。故本方应以生地黄为主药。(防己地黄汤为二斤,绞汁。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汁一升,按一升约今200ml,需多少鲜地黄方能榨取?有待考证)按柯雪帆氏考证,汉之一两约折合现今15.6g计,一斤相当于现今之249.6g。日三服,每服亦为83.2g。常用量是30~90g。
炙甘草之用量亦为仲景方中用甘草之重者,仲景方用甘草多为二三两,本方与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均为四两,其养液之功亦不可忽视。
大枣用量三十枚,亦为众方之首。仲景当归四逆汤用二十五枚,桂枝汤等方多用十二枚,曾称量过十二枚大枣约50g,三十枚则约为125g矣。
桂枝则为仲景治悸之要药,乃本方不可缺少之品。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衍化而来。《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脉者,数而时止也,胸满者即含悸之意。刘渡舟认为:“在临床上,对胸闷、心悸、咳逆等证,凡属阴寒邪盛,胸阳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再加附子颇有疗效。”可见炙甘草汤为桂枝去芍药汤加味在情在理。后世加减复脉汤为本方去参、桂、枣、姜,并加芍药。或再加味而成一甲、二甲、三甲复脉及救逆汤、大定风珠等。作为纯养阴液尚可。要治“心中震震”、“脉细促,心中谵谵大动,甚则心中痛”,无异痴人说梦,徒有“复脉”之名,而无“复脉”之实矣!仲景以复脉汤治心动悸已考虑阴液不足,故方中配以大队养液之品。设若阳虚、水气等悸,自会配以附子、茯苓等。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姜佐景曰:“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
本方水酒同煎是仲师之首创煎法,不可忽视。论中曰:“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按历代注家均谓:“清酒通经”。柯韵伯则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细观仲师之地黄方,如胶艾汤亦与酒同煎,然胶艾汤乃止血方,无须通经,更无须引药上行,可见伤寒注家常落臆解俗套,非仲景原意也。试想药与酒同煎,汤成则酒味俱挥发殆尽,何以通经、上行?近人解释此方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麦冬等有效成分析出,应为仲师本意也。清酒注家多谓酒之清者,酒之浊者为白酒,故清酒应属黄酒,如花雕之类,汉时未有蒸馏酒,故不应用高粱酒之类。按近人刘渡舟谓:“一升合198.1毫升”,柯雪帆则谓:“一升合200毫升”,本人曾测量过,普通饭碗一碗水约为175ml。本方以清酒七升,即约1400ml,差不多3斤矣,水八升即约1600ml,约十碗水。煎成三升(600ml)。姜佐景谓:“吾师生之用本汤,每不用酒,亦效。”大多医者认为不用酒,效果较差,我等观察亦然。故病重者大多加酒。
临床常用本方剂量:生地30~90g、炙甘草15~30g、党参30g(病重者用高丽参10~15g)、大枣15~30g、阿胶15g、麦冬15~30g、麻仁30g(可改用枣仁或柏子仁15~24g)、桂枝10~30g(病重者曾用45g)、生姜10~15g。常以六到十碗水,煎至三碗,再加入花雕酒250~500ml(半支到一支),煎成一碗,去药渣,加入已预先烊化的阿胶,此时药液颇稠厚。再以水四碗复渣再煎,日服两次。
《伤寒论》第178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仅八个字已道出本方方证。第179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是进一步描述结代脉的脉象,并且指出代脉为难治。仲景书中言难治者除本方及麻黄升麻汤、四逆汤、硝石巩石散外,多不载方。可能心律不齐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者,器质性者当然难治。姜佐景谓:“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
本方乃滋阴养液、温阳益气之方,可以说是补益之重剂,除“脉结代,心动悸”之外。《金匮要略·虚劳篇》:“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为另一组症状。而《肺痿篇》:“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又为另一组症状。临床上总以体倦消瘦,面色憔悴等虚羸见症为征,舌淡或光亮无苔,脉也可见细弱,代脉则更重,预后当更差。基于此,我常以此方治疗肿瘤化疗后、大病后身体虚羸者。更从仲景用鲜地黄如本方之心动悸,百合地黄汤之百合病,防己地黄汤之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悟出用鲜地黄方多可治心神之证。常以此方治抑郁症之有心悸者。
本方生地、麦冬、麻仁均可致泄泻,如果便溏易于腹泻者可去麻仁,生地减量。曾治一心动过速者服用本方则泻下如水样,日四五次,无奈只好去麻仁、生地,改用茯苓,亦效。话虽如此,《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与其学生章次公同诊一病下利,脉结代,章次公力排众议,以炙甘草汤除去麻仁而收效,又不以下利为忌也.
