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治疗湿热便秘的经验,屡获良效
一、析理
仲景把大便难一类的疾病归属在阳明病篇中,以胃家实统称之,此实乃病邪充实之义也。并分为中风、中寒以示虚实两端。中风乃燥热内盛,津液外迫之津亏便秘;中寒乃是胃中寒冷,水谷不别是也,必大便初硬后溏,即条文所谓“固瘕”,因中阳虚弱,不能将饮食分消,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故上可见头眩、呕、咳,下可见小便不利、腹中痛。此即230条所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此种水饮与食谷在体内停聚日久,亦可化热而发为湿热一证,可为黄疸、鼓胀、神昏等重症,亦可为湿疹、咳嗽、便秘等轻症。其治当以清热利湿为标,温补中阳为本,如仲景的半夏泻心汤是也。后世温病学派深谙其理,故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治疗湿热诸疾,如《温病条辨·中焦篇》论湿温病中谓:“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人参、干姜、黄连、黄芩、枳实、白芍),又谓:“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人参、黄连、枳实、干姜、生姜、牡蛎)。
我们在临床跟诊中,常见陈老以半夏泻心汤、胃苓汤治疗此种湿热便秘,每获良效,此一便秘多以心下痞满为主症,大便可见先干后稀,或粘滞不爽,或一段时间便秘一段时间又腹泻。总之以胃中冷,水谷不别为机要。先生变治利之方为通便之剂,用伤寒方又不被条文所缚,让后学折服!
二、验案
谭某某,女,23岁,2007年11月12日初诊。
患者近1月来大便秘结,3-4日1次,纳差,食后脘腹痞满,口中粘腻不和,食冷饮凉则觉胃中不适,舌质红,苔腻微黄,脉弦。曾服中药10余剂,皆初服一、二帖有效,续服则反觉胃脘胀闷更甚。师曰:此等便秘,是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所致,治宜调其寒热,调其升降,即辛开苦降以通其便,取半夏泻心汤加减:
法半夏15g 黄连10g 黄芩10g 干姜10g
党参10g 大枣10g 炙甘草5g 枳壳15g
茯苓20g
上方4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8日二诊:脘腹痞满有所减轻,排便困难有所缓解,2日排便1次。上方加厚朴20g,枳壳增至25g,继服4剂。
11月25日三诊:诸症基本消除,以香砂六君汤善后。
三、按语
本案用半夏泻心汤的依据有二:一是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气机阻滞之征确凿,即便秘,伴见纳差,脘腹痞满,食冷饮凉则胃中不适,舌质红,苔腻微黄,脉弦;二是前车之鉴:查其前服中药处方,有清泻胃热之清胃散,有补益脾胃之归脾汤,亦有攻补兼施之黄龙汤,初服均有效验,继服反加重其症,说明证系寒热错杂,遣用纯清、纯补、或攻补兼施之方,难免顾此失彼。
半夏泻心汤立方之旨在于调理中焦脾胃升降,恢复脏腑自身生理功能,脾升胃降,则在上之吐哕,在下之下利便秘自可缓解。师谓该方是仲景调治中焦之妙方,不唯行气之药以消痞,收涩之药以止利,镇逆之品以止吐。其寒热共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甘缓和中的组方思路,为我们临床选药组方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加枳壳、厚朴行气以助消痞之力。口中粘腻,苔腻,是湿蕴之候,故加茯苓健脾利湿,与以半夏相合,则燥湿于中,渗湿于下。
便秘之病位在肠,病根与五脏有关,即所谓肺脾肝肾功能失常皆能令人便秘,非独肠也。故治亦贵在因机立法,重在调整脏腑功能,临床但见一证,应常思虚实两端。慢病调理,杂病治疗,虽临床症状纷杂,甚则相反,首重脾胃。上案已述,老师认为便秘之病机主要有津亏、津滞、气虚、气滞。此案之便秘,非承气汤证之燥屎内结之实,亦非补中益气汤证之中气不足之虚,也非增液汤证之津亏、五令散证之津滞、小柴胡证之气滞,其病根是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以半夏泻心汤治之,堪为活用经方的典范,为便秘的治疗又展示了另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