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芒被嘲,舒淇认怂,宋丹丹道歉:像极了孤立无援的我

发布时间:2021-05-31

文: 芒来小姐
来源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苏芒被嘲,舒淇认怂,宋丹丹道歉:真人秀里孤独的社交人,像极了孤立无援的我

哎妈,乐死我了。

没想到有朝一日,我看见“时尚教母”苏芒站在猪圈前,指着两只黄色的小动物说,说:

“谁带的小鸭子,真可爱。”

李雪琴毫不客气地淡定回答:

“这是鹅,姐。”

“德云大小姐”郭麒麟从落座开始,就被宋丹丹和舒淇连环催对象、催表白:

“有女朋友了吗?”

“有暗恋的人吗?现在”

“你喜欢暴烈的还是比较温柔的?”

最后实在招架不住,尿遁脱身。

更有意思的是,热心大姐宋丹丹还给李雪琴介绍对象。

给她介绍青年才俊正是郭麒麟。

一部户外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把15个演员、歌手、企业家、爱豆、网红、设计师聚在一起,开播首集就全是梗。

好笑归好笑,尴尬也是真尴尬。

大家几乎都不认识,离开繁忙而孤独的都市生活,就这样被安排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群居过日子。

节目组隐藏了目标。大家一面揣着人设包袱,一面担心得罪别人,还没个共同目标,只能尬聊。

尬聊领头人宋丹丹,一句“你的成名作是什么”问倒一片。歌手汪苏泷就被折磨得无语凝咽只能两行清泪问苍天。

像极了春节回家探亲的我二婶,无论我多努力礼貌拒绝,她都能强行掰断代沟,踩着尴尬表达亲昵。

从这一段上,“桃花坞”真的很写实。

明明是一个组团建设景区的节目,却充满了家长里短和人际隔阂。

真就应了那句话: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节目组打出的看点是“15人上演年度最尬综艺”,本社恐很期待看别人尴尬。

看完首播发现这是“戏精们”的大型宫斗剧,真·小丑竟是我自己。

桃花坞是一个远离市区的荒凉小村,节目组想让嘉宾把这里打造成理想地,所以本质上是一个团体活动。

但是嘉宾们怎么会自觉组团呢?大半都是奔着“放飞自我”来的。

宋丹丹这类老牌演员,想着借机度假,连节目是干什么的都没问。

娱乐圈新人李雪琴说“家里托关系让我来,说只要躺着就行了”,还因为有彩排,“刚下楼我就不想录了”。

初登场除了李雪琴带了两只鹅,苏芒带了一卡车花,演员周也带了一大捆葱和椒麻鸡,还有一位嘉宾带了台缝纫机。

亮相五花八门,连嘉宾自己都犯愁:

“大家都是创造力爆棚的人,想法太不一样了,怎么沟通呢?”

于是解决办法来了:开会。

会议上,宋丹丹提出:

“大家来个自我介绍吧,说说成名作是什么。”

面对这个“死亡议题”,所有人反应不同。

年轻代的歌手彭楚粤直接社恐:我最怕自我介绍了,巴不得马上消失。

张翰顶着压力婉拒:“我是个演员,没了。”

宋丹丹催他多说点,他一脸不情愿地回复:

“我没名。”

气氛一度非常尴尬,直到汪苏泷一句“大家都是靠脸进来的”,才逐渐缓和。

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吃晚饭的时候,宋丹丹向张翰道歉,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

“我来这里,是想和年轻人打好关系,我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别介意。”

张翰会心一笑,谁家里还没有个这样的长辈呢?

没心眼,没眼力,看起来很有主见,其实心里也没底。

一心想亲近年轻人,但问问题太直接也不太容易回答,让年轻人感到些许不适。

比起努力合群的宋丹丹,70年出生的周杰要“自我”得多,一上楼先给自己选房。别人都两两同住,他一人占一屋。

同样近距离共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竟然如此鲜明。

同样是长辈,有人费劲力气想要融入群体,有人拥抱自由自己舒服就好。

代沟是真实存在的,哪怕同龄人之间,因为人与人的思维、喜好、情感需求不尽相同。

孤独是常态,人群里的孤独,时常给人一种“被排挤在外”的感觉,但这种孤独感其实每个人都有。

再热闹的场所,都有感到自己被冷落、无视的时候。

就像有些社恐的彭楚粤说:

“所有人都在打招呼,我只能站在角落,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心里并不好受。”

20岁出头,总害怕让别人不舒服,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年纪大了,只考虑在哪儿待着舒服,不舒服就不待了。

转变发生得很自然,但过了那个阶段,我们就会遗忘那时的感受,以至于和当时当下脱节。

有次出差,我认识了几个00后,她们叽叽喳喳的鲜活劲儿太吸引我了。我搜了很多前沿话题,摩拳擦掌准备贴近他们。

结果一开口就卡住了,为啥?年轻人眼珠子一转,我就知道她想到其他地方去了,就算聊着同一件事,我们也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最后只能买买水、跑跑腿,看好时机,礼貌道别。