1964年中秋,著名老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当时亲见秦老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证,应手取效。细查其用药,发现方中桂枝仅用2~3克,不解其故,请秦老赐教。
他说:心病虚证,在病机上要分心阴虚和心阳虚两大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心动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心动过缓。
心动悸,脉结代是心阴不足,阴损阳弱,虚阳浮动。心阴虚则心脏早搏,心阳虚则血不冲脉,而见结代。治疗当在补心阴的基础上资助心阳。
用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心阳,故不可量大,2~3克即可。根据心阳虚的微甚,一般脉搏出现偶发性结脉,可用2克;频发性代脉(即二联脉、三联脉),可用3克。并加宁心安神之品,则收效更好。
秦老对医理的分析,经方的运用,出神入化,令人叹服。
20多年来,我用秦老加减的炙甘草汤治疗多例心动悸、脉结代患者(心电图诊断为室上性期前收缩),效果较好。
其处方是:红参6克(先煎,或党参20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阿胶10克 桂枝2克 丹参15克 茯神15克 远志10克 枣仁5克 节菖蒲10克 炙甘草6克。
虽说现在医疗很发达,但是很多病医院检查出来了却没有方法,只能观察,这5个金方分别来自五位国家级的名老中医,他们潜心研究,终于公布了疗愈的方子,把疾病恶化的一切可能都扼杀掉,消除病痛。医者仁心,特此发布,希望大家都能帮帮忙,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比较难治的疾患之一,很多患者经多方医治都毫无起色,甚至选择神经阻断手术。
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夏度衡曾潜心研究三叉神经痛,夏老认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如多见短暂暴痛,突发突止,是风性数变所致;常见面肌抽搐,是风性善动所为,非胃热所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是为久病;如无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及喉痒、咳嗽、鼻塞等外风侵袭症状,当属内风为患。
从而提出了三叉神经痛主要系肝血不足,肝阳偏亢,化风上扰所致。因此,治当以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为主。并自拟四味芍药汤治之,临床用之收效显著。”
四味芍药汤:
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日一剂,水煎服,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方中重用白芍、生牡蛎柔肝潜阳熄风,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使阴复阳潜,并可缓急止痛,丹参养血活络,共奏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之效。
加减:如兼见烦躁易怒、口苦、面赤、大便干结者加龙胆草、黄芩各10克;如鼻塞、鼻窦部胀痛、面部痛加重者加辛夷、白芷、苍耳子各9克;如兼见牙龈红肿胀痛、出血者加葛根、生石膏、蒲公英各12克;如兼见腹胀、纳呆者加神曲、茯苓、白术各10克;如兼见前额或眉棱骨痛加防风、白芷各12克;如兼见潮热、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生地、栀子各15克。
乳腺增生
国医大师李振华惯用软坚消癖汤:
(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柴胡、香附、木香、厚朴、合欢皮、郁金、穿山甲、旱半夏、皂角刺、昆布、海藻、九节菖蒲)治疗乳癖症(乳腺增生)。
神经衰弱、焦虚症、更年期综合症等
国医大师路志正惯用百麦安神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百麦安神汤:
百合、淮小麦各30克,莲肉、夜交藤各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或作茶水频频饮用。
方中以淮小麦、甘草、大枣益心脾之气;以莲肉、百合、大枣养血和营;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内蕴之虚热;且淮小麦、百合、莲肉、夜交藤、大枣诸药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益心气、清虚热、缓诸急、安神定志之功。
兼气郁者,加合欢花30克;兼痰浊者,加竹茹9克,生姜6克;
兼湿邪阻滞者,加藿梗、荷梗各10克。主要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神志不宁、心烦急躁、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惊易怒、心悸气短、多汗、时欲太息、舌淡红或嫩红、脉细弱或细数无力为主症,中医辨证属心阴不足,虚热内扰,或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者。对于脏躁症(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效果亦佳。
各种结节和囊肿
临床使用祛痰软坚汤方加减治疗各种结节和囊肿有显著疗效。
祛痰软坚汤:夏枯草30克、浙贝母10克、青皮10克、炮穿山甲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白芥子5克、山慈姑5克、制天南星10克、冰片0.5克(冲服),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加减:
卵巢囊肿加红藤、皂角刺、土茯苓;
乳腺增生加川楝子、琥珀;
甲状腺结节加王不留行、海浮石(效果不明显者可加甘草,但一定要注意相反的副作用);
脂肪瘤加地龙、石菖蒲;睾丸结节加吴茱萸、川牛膝;
声带结节加桑白皮、蝉蜕;
长期服药者需加党参、黄芪;
有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者,加砂仁、莱菔子;
结节消退缓慢者加黄药子、刘寄奴(用黄药子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舌苔黄腻有湿热之象,加生薏苡仁、萆薢。
前列腺肥大而致癃闭症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治疗前列腺肥大而致癃闭症惯用刘寄奴和淫羊藿组方。
①宣阳温通汤:生黄芪30克,刘寄奴、淫羊藿各20克,麦冬、威灵仙、炒川椒目(捣碎)各15克,地肤子、炒小茴各6克,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②济阴寒通汤:熟地、知母、黄柏、地肤子、龟板各15克,生白芍、滑石、淫羊藿、刘寄奴各2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两方使用时配合“芒硝半夏液”用纱布蘸敷关元穴,内外合治,效果显著。
刘寄奴 , 性温、味苦,功能祛瘀通络、止痛,为活血祛瘀之良药,为古今医家之赞赏,常用于治疗血滞胀痛 , 外伤出血、血瘀及经闭、产后痰阻疼痛等。《本草新编》载刘寄奴“性走、迅入膀胱,专能逐水”之说,说明刘寄奴有利水导癃之功。近代医家研究证实,刘寄奴对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各种炎症,像气管炎、口腔炎,还有肾炎、眼结膜炎和中耳炎之类的炎症,都是可以起到非常不错的改善的功效和作用。
另《医学衷中参西录》载 ' 刘寄奴能引脏腑之经气 , 上达脑部 , 自能排挤重浊之气下降 , 而脑部之充血亦可因之下降 '。故而临床有医家选用刘寄奴治疗瘀血阻滞而致的中风半身不遂效果明确,可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