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老师和家长要明白孩子“告密”和“敲诈”是两码事

虹野:不是幼儿园没有“童真”了,而是成人社会失去了“童真”

文/虹野

宁波一位幼儿园老师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大量讨论:一个小吃货带了一块巧克力到学校,结果被一个小伙伴举报了,因为幼儿园规定小朋友不准带零食到教室,所以,老师就把巧克力没收了。结果,中午的时候,举报者来告状,说被举报的小朋友报复他。老师一看,被举报的小朋友也两眼通红。原来,举报者发现他带巧克力的时候,还威胁了他:把你的巧克力给我吃,否则,我就要举报到老师那里。

这件事引起了网友的大讨论,有人认为如今的小孩子越来越成人化了,童真正在消失;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肯定是跟大人学的,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值得思考。因此不少老师都是思考如何处理学生告状的问题。

这件事情应该分成两个问题来看待,一个问题是小孩子“爱告状”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动机问题,小孩子利用“举报”来“敲诈”同学获取私利的问题则更需要重视。

小孩子“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爱告状”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不够的表现。幼儿向成人告状要么是在和他人发生冲突时寻求保护,要么寻求求成人帮助,要么希望成人对他们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要么是做错了事情躲避惩罚,要么嫉妒别人通过告状贬低他人……教师和家长在处理孩子告状的问题上,需要明白孩子告状的动机,逐步提高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和依赖心理。

此时最忌讳的则是教师为了便于管理鼓励学生举报违反“纪律”的孩子,不断的强化孩子的告状意识,结果使得老师和家长不堪其扰。

孩子喜欢告状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只要仔细分析其动机,解决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孩子通过“举报”敲诈其他学生财物的事情则属于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自然习得的一种行为方式。根据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知道,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经由观察在不通过“尝试”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新的反应模式,和我们常说的“模仿”很接近。

观察学习也可以叫做“非尝试学习”,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莫名其妙的做出重来没有做过的行为。观察学习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示范活动“,另个是“选择性注意”。宁波的这位幼儿园小朋友通过“举报”来 “敲诈” 其他小朋友的行为,更多的是通过观察学习到其他小朋友或者成人的行为的结果,如果及时对这种行为进行“负强化”会很容易得到矫正,所以没有必要上升到道德的层面。

在这个事件中,反而我们成人要注意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比如妻子对丈夫开玩笑“如果你不给我买衣服,我就告诉你爸妈说你不疼我”之类的,然后丈夫就买衣服给妻子了。如果类似的行为孩子观察的多了,在类似的情境下,比如想得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很容再现出来。

当然,如果整体上感觉幼儿园成人化了,童真不再了,那也是因为成人社会童真少了而已。在这个事情上,家长们要反思自己是否有一些不当言行,教师也要考虑哪些管理措施失当,而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提供好的环境,提供好的学习的“榜样”。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