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钟楼
十年前很喜欢何勇的那首《钟鼓楼》,哥在钱柜寻觅很久,居然没有这首歌。何勇的“钟鼓楼”伴着京味儿三弦儿的摇滚,歌词像是对现状的控诉,“…单车踏着落叶,看着夕阳不见,银锭桥再也望不清,望不清那西山,水中的荷花,它的叶子已残,倒影中的月亮,在和路灯谈判,说着明儿早晨,是谁生火做饭,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划着他的脸,你的声音我听不见啊,现在太吵太乱,你已经看了这么长的时间,你怎么还不发言…”。
接着上篇的鼓楼,这篇必定要说说钟楼,说到钟楼就不得不说说那个重口味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实也不是太久,也就明永乐年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可是3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挨了第二刀的监铸太监这次没有活下来,老大说了,限令80天内铸好大钟(有点儿像现在业主要求的见猪射鸡 注:建筑设计,要又快又好又省钱),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做掉。负责铸钟的师傅名叫“华严”,华sir在强大的业主面前显然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和现在贱猪师一样,华sir整天容愁眉不展,而且还祥林嫂般的成天唠叨,“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什么东西吧!”。
八卦一下,华sir有一个闺女叫“华仙”,这闺女长的,那真是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材有身材,巴掌大的小脸儿,细长的大腿儿,淡眉如秋水,玉肌伴春风,除了美还是美,除了塞克斯还是塞克斯。华仙妹妹见父亲发愁,忙上前说:“爹地,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涅?”,老哥大腿一拍(注:拍的自己的):“有道理!不过,如何提高炉温呢?”华仙妹妹胸,有成竹地说,“蝶滴,铸钟那天您带我去吧。”
话说铸钟这天到了,甲方代表、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上不去,眼见这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sir急得眼睛都红了,跟红牛似地(官方赞助商“红牛”要求必须出现其广告)。这时,说时迟那时快,眼见一人,一身红袄红裤,一双绣花小红鞋,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头一棒打鸳鸯戏水淹七军之势如破竹篮打水一场空穴来风中有朵雨作的云,纵身跳进滚滚铜水的炉中,华爹地大叫一声“雅灭蝶!!… ”,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鞋(为以后的恐怖片埋下伏笔)。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忍痛下令:“铸钟!”工匠们一齐努力,铜钟终于铸成了。为了纪念这位为铸钟而献身的美丽姑娘,人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
据说,每逢风雨之夕,钟声凄凉悲切,昔日北京城的母亲们就会对不想睡觉的孩子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我一直怀疑,这是不是亲妈说的)。
钟楼和鼓楼修建于同时期,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竣工。也许是为了防火,结构全部改为砖石结构,在造型上和木结构的鼓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得益彰。
钟楼四面都有一个拱门两个拱窗,环绕汉白玉栏杆。暖灰色墙身,全楼高47.9米。
和鼓楼类似,内部楼梯也是陡而高,同样爬的哥娇喘连连,香汗淋漓。
从钟楼向南看鼓楼,其实老北京的中轴线到此结束,但08年的奥运会把北京的轴线向北延伸,如果你站在鸟巢和水立方中间的马路上,也就是站在了钟鼓楼的连线上。
从钟楼望北海,这个角度的天际线还没有破坏,可以想象以前老北京的城市肌理是多么的有自己的特色。
钟楼里的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铸造、最重的铜钟,钟体高5.55米,重约63吨,卖个关子,你知道这大钟是怎么运到钟楼上的吗?
钟上的铭文,随便说一句,为了纪念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24号特意修建了“金炉圣母筑钟娘娘庙”,我特意去找了,但没找到,不过,找到了也看不到这个娘娘庙了,因为早已拆掉变成民居了。
看来看去还是这个方向的天际线好。如果出现高出北海白塔的建筑,这个意境马上就没了。
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
钟楼的西侧。
钟鼓楼在体量、色彩、材质、空间的对比和联系,真是让建筑专业人士业感到佩服,梁思成在钟鼓楼的启发下运用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