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度教授论治脾胃病临证思维与经验

马有度教授论治脾胃病临证思维与经验

原创 黄学宽 马派传承 2月21日

马有度教授医理精湛,学识宏深,尤其对脾胃病的诊治更显特色,主张“防、治、养”三结合论治脾胃病,疗效卓著。笔者有幸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马有度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将其“防、治、养”三结合论治脾胃病的临证经验进行研究并介绍如下。

一、脾胃病贵在防,全程都要养

脾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云:“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故脾胃纳运协调,方能化生气血;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因,两者相反相成;《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提示脾胃阴阳当燥湿相济,方能保证脾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而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内伤、劳逸失度等多种因素,导致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序、燥湿不济,均可出现各种脾胃病。因此,为了防止各种致病因素损伤脾胃出现脾胃病或导致脾胃病加重,预防保养的治未病思想不失为调治脾胃病的重要措施。

马有度教授特别重视脾胃病的调养,在其所著《健康人生快乐百年》中特别论述“胃病防治重养生”,认为预防脾胃病要靠养生,治疗脾胃病要配合养生,防止脾胃病复发还是离不开养生,即脾胃病的整个调治全程都离不开养生、离不开预防保养措施,并附上歌诀方便医生和患者记忆:“生活规律,防寒保暖;适量运动,保证陲眠;处世乐观,心情舒坦;定时定量,少吃多餐;饮食细软,细嚼慢咽;忌吃辛辣,少吃肥甘;戒烟忌酒,喝茶宜淡”。马有度教授治疗脾胃病,除辨证处方外,务必向患者交代治养结合诊疗思想,简要告诉脾胃病发病因素,如何配合预防保养措施防止疾病复发等,同时还建议患者按上述歌诀去调养,如此则脾胃病的治疗效果更佳。

二、脾胃病治在调,着重调升降

《临证指南医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是对脾胃气机升降关系的精辟论述。而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只有两者升降相因、气机调畅,才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腑”。故马有度教授诊治脾胃病,特别强调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常用柴胡、葛根等升清,以厚朴、枳壳等降浊,以陈皮、法半夏、白术等燥湿运脾,以砂仁、白豆蔻、干姜等温运脾阳。只有脾胃升降有序,气血运行有常,则脏腑功能正常;反之,则易致血瘀、湿郁、痰阻等病理变化。总之,调理脾胃病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使脾胃各司其职,则全身气机升降有序,脏腑形体才能得以充养。

脾主运化属土,肝主疏泄属木,“土得木而达”,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而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也有利于肝之疏泄。可见,肝脾相互为用,消化功能方可正常。病理方面,肝脾病变常相互影响,如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脾胃病或致原有脾胃病加重,此称为“木不疏土”或肝木乘土,因此古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告诫。而脾胃病也可影响肝胆疏泄功能,如脾失健运,湿热郁蒸,薰及肝胆,则可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或食欲不振、黄疸等肝脾不调的病变。有鉴于此,故马有度教授在论治脾胃病时常在辨证处方基本上加用1~2味疏肝利胆之品,如佛手、枳壳、延胡索、郁金等。

三、寒温并用,补消结合辨治脾胃病

脾胃病以慢性病居多,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由于脾胃之间的性质和功用相反相承,因此脾胃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证候。为此,马有度教授除运用脾胃病常规辨证方法进行论治外,还认为中医的胃痛、胃反、胃缓、痞满、嗳气、嘈杂、吐酸、呕吐等多种病名,可涉及西医学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癌、消化功能失调综合征以及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而在这些疾病中,临床以寒热兼夹、虚实互见的类型最为常见,如果临床只要辨证为寒热错杂,不论何病,根据“异病同治”原则,当寒热并用、补消结合,均可选用治疗寒热互结、脘腹痞满的半夏泻心汤加减进行辨治,只要配伍得当,常能应手取效。

