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军:泾渭分明,激浊扬清 ——中国“新时代”的文化特质
泾渭分明 激浊扬清
——中国“新时代”的文化特质
王英军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代,无不打着文化的深刻烙印。解读一个时代,如果我们不从文化上着眼,则往往收到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捉瞎马,夜半临深池”;或者说,如果不赋予时代以文化的内涵,那么要想全面认识该时代,则必将是天方夜谭。尤其在21世纪中国坚持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准确把握文化特质,毫无疑问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新时代”文化特质的渊源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于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渭河和泾河应当是中国文化生命的动脉和静脉。正是在渭河和泾河的滋养下,中国文化才迸发出了恒久顽强的生命力。也许是天公造化,在西安市高陵区,两条河流顺其自然的实现了交汇,由于它们的含沙量不同,便形成了清浊同流、互不相融的天下奇观,令世人叹为观止。对于这样的地理现象,《诗经 · 邶风 · 谷风》以"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来表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泾渭分明”滥觞于《诗经》;而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秋雨叹》中说:"浊泾清渭何当分",则是“泾渭分明”的雏形了。
历史的演进,倒逼中国人持续丰富着“泾渭分明”的内涵。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一清一浊,体现的正是《易经》里的一阴一阳。古老的渭河和泾河,在秦风的吹拂下,日渐明晰,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而且也使人们感悟到了“激浊扬清”的大道。这与阴阳、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中国传统理念如出一辙。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整体过程。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竟然与“泾渭分明、激浊扬清”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泾渭分明、激浊扬清”不仅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更是中国“新时代”文化特质的准确阐释和高度浓缩。
二、“泾渭分明 激浊扬清”的壮举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迁,但究竟如何认识,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学术界抑或普通民众,皆莫衷一是。在此种情况下,用文化解读新时代、认知新时代、推动新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新气象。中国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强力反腐,正风肃纪,锐意改革,铸魂强军,着力民生,无一不是“泾渭分明、激浊扬清”文化特质的生动展现。试想,如果我们不把“泾渭分明、激浊扬清”作为构建、推动、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助推器,那么,我们国家就不会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社会正能量就很难得到有效激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必将付之东流。
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互联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以“泾渭分明、激浊扬清”的气魄,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为全人类点亮了奋斗的方向,贡献了中国的智慧。
新时代,中国坚持文化自信,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创新文化,这再一次契合了“泾渭分明、激浊扬清”的文化特质。
三、“泾渭分明 激浊扬清”的展望
今年恰好是改革开放40周年,值此关键节点,看清中国未来发展模式,厘清中国未来发展思路,创新中国未来发展方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泾渭分明、激浊扬清”的指引。
风正一帆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征已经开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世界并不太平,矛盾依然纷扰。中国要想抓住战略机遇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从“泾渭分明”的文化特质中汲取营养,增强辩证思维,不断“激浊扬清”,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中国崛起之必须,改革突破之必须,开放延伸之必须!
总之, “泾渭分明、激浊扬清”,凝结着中国“新时代”的文化特质,彰显着中国“新时代”的壮举,联通着中国“新时代”的未来,是中国“新时代”的最强音!是对“盛唐气象”的强烈呼唤,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关学思想的全新注解,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关注ID:wang2050164243)
(书香雅韵欢迎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激发民族奋进力量