这让我想起了转变社交理念的原因:

越是渴望靠近谁,越感到孤独,这种滋味很难熬。

所以,我特别理解60岁宋丹丹拼命贴近小辈,结果用力过猛;也特别理解50岁周杰谁也不亲近,随心所欲。

比起一个人的孤独,社交中的孤独更不好受。

书籍《社交恐惧症》提到:

社恐有两大误区,第一个是“最糟糕的结果一定会发生”,很多人刚开始社交,心里都揣着这个暗示。

女星孟子义在开场白中说“我一定要让大家看到,我讨人喜欢的一面”。

参加“桃花坞”之前,她精心准备了一堆生活必需品,还穿上有桃花的衣服,一见到人就迫不及待展示。

结果,弹幕里刷过一片“不喜欢孟子义”。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自己“不糟糕”,让人感觉太过功利。

人群很少关心你的想法,只关心你能否让人舒适。终有一天,我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习惯好坏。

社恐的第二个误区,是觉得“如果发生我就完蛋了”。为了避免,我们会想方设法主动融入群体。

彭楚粤社恐之后,就一直在社交边缘试探,他太害怕被拒绝,连主动打招呼的勇气都不多。

最后绞尽脑汁想出办法:帮忙干活。

提了一天行李,他录短视频,一个一个问候嘉宾,想以这种方式检验自己是否在对方心里留下好印象。

“如果忙了一天还是被忽视,多少会失望。”

像极了刚进职场的我,巴不得连全办公室的盆栽叶子都擦一遍,现在回头来看,那股小心谨慎实在很孩子气。

如今的我,上班打个招呼,下班回家后,连今天见过哪些人都懒得回想。

孤独吗?孤独,只是习惯之后,就不再急着摆脱。

理想归于现实,对关系的考量也变得实际,理解谁都不必对谁的情绪负责,代沟与孤独都是常态。

成年人必备的社交能力,可能就是圈地自娱。

见过的人越多,我越觉得,处理孤独感这事,越早搞定越好。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30-40岁的我们还有余力取悦自我、拥抱个人自由,过了50岁就开始向往群体温暖。

我身边过了50岁的叔叔阿姨们,已经渐渐有了“社交后遗症”。

陈阿姨偶尔会来我家,主动打扫房间。我请她吃饭,不吃,说“太麻烦了”;送她礼物,不收,说“太见外了”。

这些都不要,那要什么呢?要我偶尔发微信问候冷暖,提醒加衣,嘱咐添饭。

陈阿姨儿女不在身边,唯一爱好是跳广场舞,刚好我妈是广场舞扛把子,关系熟络了,我就成了她缓解孤独的调剂品之一。

家楼下的刘大爷,经常围着滑滑板打篮球的00后转,时而叫好,时而指点。

年轻人偶尔夸夸他,他就眉开眼笑:“我心态年轻!没代沟!”

实际上呢?大多数时候他都在自问自答,年轻人出于礼貌敷衍地回应一下他,也不理解这个满脸皱纹的老伯伯,到底在焦虑不安什么。

“热闹”两个字,越老越值钱。

独生子女性子冷清,喜欢独来独往一个人待着;多子女家庭孩子有烟火气,偏好大宅院式的群居生活。是的,我们都有自己处理孤独的方式。

但年纪增长之后,旧习惯好像成了鸡肋,一旦心态发生改变,习惯就把人套在一个模式里,找不到突破口。

我们都以为:孤独时,多找几个人聊聊天,聚一聚,就不孤独了。

但越聊越觉得:殒命之时,皆为孤身,没有人能够从群体中得到百分百的温暖。

而且怕什么来什么,越是急于摆脱孤独,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心底的孤独感越是抓心挠肺。

聚会、派对、KTV,从物理层面隔绝了焦虑。真的应了那句话:

“只要我广场舞跳得够快,孤独就追不上我。”

60、70岁的老人,年少的好友要么分隔两地,要么分隔两个世界,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认识新朋友,还要被群体孤独再煎熬一遍。

纠结,烦闷,焦虑,不安。

那个年代的人,大多依靠“热闹”来处理这些情绪。

就像“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他们深信不疑,到老了发现养儿不一定能防老,群体不一定能慰藉孤独,便傻眼了。

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孤独感,发现孤独是无解的。

它会在群体中出现,也可以通过独处淡化,比如种花、阅读、听音乐、看电影,一切能让生活变得更好的东西。

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很少感到孤独。

即便生活冷清,一旦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没有群体生活独有的空虚,要是还能找到心之所向,便是不掺水分的满足。

换一个场合,孤独反而显得自由。

不必急于走向他人,又因拒绝感到失落;也不必强行融入群体,给自己找不自在。

合适的方式,会让孤独以甜美的味道渗进来,把人与人的距离变得很长,又很短,只要志同道合就能填满。

若能创造出一个世界,一个人也能看见星辰大海。

漫长人生中,我们都在与自己作伴,好好生活,好好吃饭。

当你开始真正热爱生活,生活也会对你更加偏爱。

——END——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来源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编辑:去冰多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