马有度教授根据临床实际和用药经验,常将半夏泻心汤药味及用药剂量调整为:法半夏12g,干姜10g,黄芩15g,黄连6g,党参15g,炙甘草6g,大枣12g。半夏泻心汤原方乃针对“心下满而不痛者”而设,但各种慢性脾胃病除有胃脘胀满之外,也常见胃痛之状,或气滞而痛,或血瘀而痛,或肝气犯胃而痛,故应用半夏泻心汤常需配合其他方药化裁而用。慢性胃炎胃痛明显者加檀木丹参饮(檀香、砂仁、丹参),通过行气活血而缓解疼痛;而行气则可酌选木香、佛手、藿香,制酸选乌贼骨、瓦楞子等。对于消化性溃疡而胃脘冷痛喜按者,则配用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饴糖)。对于消化功能失调综合征胃痛连及胸胁者,则配柴胡四逆散(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此类患者常见夜寐不安,又宜配用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川芎、茯神、炙甘草)等进行治疗。

马有度教授治疗脾胃病,除寒温并用外,还特别重视“补消结合”。如在治疗脾胃病时常将白术与枳壳或枳实配用,就是补消结合治疗原则的运用典范;四君子酌加焦楂曲、炒二芽、鸡内金、鱼腥草,或隔山橇、鸡矢藤等消食药,以及脾胃病患者出现大便燥结时,在调补脾胃方药中酌加肉丛蓉、郁李仁、决明子、当归等润肠通便,皆是补消结合的有力体现。总之,治疗脾胃病,首先应遵循中医临证思维,以四诊收集病情资料,以脏腑八纲分辨病证,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大多能取得良好疗效。与此同时,马有度教授认为,诊治脾胃病还应适当参照西医诊断,结合不同疾病特点有针对性地组合方药,则收效更捷。而参照西医诊断还可避免误诊误治,如胃癌切不可误当一般脾胃病处治,有手术指征者应尽快转请西医外科治疗,术后再以中医药辨证调治,如此中西医优势互补,则临床预后更佳。

四、验案举隅

病案1:张某,男,30岁,2017年7月7日初诊。反复胃胀隐痛5年,时有嗳气、反酸,因平素性情急躁,工作紧张,饮食欠规律,胃脘不适未引起重视。1月前胃痛发作频繁,饥饿则发,进食缓解,时有黑便,易腹泻,西医诊断为“胃溃疡”,HP(+++),服西药(药品不详)后略有缓解,效果不如意,不愿继续接受西医治疗,遂求中医诊治。现胃脘胀满不适,胃痛时作,嗳气、反酸、恶心,胃纳欠佳,大便一日四行,稀溏呈黑色,且生气后诸症加重,舌淡红苔黄偏腻,脉弦细。中医辨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之痞证,治当疏肝健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法半夏12g,黄连10g,黄芩15g,炮姜10g,煅乌贼骨30g,党参30g,焦山楂15g,神曲10g,木香12g,砂仁12g,佛手15g,炙甘草6g,大枣10g,泽泻15g,车前草30g。7剂,1日1剂,分3~4次温服。

7月21日二诊。因中途外出未就诊,上方已服7剂,颇有效,目前胃脘胀痛明显减轻,大便由黑转黄,日三行略稀不成形,胃纳尚可,偶有反酸,尿黄热,舌淡红苔黄,脉弦细略数,近日睡眠欠佳。肝胃之气虽得以调和,但仍未复原。上方去神曲,加白术15g,茯苓20g,夜交藤30g,嘱再服7剂。后因工作原因一直未来就诊,1月后电话随访得知,患者述胃痛、黑便已止,大便基本成型,睡眠安好,嘱其注意调情志,慎起居,合理饮食。

按:本例患者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之痞证,而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脾胃功能失调的常用方,又是体现平调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因此本案例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进行治疗颇为适宜。方中法半夏辛温以散结除痞、降逆止呕,炮姜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寒以泄热开痞,四味相伍,彰显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故半夏泻心汤中又以党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炙甘草补脾和中以调和诸药。而加用煅乌贼骨制酸止痛,焦山楂、神曲消食散瘀、和胃化积,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所加药味乃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本患平素易腹泻,且大便稀溏一日四行,泽泻、车前草的巧用,妙就妙在泽泻利水渗湿、车前草渗湿止泻,二者合用,分清浊以止泻,利小便以实大便,从而实现治疗便溏、腹泻之目的。全方共凑疏肝健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体现了脾胃病补消结合的治疗原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黄连、乌贼骨等药味具有较强抑制HP和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而半夏泻心汤能增强胃黏膜和胃粘液屏障,促进胃黏膜再生修复,具有明显保护胃黏膜和治疗胃溃疡的作用。可见,诸药合用,结合调养措施,本例患者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消失,诸症自愈。

病案2:冯某某,女,55岁,2017年6月9日初诊。患者自诉长期大便秘结30余年,常四五日一解,甚则一周一行,便质燥如羊屎。常自购开塞露或“通便茶”以应急,十分苦恼,遂求中医以图根治。现大便秘结,已五日未解,胃胀隐痛,尚觉胃脘冷凉,四肢不温,纳食尚可,夜寐欠安,舌淡苔白略黄,脉沉细无力。辨为脾胃阳虚、燥屎内结之证,治当温补脾胃、润肠通便,方用枳术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白术50g,枳实15g,法半夏12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30g,肉苁蓉30g,郁李仁30g,当归30g,决明子30g,独活12g,炒酸枣仁20g,延胡索12g,夜交藤30g,大枣10g,炙甘草6。7剂,1日1剂,分3~4次温服。

6月16日二诊。上方已服7剂,疗效佳良,现大便通畅,一日一行,夜能安眠,脉细稍有力。患者顽固性便秘虽得以缓解,但虑其脾胃阳气亏虚仍未复原。上方去黄连、黄芩、酸枣仁、延胡索、夜交藤,加黄芪30g,茯苓20g,白术剂量减为20g,以加强温补脾胃之力,嘱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1月后随访,身无不适,仍嘱患者合理饮食,忌贪凉饮冷,慎起居,以防便秘复发。

按:本例患者为脾胃阳虚、燥屎内结之证。方中运用枳术丸,其中重用白术益气健脾,在于增强脾胃纳运之动力,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而枳实破气消积,以助推胃肠传导、荡除胃肠之积滞,二者相伍,一补一消,从而有利于大肠传导糟粕之功能。患者长期便秘,苔略黄,有积久蕴热之虞,故合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而加用肉苁蓉、当归、郁李仁、决明子等温肾助阳、养血活血之品,以达润肠通便之效;方中妙用独活一味,颇具新意,乃独活辛温可入肾经,益火补土,使脾胃阳气能敷布肌表达于四末,从而缓解胃脘冷凉、四肢不温之状;酸枣仁养心安神、夜交藤养血安神,合用延胡索,乃取其止痛功效中蕴含的催眠、镇静、安定之作用,三药合用,心神得养,阳能入阴,故夜能安寐。可见,诸药合用,共凑温补脾胃、润肠通便之功,结合调养措施,困扰患者的长期便秘得以治愈。从本案病情来看,长期便秘有损脾胃纳运之患,尚有久积蕴热之忧,故临床当仔细斟酌,细细辨之。而从治法和处方用药规律来看,补消结合、寒温并用不失为治疗各种慢性脾胃病的有效原则和方法;又因久病便秘,患者体已虚,当忌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等攻下以及甘遂、巴豆等有毒峻下之药,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临床则可根据病情寒热虚实而用润肠通便之品,以免重伤脏腑气血阴阳。

原载《马派中医传承》

黄学宽,重庆市首届优秀青年中医,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名医经验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名医学术传承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老中医马有度教授传承工作室弟子。

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